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參加節目說相聲,一段相聲拆三段上三期節目,這也算是創新嗎
近日,姜昆老師帶著“新作品”《以唱代學》亮相《美好生活歡樂送》節目。姜昆老師的相聲向來以創新為主,這一次的創新與以往完全不同,他將原本一整段相聲《廣東話》拆分成了三段相聲表演。姜昆老師是第三次出現在該節目,按理說應該表演三個作品,但如果這三期節目都看過的話,我們會發現,姜昆表演的這三期相聲作品其實就是《廣東話》拆分開的作品,每次演出三分之一。
姜昆說相聲時代,只是人們在沙漠中看到一條河,真正看到相聲的海洋還得看老郭。姜昆說的相聲不能抺殺,但後來直到現在否定老郭就不得到了。作為曲協主席應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他沒有。馬季老師在世時,也肯定老郭及小劇場,為相聲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
老郭應感謝姜,從一條蟲變成沖天之龍,老郭的經歷與磨難成就了相聲的發揚光大,主流相聲不咋地,因為沒壓力、沒動力。要說姜對相聲的貢獻,就是他的打壓成就了老郭,老郭永遠是姜面前繞不開的一座大山,永遠是相聲歷程中的一座豐碑。
近幾年大家都發現,姜昆的相聲受關注不高,這點和近些年姜昆沒推出什麼膾炙人口的新作有很大關係。年近古稀、長年忙於公務的姜昆,確實頗有“江郎才盡”的味道。其實,如果江郎一直專攻文學,哪怕從政而不忘初心,不至於“才盡”。這點姜昆很有些相似,但比起江郎,年輕時姜昆似乎沒那麼大才氣,經典之作《虎口遐想》並非完全出自自己手筆,而是和梁左一起創作的。
就像這次的節目,第一期作品《廣東話》是以廣東話發音為主、第二期《幸福和辛苦》把廣東話的辛苦聽成了幸福、第三期《以唱代學》用廣東話唱《軍港之夜》。在網上搜索第二期和第三期的相聲名字,根本搜不到。但搜第一期的相聲名字《廣東話》完整版,其實就是這三期作品之合。
相聲名字創新,這算不算是一種創新呢?這還有待商榷。
姜昆雖然不會說學逗唱,但是他遇上了好時代,也是一代人曾經的偶像,承認這個說法,畢竟時過境遷,年代不同,審美觀也有所不同,但是,姜昆既然是個時代產物,必然會衰退沒落,也知道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道理,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作為前輩,應該鼎力支援新人才對,支援新一代,會顯示出對相聲藝術的追求,會顯示出對後輩的培養,既能掩飾自己在相聲專業的不足,又能方顯對人才的博大胸懷,但有時候做的卻恰恰相反。
唐傑忠先生退休後,姜昆跟戴志誠合作,這段時間應該是姜昆相聲事業的低潮期。很少有好的段子出來。從姜昆的經歷可以看出,姜昆說相聲說得最好的時候是跟李文華老先生合作的時候,大部分是原創,但那些相聲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了,其次就是跟唐傑忠先生合作的時候,原創已經很少了,但也還是有幾個段子是很經典的,但也跟這個時代有些脫節了。跟戴志誠合作的這段時間,幾乎沒有什麼經典段子出來,所以喜歡聽的人也就沒幾個了。
一段相聲的創新,不單單隻在名字上創新,更重要的是內容創新,不然就有糊弄事的嫌疑。
希望年輕的相聲演員們不要效法這種創新方式,嚴格意義上說,姜昆老師的這三個作品,如果在劇場演出的話,最多算是個返場小段。希望,今後能看到姜昆老師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作品,不再只是名字上創新。
其實大家要感謝姜昆等老藝人,在文娛匱乏和相聲不景氣時代,他們的確起到了推進相聲發展和保護傳統文娛的作用 , 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歡笑, 也諷刺挖苦了不少社會現象。只是後來姜昆自己的創作也是不走群眾路線,還打壓相聲新秀,而且到處作秀。如果姜昆等能向馬季的老相聲藝術家一樣,去扶持相聲發展,支援新一代相聲藝術,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