“車子跳,務川到。”前些年我縣公路到處坑坑窪窪,崎嶇不平,車子顛簸起伏較大,當地人嬉稱務川人不長“結石”應功歸於交通。
務川縣城距遵義市190公里,距省城貴陽348公里,距重慶市376公里,區位優勢明顯。但由於境內多系喀斯特地貌,高山深澗,河流交錯,溶洞遍佈,經濟社會欠發達,一直制約著交通的發展。
艱難起步
1957年務川至鳳岡公路建成通車,我縣實現公路“零”的突破,結束了世代不通公路的歷史。
1957年至1987年間,我縣公路建設在“全黨全民辦交通”的方針的指引下,動員一切可動員的力量,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修公路,硬生生地在崇山峻嶺與懸崖深澗中鑿通了務川至鳳岡、務川至彭水,以及連結全縣八個老區和部份小鄉的泥結石公路。
1987年,自治縣成立,揭開了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輸發展的新篇章。隨著中央對老、少、邊、窮地區採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國家動用大量的糧、棉、布和以工代賑資金髮展交通建設,公路建設採取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我縣交通運輸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被動局面有所扭轉。
“十五”期間,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依託遵義、貴陽,面向重慶長江”的交通發展思路,制定了“兩縱兩橫五出境”公路建設總體規劃,務川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了標準化、規範化、路面黑色化、道路林蔭化發展的快車道,公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等級和等外級公路里程有所增加,交通運輸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縣道建設發展。鳳務公路(務川段)新田至牛塘31.5公里的油路改建,鳳務公路(務川段)牛塘至縣城11.26公里油路建設工程和全長206米的龍燈特大橋建設工程,務川至彭水(貴州段)全長67.316公里的油路和道德公路(務川段77公里的油路改造工程,絲廠彎至務川縣城40.2公里、棕杆橋至當陽27.5公里油路路面工程。
鄉道建設緊密跟進。先後實施了正(安)務(川)線的絲廠灣至涪洋18.2公里、綏(陽場)當(陽)線的棕杆橋至當陽27.5公里、巖子頭至柏村8公里、柏村至茅天87公里的公路改造工程和茅天至後坪5.6公里、泰坪至泥高13.6公里、鋪子坳至隆興15.2公里的公路新建工程;村公路建設127條,實施建設的里程1051公里。
截止2016年,全縣有各類公路2327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44.24公里,國道85公里,省道218公里,縣鄉道798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84公里,全面實現縣鄉公路油化,實現撤區強村後的109個行政村和4個居委會100%的行政村通油路。
在公路建設取得歷史跨越的同時,交通運輸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建成務川汽車客運二級汽車站1個,註冊客運企業3家,農村渡口9道,洪渡河漂流開發公司一家;有各類車輛1028輛,社會營運車輛:客車117輛,貨車141輛,年客運量145萬人次,客運週轉量2500萬人公里;年貨運量22萬噸,貨運週轉量1650萬噸公里。全縣16個鄉鎮(街道)通了客車,汽車站日發客車56班次,基本滿足了城鄉旅客運輸的需求,每天往返遵義、貴陽的長途客車達20輛次,從1995年起,相繼開闢了廣東東莞、浙江溫州以及重慶等長途客運線路。交通基礎設施為務川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階段,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時期,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和加快發展武陵山區扶貧系列政策,按照“三縱四橫一連線”公路建設總體規劃,進一步加大出境幹線公路的建設力度,提出了“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的發展目標,大力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各類公路的路面硬化率,加大行政村通油路建設步伐,掀起農村公路建設新高潮,農村公路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一批重點公路、橋樑和站點建成。
快速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務川人30年來脫貧致富奔小康過程中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道路的暢通連線著一個地區經濟、資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發展,交通速度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速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縣交通運輸進入了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新階段;加快綜合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設;加快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成網,推進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提升綜合運輸服務保障水平;加強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城鄉客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
2015年1月31日零時整務川至正安高速公路(務川段)正式通車營運,實現了務川高速公路“零”突破,打通了我縣交通運輸“大動脈”。
2014年11月,S204務川至鎮南二級公路開工建設,2016年建成通車。2014年12月S204鎮南至塘口二級公路開工建設,2017年初建成通車,突破了我縣無二級公路的歷史。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務川加快實施交通三年大會戰的關健之年。縣委、縣政府將交通運輸發展助推全縣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同步小康、擠入經濟強縣目標,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五高六路一鐵一運一場”交通體系,建成“三縱三橫五聯一環”骨架路網,全面實現“對內大迴圈,對外大通暢”的目標。啟動交通三年大會戰,不管是從公路等級、投資、標準,還是從建設里程、廣度和深度都突破了歷史之最。
1月1日,務川至沿河二級公路、務川至鳳岡二級公路及山青路至杆子元碼頭公路改造等專案工程開工;
4月27日,德江至務川高速公路(務川段)正式開工;
5月16日,外環東路延長線開工;
……
全年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為25.065億元,實際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6965億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10.53億元),完成計劃任務的114.5%。
多維立體全覆蓋
高速骨架的快速路網初步建立。務川至正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務川至德江高速公路2017年底將建成;務川至南坪、務川至道真、務川至彭水列入省“十三五”高速公路發展規劃(加密規劃),前期工作推進迅速,力爭2017年開工建設務川至南坪、務川至道真高速公路。
國省幹線為輔的出境通道基本定型。S204鎮南至務川、S204塘口至鎮南二級公路建成通車;S302巖子頭至杜家溝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2017年底建成通車;S204下龍燈至新田公路務川至豐樂段建成通車,豐樂至新田段,2017年8月底建成通車;G352道角至務川已啟動建設,G352務川至當陽公路前期工作推進明顯,2017年11月開工建設;S302巖子頭至柏村建成通車;S302柏村至麻青公路,2017年8月開工建設;外環西路2017年8月底建成通車,到2018年底,全縣16個鄉鎮(街道)全面實現通二級公路目標。
鄉道、旅遊路、通村通組路為補充的公路路網全面覆蓋。毛田至硯山、當陽至棕杆橋、樂居至紅絲、大坪至太壩至紅絲、鎮南至桂花樹、月亮至黃土建成通車,楊村至蕉巖、浞水至泥高公路2017年10月建成通車;蕉壩至茅天公路前期工作完成,2017年8月開工建設。完成大坪旅遊公路建設9個,大坪至龍潭、石水至九聯、甘禾至長腳、山青路至趕子園、巖溪公路、龍潭景區公路和洪渡河漂流旅遊公路建成通車。從2016年起實施撤併建制村公路硬化1122公里,覆蓋全縣16個鄉鎮(街道),已完工建設900公里,啟動了全縣通組公路1540公里規劃和建設,目前,第一批通組公路1043公里515條已開工建設,已啟動第二批剩餘通組公路設計和前期工作。已申報全省脫貧攻堅“組組通”專案3700公里。到2018年底,“十三五”末密切聯絡群眾“最後一公里”的目標率先在我縣得到具體體現。
石埡子航運為主的水運路網初步顯現。石埡子航運工程停14個靠點,2個便民碼頭已完成,2座大型旅遊碼頭基本建成,海事搜救救助業務辦公用房主體工程已完成。2016年完成貨運量634萬噸,貨物週轉量39355萬噸公里。全縣完成內河水路客貨運量分別為70萬人、10萬噸,客貨運週轉量分別為700萬人公里、60萬噸公里。
全方位、全覆蓋和立體化的交通行業管理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我縣列入管養的公路總里程為1686.356公里,全縣縣道好路率為100%,鄉道好路率為100%,村道好路率為84.01%,公路的質量和壽命得到進一步延長。全縣現有客運企業2家,共有班線營運客車294輛,旅遊車8輛,城內出租汽車142輛,城內公交車37輛;代管客運企業2家,長途營運車輛21輛;貨運企業2家;有汽車客運站2個;縣內有客運乘車招呼站46個;有汽車維修企業29家;駕駛員培訓學校3所。16個鄉鎮(街道),121個行政村(居),已通客運車的有112個,還未開通班線車的行政村有9個,行政村(居)通客運率為93%;2017年新開通客運班線5條,新增農村客運車36輛。2016年完成20輛新能源純電動公共汽車更新,建設完成龍潭公共汽車首未站2座,充電樁4個,交通行業領域和運輸市場健康發展,秩序井然,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路漫漫其修遠兮,而今邁步從頭越,奮發有為的全縣各族人民,以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促進了交通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從而也為推動務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步伐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彭飛)
8月1日,全國網路媒體採訪團來到中國工人運動和秋收起義策源地——萍鄉。這是一座已擁有1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歷史上,它也是中國首批內地開放城市。
現存的德式與蘇式老建築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安源公務總彙大樓、路礦工人俱樂部紀念館、總平巷、聖公祠……幾乎每一處建築背後都有一段寫入歷史的革命故事。
“在中國近代百年曆程中,萍鄉成為社會變革的縮影。”萍鄉市委新聞報道中心副主任李運球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位於萍鄉安源鎮,建於1956年,1984年由鄧小平題寫館名
百年煤都 變革之城
江西萍鄉有著“江南煤都”之美譽。安源煤礦創辦於1898年,是中國近代煤炭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煤炭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
清朝末年,郵傳大臣、官商盛宣懷為解決漢陽鐵廠燃料之需,引進了外資和西方先進採礦技術開發安源煤田。盛宣懷開鑿總平巷,修建株萍鐵路,到1906年路、礦相繼完工投產。安源煤礦也成為中國最早採用機械生產、運輸、洗煤、煉焦的煤礦,時為中國十大廠礦之一。
作為中國最早的近現代企業之一,安源煤礦可以看作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縮影。在這一社會轉變中,原來大多農村出身的煤礦產業工人的命運最為獨特,誰也不知道他們此後竟成中國紅色革命的重要角色。
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礦工人為要求路礦當局承認俱樂部有工人代表的權利和增加工資舉行罷工。最初,路礦當局企圖聯合軍閥派兵鎮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7000多名工人進行了鬥爭,最終迫使當局承認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條件。
9月18日,安源路礦大罷工取得勝利。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組織的一場大型的罷工運動,作為當時工人運動絕無僅有的成功案例載入史冊。
這次勝利也顯示了中國工人階層是革命不可忽視的力量,此後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
哈佛大學教授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在其著作《安源:發掘中國革命之傳統》一書中研究稱,那次罷工勝利之後的萍鄉安源變成了中國的“小莫斯科”。
萍鄉安源 ,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勝利後,萍鄉也成為中國工農革命的重要根據地。1927年秋收起義爆發,安源許多工人參加了革命,最後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高階將領。
“你可以說它曾經是一座變革之城,為中國革命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萍鄉市宣傳系統一名官員對澎湃新聞稱。
從1898年迄今為止,安源煤礦已有119年曆史,其命運也幾經周折。1939年因日寇侵略,安源煤礦被迫停產關閉。抗戰勝利後,安源煤礦與高坑煤礦局合組為贛西煤礦局。
1949年後,贛西煤礦局改稱萍鄉礦務局,隸屬煤炭工業部。安源煤礦1954年在廢墟上覆礦,透過改擴建工程,生產能力達到年產90萬噸,成為萍鄉礦務局七座礦井中最大的煤礦,至今仍在萍礦集團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資源枯竭 產業謀變
歷史的華光日漸退卻。進入新世紀後,作為百年的老工礦城市,萍鄉逐漸呈現“一礦獨大”的後遺症。它要面對所有歷史資源型城市的傳統困境——“兩老一枯竭”(革命老區、百年老工礦、資源枯竭)。
萍鄉市發改委提供給澎湃新聞一份名為《萍鄉市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情況調研報告》的材料顯示,1950年至2007年共生產原煤2.8億噸,萍鄉的煤礦產業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100多億元,對國家的價值貢獻達200多億元(按不變價計算)。
該報告稱,隨著資源枯竭,萍鄉市煤礦數量從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劇減少到2007年的132家,減少88.2%,全市近10萬產業工人面臨失業。同時環境汙染問題突出,生態破壞趨勢加劇。由於煤炭開採量大面廣,時間長,加上汙染治理欠帳較多,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嚴重。而地方財力的嚴重不足使萍鄉在環境治理、社會保障、安全生產、人員就業、可持續發展等等各方面都面臨極大的財政支出壓力,收支矛盾凸顯。
2008年3月,萍鄉被列為全國首批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也就是那一年,當地政府打響了漫長的城市轉型之戰。
“完全是困境倒逼,現在如果從本地煤礦挖煤出來,代價太高了,比外面買煤的代價還要高,只能想辦法轉型。”萍鄉市發改委轉型科科長賈旭峰對澎湃新聞稱,經過近百年開採,萍鄉煤炭資源儲量逐漸減少,如今可開採儲量為1.21億噸,其中近四成為劣質煤,且大多處於地層深部。
萍鄉當地政府很早就意識到轉型之必要。從上世紀末開始,當地政府已經在尋找經濟轉型之路,舉措很大膽——透過大力發展煤炭接替產業,降低煤炭產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儘管此舉取得了效果,但遠未達到轉型之目的,由此也說明這場轉型之戰並不容易。“早期很多人對如何轉型一直在觀望,甚至有的人持消極態度。”萍鄉市政府社會保障部門一名官員對澎湃新聞稱。
由於揹負沉重歷史包袱,萍鄉經濟轉型之路艱難且漫長。
根據國家總體要求,萍鄉市成立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轉型任務,編制了轉型發展規劃;提出“實現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轉型思路;確立“改革開放促轉型、結構調整推轉型、科技創新助轉型、民生改善保轉型、生態恢復立轉型”的轉型之路,並制定了經濟、社會和生態同步轉型的戰略。
為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援,萍鄉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個對接”抓專案的工作思路,即對接央企、民企、科企和外企,充分利用他們的資金、技術、市場、人才全方位推進專案建設,以此形成推動轉型的外部環境。
根據資料顯示,由於央企龍頭作用,萍鄉傳統產業之一的電瓷產業當前正呈現出叢集效應,銷售量佔全球20%、全國70%以上的份額。
目前,萍鄉已與中節能集團、中建材集團、中國恆天集團等24家央企建立了對接合作關係。
“傳統產業退出轉型,新興產業加速崛起。”萍鄉市政府一名主管經濟的官員稱。
他認為,長期以來萍鄉形成黑(煤炭)、白(陶瓷)、灰(建材)、紅(煙花爆竹)、金(冶金)等五大傳統支柱產業,伴隨著資源枯竭,萍鄉必須面臨去產能、安全生產、環保等多種壓力。
根據《萍鄉市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情況調研報告》提供的資料,截至2016年11月15日,全市落實淘汰落後產能專案137個。主導資源採掘業呈下降趨勢,採掘業及原材料加工業比率逐年下降,礦山企業由2007年的507個整合到目前298個,地方煤礦產煤量由2007年的502.3萬噸下降到2015年的333.76萬噸。主導資源採掘業總產值佔比則由2007年的15.9%下降到2015年的4.8%,全市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
根據最新的資料統計,煤炭、鋼鐵去產能的量佔到萍鄉全年產量的53%和46.8%,僅僅這兩個行業去產能後,就導致全市GDP增幅下降4個百分點。
即便如此,萍鄉市政府決心去產能、抓轉型,把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煤電等產業拓展,光電、環保等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我到萍鄉投資,主要是因為萍鄉各級政府領導看好我的專案,並願意為我的專案提供各種服務和平臺,最重要的是,我對中國未來萬億級的環保市場也充滿信心。”格豐科技董事長奉向東對澎湃新聞稱。
奉向東是一位美籍華人,上個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獲化學博士學位,他擁有美國給予的多種榮譽和地位。作為中國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他受萍鄉相關領導的盛情邀請到當地創業,正在力圖用自己發明的科學技術改變當前尷尬環保現狀。
此外,萍鄉市政府每年安排6000萬元科技創新經費,大力發展“院士經濟,博士經濟”,引進高階人才,注重科技研發,有利地促進了接續替代產業發展。
澎湃新聞獲悉,自2008年到2016年10月為止,國家財政補助萍鄉市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資金共224875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20600萬元,重點用於工礦地區的產業轉型、國有企業改制、化解歷史債務、社會保障、環境保護與生態治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方面。
為推動轉型,萍鄉市建立了工業產業叢集支援體系,以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蓮花工業園、蘆溪工業園等為依託,大力發展充分吸納就業、接續替代產業、資源綜合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專案。8年來,專案累計投資5923億元。
這一系列舉措的效果明顯。近年來,萍鄉市曾經主導的資源性產業逐漸退出,其總產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08年的15.9%下降到2016年的3.8%。去年全市工業用電量、工業增值稅兩項指標扭轉4年多來負增長的局面。
2016年,萍鄉煤炭、鋼鐵去產能的量,分別佔江西省總量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而GDP增速卻達9.1%,從多年居全省地市後列躍居第四位;全市進出口總額亦增長18.3%,列全省第一,這些資料充分說明轉型方向是正確的。
更微妙的變化是,轉型發展促進了社會和諧,萍鄉在全省公共文明安全指數測評列全省第一位。
海綿樣板 生態宜居
萍鄉城區
對於萍鄉而言,其轉型目標不僅是產業層面的轉型,而是一座城市的總體轉型。
“以前作為一座煤城,地面是黑黑的,天空永遠是灰灰的,沒人願意住在這裡,有錢的要麼去南昌定居,要麼去長沙買房。”李運球對澎湃新聞稱。
顯然,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滯後成為制約當地發展的掣肘。
十八大後,萍鄉市委、市政府加強了對宜居城市的建設力度,提出了“年年有變化、三年大變樣、五年新跨越”的總體要求,力圖構建一座經濟繁榮、環境優美、開明開放、文明幸福、和諧平安的“五個新萍鄉”,以此全面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經過努力,萍鄉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的稱號,而讓萍鄉主政者最為看重的稱號則是——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和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萍鄉海綿城市展示館內部
2015年4月,中國公佈了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萍鄉是江西省唯一入選城市。
“我們就想以海綿城市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了城鄉建設。”萍鄉市政府一名官員稱。
“海綿城市是一種綠色生態的城市發展方式,透過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下大雨時,城市能夠將雨水吸的一乾二淨;乾旱時,再把吸進去的水‘吐’出來,這就是海綿城市的基本原理。”萍鄉市海綿辦副主任劉民在向媒體介紹時稱。
這是一個科學的迴圈系統,多餘的雨水透過鋪裝透水混凝土,經過滲排管,流到下沉式綠地進行淨化、調蓄,再流到蓄水池,就完成了一次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淨化和利用。
按照當前的成本核算,海綿城市每平方公里的建設成本為1.6億—1.8億元,故此全國海綿城市的建設曾一度引發爭議。
在中國首批的16個海綿試點城市中,萍鄉的表現最為優異。2015年,它在全國首批16個試點城市考核中榮獲“第一”;2016年,它在考核中再度奪魁。這意味著,萍鄉已經全國海綿城市的樣板。
截至2017年4月底,萍鄉海綿城市試點區已完工面積16.628平方公里,佔50.42%;正在開工面積16.352平方公里,佔49.58%。全市海綿專案已完工43個,在建74個,待建42個,完成投資46.53億元,投資完成比73.86%,城區的“海綿”效果已經有了明顯體現。
劉民稱,萍鄉市選取老城區內易受洪澇影響的地方以及新城區商務中心與行政辦公中心區域作為試點,在市區規劃了32.98平方公里的示範區。
“我們老城區三個專案包已完成百分之八十了,今年五月到七月是雨季,我們很高興看到了海綿城市的功效,沒有出現內澇。也就是說,萍鄉在海綿城市的技術路線和解決城市看海的問題上,我們已經看到了曙光。”劉民對澎湃新聞稱。
更重要的是,透過“海綿城市”的建設,也改造了老城區原本道路髒、亂、差的原貌,能讓市民切實感受到民生建設給自己帶來的方便。
劉民以萬龍灣區為例,他說經過海綿城市改造後,現在那裡已能做到“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溼鞋”。
“海綿城市”只是一個抓手,核心還是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根據萍鄉市相關部門提供的材料顯示,2016年僅中心城區新上億元以上專案就達到20個,總投資300多億元。
“萍鄉的城市轉型從未停止過,相信未來也不會。”李運球說。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不做鹹魚的大叔”:為萍鄉點贊!
網友“二圈”:希望家鄉越來越美
網友“北京市澎友”:推薦當地的葡萄、獼猴桃和柑橘。
網友“普通人民”:我也是
網友“Jessie”:希望我的家鄉越來越好!
網友“三生三式”:門童長得真標緻
網友“馬大哈”:點個贊吧
網友“Jessie”:希望我的家鄉越來越好!
(1970-01-01)
《浴火黎明》第八場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6週年,由上海京劇院創排的新編現代京劇《浴火黎明》6月30日、7月1日晚在天蟾逸夫舞臺再度上演。該劇自去年“七一”首演以來,一年內共演出30餘場,在上海京劇院的新創劇目演出史上尚屬首例。
在前不久剛舉行的第八屆京劇節上,該劇成為業界人士關注熱點。此次“七一”兩晚的天蟾逸夫舞臺,依然是人頭攢動。觀眾們在謝幕時湧向舞臺,演員們多次返場致謝。
《浴火黎明》劇照,魯肅飾許志燁,傅希如飾範文華。
《浴火黎明》以建國前後的重慶為時代背景,以《挺進報》事件為發端,以“獄中八條”為核心,刻畫了一位經受住嚴刑拷打、卻因上級背叛而暫時迷失彷徨的共產黨員歷經磨練,在獄中黨組織的感化下,最終淬火成鋼、堅定信仰的心路歷程。
自首演後,該劇邊演邊改,先後4次聽取不同層面的專家研討意見,召開2次觀眾座談會,經歷3次較大的修改打磨。上海京劇院同時還在線上和線下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向觀眾徵集感想和建議。
全新修改版的《浴火黎明》進一步豐滿了主角範文華的人物形象,梳理了其從迷茫、委屈、糾結、悔恨到堅定的心理軌跡,同時,將“獄中八條”的產生過程更合理、順暢地融入劇情發展中。專家們以“突破革命歷史題材的寫法,勇於創新,人物塑造實現了多方面的價值和立意”等評價給予該劇肯定。
董洪松飾徐遠居
傅希如飾範文華
魯肅飾許志燁
楊揚飾邵林
該劇由曾經創作新編歷史京劇《成敗蕭何》的李莉執筆編劇,上海京劇院導演王青執導,傅希如、楊揚、魯肅、董洪松等青年演員領銜主演。擔任唱腔設計的是在業界有口皆碑的續正泰。
在完成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6週年的獻禮演出後,該劇還將繼續深入上海金山、嘉定等郊區進行新一輪巡演和打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我就不看你”:慶祝建黨96週年
網友“快快樂樂”:全新修改版的《浴火黎明》進一步豐滿了主角範文華的人物形象,梳理了其從迷茫、委屈、糾結、悔恨到堅定的心理軌跡,同時,將“獄中八條”的產生過程更合理、順暢地融入劇情發展中。
網友“杜磊”:慶祝建黨96週年
(1970-01-01)
今年是上海“克勒門文化沙龍”五週年,近日,
“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文化盛典在上海舉行,透過聲音、美術、旗袍、京劇、溫情和美育六個部分多角度呈現上海的城市之美。
由藝術人文發展基金會和上海克勒門文化沙龍藝術中心主辦的“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文化盛典近日在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舉行。晚會透過聲音、美術、旗袍、京劇、溫情和美育六個部分多角度呈現上海的城市文化,展現海納百川的都市精神。每個部分設有開篇演講、嘉賓互動、節目表演和色彩點亮儀式,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上海的美。
盛典的第一部分是“上海的聲音”,開講人是作曲家陳鋼,短短几分鐘演講裡走過了上海百年音樂的發展歷程。訪談嘉賓是配音藝術家曹雷和文化學者曹景行,姐弟倆同臺分享了他們心中“上海的聲音”。晚會的第一抹色彩由94歲的指揮家鄭德仁先生點亮。鄭德仁先生在現場精神抖擻地指揮爵士樂隊的演奏。鄭先生是中國第一代貝斯手,曾參與建立第一支華人爵士樂隊,近80年的時間活躍在音樂的推廣和傳播中。當主持人閻華問到在他心中上海的聲音是怎樣的,鄭先生回答:“上海就像我手中的指揮棒,永遠積極向上、精神抖擻!”
曹雷和曹景行
第二部分“上海的美術”由媒體人與藝術評論家林明傑訪談畫家陳逸鳴和art021的創始人應青藍。陳逸鳴講述了哥哥陳逸飛的上海“美夢”。陳逸飛的名畫《黃金歲月》中的神秘模特也來到了現場,而她的女兒正是當代藝術大展art021的創始人應青藍,陳逸飛為了上海的“美夢”奉獻一生,而其畫中人的後代依然在傳遞著這份美。從兄弟二人和母女兩代人的故事裡可以看到這城市美的傳承。在鋼琴家宋思衡演奏的《月光》下,畫家陳家泠現場書寫“美在上海”四個大字,並點亮了晚會的第二抹色彩。
閻華、應青藍和陳逸鳴(左起)
第三部分說的是海派旗袍,開講人是上海航天局研究員、全國三八紅旗手王真。很少有人會把旗袍和航天聯絡在一起,而上海航天局的研究員王真卻不這麼認為。參與過央視春晚旗袍秀的王真以自己的工作現身說法,將兩個看似不相干的領域聯絡到了一起,並期待有一天航天員能把旗袍帶上天,讓美麗的華服在天空中展露芳華。二胡演奏家、海派旗袍推廣大使馬曉暉分享了她對旗袍的理解,在馬曉暉的琴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旗袍的唯一傳承人金泰鈞先生點亮了晚會的第三抹色彩。
第四部分的開講人是戲曲評論家翁思再,他從京劇入手說到了上海的胸懷和精神。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史依弘分享了他們的藝術理念,並一起點亮了晚會的第四抹色彩。尚長榮30年前來到上海,1995年一首京歌《我是中國人》讓更多觀眾認識了他,這首歌曲經過當年東方電視臺的mtv推廣,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歌曲。其實當年除了尚長榮的版本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長的完整版,在那個版本里還在讀中學的主持人閻華演唱了其中的一段。時隔22年,當年的mtv再次在熒屏上出現,兩位演唱者也再度合作了一把。
尚長榮
第五部分的開講人是配音表演藝術家童自榮和劉廣寧。他們用朗誦的形式分享了“克勒門文化沙龍”五年裡溫暖的瞬間,感動無比。訪談嘉賓是《平如與美棠》的作者饒平如。幾年前饒平如老人的《平如與美棠》打動了無數讀者,如今這本書被7個國家翻譯出版,饒先生也專程去法國做了宣傳和推廣。為了老伴最愛聽的《魂斷藍橋》音樂,饒先生90歲開始學習鋼琴,當他在現場再度彈起這段旋律的時候,感動了所有的觀眾。饒先生用真情點亮了晚會的第五抹色彩。
劉廣寧和童自榮
饒平如
盛典最後一部分請出的開講人是全國唯一的美育特級教師王聖民,她分享了三十多年來的“美育夢”。堅持五年美的傳播的“克勒門文化沙龍”志願者陳鋼、閻華、嵇東明、林明傑一起走上了舞臺,點亮了盛典的最後一抹色彩。在美聲流行組合“力量之聲”的歌聲中,畫面上揚帆遠航的小船駛向了色彩斑斕的美麗上海。
“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文化盛宴將於9月1日晚8點在藝術人文頻道播出,這場匯聚眾多文化學者、藝術名家的文藝晚會也是開學第一天獻給這座城市的“開學第一課”。
相關連結:關於“克勒門文化沙龍”
1912年,蔡元培先生譯出“美育”二字,2012年一個以美育為綱的“克勒門文化沙龍”在上海誕生,志願者陳鋼、閻華、林明傑、嵇東明等人積極投入沙龍的建設工作,幾乎每月舉行一次分享會,聚焦上海歷史文化,挖掘這座城市的故事,展現這座城市的美。五年來這個匯聚了上海諸多藝術家、文化學者的公益組織舉辦了近百場大大小小的沙龍、講座,出版各類上海文化書籍二十多本,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名家透過這個平臺走近了圖書館、博物館、學校和社群。
“克勒門文化沙龍”現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阿信10”:這必須的好
網友“小丫粒”:美育教育,文化上海
(1970-01-01)
中國經濟週刊微訊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肖翊 |北京攝影報道
9月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週年慶祝活動新聞釋出會、成就展、招商引資暨文化旅遊推介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舉行。國家民委領導、湖南省領匯出席湘西州建州60週年成就展。湘西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代表州委、州政府釋出新聞並在成就展開幕式上發表致辭。
湘西州60週年慶祝活動新聞釋出會、成就展、招商引資暨文化旅遊推介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隆重舉行。
湘西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在成就展開幕式上發表致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於1957年9月20日。2016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551.7億元,比1956年增長344.8倍;人均生產總值20145元,比1956年增長228.9倍;財政總收入88.1億元,比1956年增長957.6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0810元、7413元,比1956年增長268倍、282倍。湘西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龍曉華在成就展開幕式的致辭中表示,今後一個時期,湘西州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落實省委“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堅守“542”發展思路,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不忘初心,務實奮進,確保實現如期脫貧、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全力爭創精準扶貧先行區、跨越式發展樣板區、生態文明建設標杆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社會治理創新區,努力把湘西州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奮力譜寫中國夢的湘西精彩篇章。
湘西州成立60週年成就展開幕式。
出席湘西州成立60週年成就展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在參觀成就展。圖為精準扶貧展臺。
據瞭解,9月20日將舉行湘西州成立60週年系列慶祝活動。包括在北京舉行建州60週年成就展系列活動;湘西自治州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暨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湘西州博物館非遺館開館暨建州60週年成就展開展儀式;中央、省祝賀團看望慰問少數民族群眾代表;中央民族歌舞團慰問演出。州慶期間,湘西州還將承辦2017年湖南省第八屆旅遊博覽會,舉辦首屆武陵山旅遊產業博覽會、旅遊發展高峰論壇、重大招商專案簽約、旅遊產品商品展銷等系列活動。
釋出會上,龍曉華、周雲、向清平、李平分別就湘西州精準扶貧、民族自治、招商引資等發展情況答記者問。
在9月6日的釋出會上,龍曉華、周雲、向清平、李平分別就湘西州精準扶貧、民族自治、招商引資、全域旅遊發展情況答記者問。
據介紹,湘西州精準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4至2016年,湘西州累計減少貧困人口35.0445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6.14%,進入了減少貧困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貧困群眾增收最快的歷史時期。全州上下呈現出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的喜人局面。2016年12月30日,國家民委命名湘西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示範州”。文化旅遊產業“井噴”發展。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遊客203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19%,湘西州成功列入“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單位”,成為全國十大旅遊熱點和高增長地區,生態文化旅遊業已經成為富民強州的主導產業。近年來,湘西州在專案供地、財稅政策、專案報建、電力供應、通關業務、企業融資、創品奪牌、政務服務、企業用工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形成了招商引資的政策窪地,已成為全國精準扶貧的聚焦點和武陵山片區開發開放的熱土。
中央和國家機關、國家部委有關領導等共計300多人出席成就展。圖為湘西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向來賓介紹湘西特色產品。
71家重要客商,55家重點旅遊企業參加招商引資暨文化旅遊推介會。
(2017-09-06)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