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在早期的改稻為桑中,楊金水、鄭泌昌、何茂才三人基本是沆瀣一氣的,楊代表司禮監,鄭何二人代表嚴黨,雙方親密合作。而沈一石的角色就是楊金水的錢袋子,根據楊的指令運營絲綢織造和利潤分成。這一合作在“毀堤淹田”事件中達到了巔峰,四人宛如一根繩子上的螞蚱。

但是,改稻為桑的推行遭到了胡宗憲的強烈抵制,胡還藉著馬寧遠供狀的名義要挾楊、鄭何三人聯名上奏反對在浙江強推改稻為桑國策。嘉靖一度以為胡宗憲是受到了裕王派的壓力而首鼠兩端,所以一度在御前會議上痛斥裕王和譚綸。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但在瞭解馬寧遠供狀的實際內容後,明白了胡宗憲的艱難處境,遂下令要呂芳和楊金水“宮裡這邊不許再跟胡宗憲為難”,還暗示裕王和譚綸可以加大對胡宗憲的支援。在這種情況下,裕王派出了海瑞、王用汲出任知縣;而楊金水選擇暫留北京,因為以他和鄭何二人之前的勾當,身在浙江是不可能保持中立的。

但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楊金水暫離漩渦,卻苦了留在浙江的沈一石。在楊金水面前,他的角色其實是跑腿獻策居多,真要拍板的話得楊的級別才能和鄭何相當。楊金水不在,改稻為桑這樣的國策要不要施行、如何施行這類大事,要麼靠自己來闖,要麼任由鄭何擺佈。並且,在楊金水沒有指令前,他是不宜和鄭何翻臉的。

隨著高翰文就“以改兼賑”方略頂牛鄭泌昌,被頂醒的鄭何終於意識到危險的來臨:胡宗憲不再管改稻為桑的推行,而楊金水又滯京不返,國策推行的重擔便全部落在了鄭何的身上,一旦國策推行失敗,追究責任的話首當其衝必然是鄭何二人了。他們便找到了沈一石商量對策,其實就是想把鍋向外甩。

楊金水滯京不返,沒有得到新指令的沈一石便遵照之前的部署,積極同鄭何二人合作。在對付高翰文的問題上,他甚至主動建議織造局出面設美人計,儘管他也感覺到了鄭何在有意識地甩鍋。這裡順便說一句,沈一石是算不得織造局的人的,他只是憑藉著同楊金水幾乎穿一條褲子的交情,以及揮金如土的施財,方能指使織造局的太監們辦事。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但是,高翰文倒下了,海瑞和王用汲又站出來硬頂,甚至故意翻出“毀堤淹田”的大案。作為反擊,鄭何二人又捏造了“刁民通倭”大案來威脅海瑞。當這個訊息傳到沈一石耳中時,考慮到高海王三人都是朝廷指派來推行國策的,特別是高翰文還掌握著“以改兼賑”的解釋權,結合楊金水滯京不回的情況,沈一石終於開始明白些了,他很快分析得出結論:“改稻為桑”是一步死棋。

為什麼呢?沈一石事後分析的非常到位:“裕王他們不願失去民意,想用這件事來倒嚴。嚴閣老和小閣老也都看到了這一點,不願擔這個惡名,這才派來個搞理學的高翰文”。須知任何一件國策的推行,必要有朝廷的強力支援,即便需要擔責也要咬牙堅持。而現在不管裕王、清流還是執政的嚴黨們都不願擔責,“改稻為桑”豈能推行下去?

然而,這個時候的沈一石和織造局已經跳入漩渦騎虎難下,不僅因為他們對“毀堤淹田”知情,更因為他們主動出手陷害了高翰文!鑑於海瑞很可能迫於通倭案的壓力刑殺了淳安百姓,淳安和建德兩縣必定已是民怨沸騰(沈一石尚還不清楚海瑞的能力,只能先作此判斷)。

這種情況下,沈一石也是兩難選擇:如果他帶糧食去賤價買田,很可能官逼民反,印證了高翰文不同意賤價買田觀點的正確性,則朝廷必然追查高翰文被陷害導致方略難行的原因,沈一石和織造局就此陷入漩渦;但如果他不帶糧食去買田,災民必然餓死,原本敲定好的買糧大戶沈一石一樣罪責難逃;如果他帶糧食去高價買田,那他和織造局就更加跳入死局。儘管屆時鄭何、海瑞等都要承擔責任,但最大的責任必然是沈一石和織造局的,因為他們在明面上是直接牽涉的。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和鄭何二人一樣,死局面前,沈一石也選擇了險棋,這招險棋必須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先將楊金水和織造局從死局中摘出;二是再將沈一石本人從死局中摘出。

沈一石的佈局是非常精巧的。第一,在糧船裝運時,他是有意拖延時間直到太陽落山,這樣才自然而然有了糧船升起“織造局”燈籠的場景,從而被織造局的太監們觀察到,同時也讓渾然不知的鄭泌昌、何茂才二人留下了在場的證據。

第二,他有意一改習慣而穿著絲綢衣衫(這個資訊後來被海瑞捕捉到,即大明律法商人不許穿著紵羅綢緞),在“織造局”燈籠中步行登船,有意把自己顯示為代表織造局出馬,給沿途留下“織造局買田”的觀感。透過這兩步,只要楊金水得到訊息後上報給朝廷,織造局就跳出了漩渦。

那麼沈一石如何摘出自己呢?這就是賑濟災民的妙處了。按當時的情況,只要海瑞以通倭罪名殺了齊大柱等人,淳安必然民怨沸騰遍地火星。沈一石完全可以藉口“民變在即”,“事有經亦有權”,放下燈籠下“奉旨賑災”的帖子,迅速發放糧食來替皇帝收買民心。

如果海瑞不接受糧食賑災,就得承擔餓死災民的責任和罵名;如果海瑞接受糧食賑災,就得承擔“改稻為桑”推行不力的責任。這必將投射為北京朝堂上嚴黨和清流的拔刀相向,使得局面更加複雜混亂。此時,只要已經跳出漩渦的楊金水和織造局肯替他說話,勝算面已經較之前大為可觀了。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沈一石的悲劇在於,他的對手是無欲則剛的海瑞。第一,海瑞憑藉一己之力救下了齊大柱等人,迅速贏得民心人望,並反手拿到了鄭何的把柄;第二,海瑞透過田縣丞多借到了三天糧食賑災,災情暫時緩解。以上兩點,使得沈一石完全失去了奉旨賑災的藉口。他的賑災看起來倒成了“擾亂國策”,也就是之後的“以商亂政”。儘管他在與海瑞的正面較量中贏得勝利和尊重,但彼時他已明白在劫難逃,回去就準備後事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97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