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單身的 Ashley 最近想用約會 app 尋找新的物件,左右滑動了一番後,Ashley 終於挑選出了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潛在物件 Jack。
Ashley 對 Jack 的印象還不錯,很快兩人就交換了手機號碼,並約好一起去試試附近一家酒吧的塔可。
一切進展都還算順利,但讓 Ashley 感到有點奇怪的是,儘管 Jack 知道她的手機號碼,但他依然只在約會 app 上給他發訊息,而不是使用更方便、且更不容易錯過訊息的簡訊。
兩人見面後,還沒等 Ashley 發問,Jack 就率先向她坦白。
我想我需要向你說清楚,我……其實用的是 Android 手機。
一頭霧水的 Ashley 還未反應過來,Jack 繼續說,「在這之前,我也和其他女生約會過,但是當她們知道我用的是 Android 手機後,就沒有了下文。理由是,她們不想和綠色氣泡聊天。」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敢給你發信息。
這是 The Verge 的資深記者 Ashley Carman 在一期播客中分享的個人經歷。
她認為「綠色氣泡」歧視正在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並且是隻存於美國的問題,因為很少國家或地區的使用者會像美國人一樣熱愛用簡訊聊天,而不是使用微信、Whatsapp 等即時通訊軟體。
在 2011 年蘋果於 iOS5 推出透過網路傳輸的 iMessage 服務之前,簡訊的氣泡框本沒有藍綠之分,統一都是「綠油油」。
iMessage 可以傳輸文件、影象、影片等內容,功能比傳統簡訊要豐富得多,為了與傳統的 SMS 簡訊做出區分,蘋果將 iMessage 的氣泡框設計成了藍色。在一年後的釋出會上,剛上任 CEO 的庫克宣佈透過 iMessage 傳送的訊息就已超過三千億條。
從功能性來看,「藍色氣泡」的 iMessage 幾乎方方面面都優於 SMS 簡訊,除了一個問題—— iMessage 只存在於線上的蘋果使用者之間,如果對方網路不佳、未開通 iMessage 又或者是 Android 使用者時,訊息框就會變成綠色。
簡單的顏色之差原本只為區分功能,但經過多年的發展,iMessage 已成為最廣泛的社交網路服務之一,氣泡顏色產生的社交裂縫也隨之被無數倍放大。
在 FastCompany 的一篇報道中提到,一名 16 歲的青年因為使用的是 Android 手機被排擠在班級的群聊之外,關於作業、課外專案等討論都與他無緣,因為他的同學們不想看到「綠色氣泡」。為了融入班級,他不得不把手上的 Pixel 2 更換為 iPhone。
這並非個例,只要在 Twitter 上搜索「green bubble」相關的關鍵詞,就能看到成百上千條關於「綠色氣泡」的吐槽。
不能視訊通話、看不見輸入中的氣泡框,這些都是這些蘋果使用者討厭「綠色氣泡」的理由,他們認為「綠色氣泡」將他們拽回了還停留在文字通訊的網際網路史前時代,這種情緒使得他們變得抗拒與 Android 使用者聊天。
而在美國青少年群體中,這種情緒尤為明顯。
《華爾街日報》近日釋出一篇題為《為什麼 iMessage 贏了?》的報道,其中提到不少美國學生因為使用 Android 手機而遭遇氣泡顏色霸凌,他們或被朋友排擠或被嘲笑,而當他們換回 iPhone 時,原本尖酸刻薄的譏諷又會瞬間變為熱情的歡迎。
「天啊你終於變藍了,歡迎回家。」當 CNET 的內容策略師 Mike Sorrentino 偶然換回了 iPhone,他就收到了身邊親友的一致歡迎,這意味著他們終於迴歸到同一個群聊之中。
Mike 稱有幾個過去專門為他開創 Whatsapp 帳號的朋友在他轉用 iPhone 後紛紛登出了帳號,這有點出乎他的意料。
簡訊氣泡框在人們之間好像砌起了一道圍牆,圍牆外側被塗成了刺眼的亮綠色,裡側則是歲月靜好的蔚藍色。
想要取代簡訊的 iMessage根據資料統計機構 Statista 的資料,2020 年全美國發送的 SMS 和 MMS 資訊的數量超過了 2.2 萬億條,相比之下英國只有 484 億條,即使將英國最近十年傳送的資訊累計在一起,也只是相當於美國人半年傳送的量。
當這種刺激與功能上的空缺聯絡在一起,使用者便容易產生厭惡感,久而久之,「討人厭」的綠色便成為 Android 使用者頭上揮之不去的標籤。
因此,一個更好用的簡訊體驗在大部分美國人看來簡直就是個殺手級服務。
相比之下,超高速快充、高刷屏等功能似乎都變得無關緊要——反正手機遲早會充滿,但只用 iPhone 才能用 iMessage。
如果讓 iPhone 使用者評選出最不能割捨的 iMessage 功能,表示正在輸入中的「。。。」氣泡應該會當選第一名。
這個類似微信「對方正在輸入」的小提示如今幾乎已是即時通訊軟體必備的功能,但在傳統的 SMS 簡訊中,訊息還像是被丟擲的小紙條,只有被砸中的那一下,你才知道有人在和你說話。
有 iMessage 使用者將這種毫無預警的簡訊交流視為一種資訊打擾,習慣了氣泡提醒的他們覺得自己在交流中失去了控制權,既不知道何時會收到訊息,也不知道何時應該回復訊息,這也是不少人抗拒與「綠色氣泡」交流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即時通訊軟體的先驅 Kik Messenger 誕生之初,愛範兒在《溝通的價值》一文中就有討論過這種實時狀態提醒的意義。
由於網路溝通存在太多不確定性,簡單的實時反饋能夠有效的降低溝通的成本,讓網路通訊成為有效、高效、自然的溝通,這是「扔紙條」般的 SMS 簡訊所不具備的。
除了基礎聊天體驗,iMessage 和 SMS 簡訊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功能鴻溝。
貫通蘋果軟體服務的 iMessage 不僅可以發圖片、發影片,還能轉賬、玩遊戲、發快閃訊息、分享影訊、購物連結等。
從「藍色氣泡」切換到「綠色氣泡」,就像是從富麗堂皇的別墅走進了毛坯房,這種功能空缺引起的巨大心理落差就很容易被 iMessage 使用者投射到了氣泡顏色上。
羅格斯大學專門研究色彩感知的心理學副教授 Sarah Allred 認為,物體的顏色常常能夠喚起人們的某種情緒,因此這場氣泡顏色之爭,有可能是因為顏色本身對使用者的潛意識產生一些影響。
iMessage 採用的低飽和藍色會讓人聯想到天空或者大海,讓人感覺平和和舒緩。而 SMS 的高飽和綠色由於很難在自然界中找到可以參照的物件,會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人工產品,對視覺產生刺激。
當這種刺激與功能上的空缺聯絡在一起,使用者便容易產生厭惡感,久而久之,「討人厭」的綠色便成為 Android 使用者頭上揮之不去的標籤。
Google 高階副總裁 Hiroshi Lockheimer 認為,iMessage 的封閉環境是蘋果的一種商業策略,而這種利用同輩壓力甚至是霸凌來銷售產品的行為,對於蘋果這種將人性和公平視為營銷核心的公司而言並不真誠。
Hiroshi Lockheimer 呼籲蘋果儘快就 RCS 服務(取代簡訊的富通訊服務)達成一致,推動兩個平臺使用者的訊息互通,進而修復彼此之間的隔閡,但蘋果始終沒有對此做出回應。
難以逾越的「圍牆花園」蘋果並非所有服務都採取封閉性的策略,像 Apple Music、FaceTime 等服務都有針對蘋果生態以外的平臺做適配,很多使用者就很好奇,為什麼蘋果不推出一個支援 Android 版本的 iMessage?
著名科技媒體人 Walt Mossberg 曾就此問題採訪了蘋果的一位高管,得到解釋稱:
首先,蘋果自家的活躍裝置已經超過了 10 億臺的規模,如此龐大的資料量已經足夠蘋果用於人工智慧學習的研究;其次,一個只能在蘋果裝置上提供優秀使用者體驗的資訊服務,可以有效地提升蘋果裝置的銷量。這個策略在蘋果其他高管的發言中也似乎得到了印證。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蘋果軟體工程高階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在 2013 年的一封郵件中提到:「我擔心將 iMessage 移植到 Android 只會消除 iPhone 家庭給孩子購買 Android 手機前的顧慮。」
三年後,時任市場營銷總監的 Phil Schiller 在另一封電子郵件中向執行長 Tim Cook 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將 iMessage 移植到 Android 系統對我們的弊大於利。」
iMessage 與其他蘋果生態服務一樣,透過軟硬體的捆綁將 iPhone 打造成了一個「圍牆花園」,一旦使用者習慣了這種體驗,便不得不為相對昂貴的裝置買單。
這是一個成功的商業策略,它讓 iPhone 在高階手機市場有了幾乎不可撼動的統治力,但在分析師 Ben Thompson 看來,這近似是一種「軟壟斷」。
Ben Thompson 的一篇部落格中提到,iPhone 的主要競爭力不是效能出眾的硬體,而是 iOS。如果使用者想要體驗 iOS 的服務,那麼 iPhone 則是他們唯一的選擇,透過不斷壘高 iOS 的服務牆,可以吸引越來越多 Android 陣營的使用者轉投 iPhone。
▲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蘋果對 iOS 的「壟斷」讓 iPhone 擁有任何對手都沒有的競爭優勢:即使手機市場達到飽和,蘋果的市場份額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
而美國青少年因為 iMessage 產生的分化,就像是這種增長模型的現實版本。
根據 Piper Sandler 最新發布的美國青少年調查報告,有 87% 的調查物件擁有 iPhone,並且有 88% 的人有購買 iPhone 的意願,Piper Sandler 的執行董事 Harsh Kumar 稱這個資料接近他們調查的歷史最高水平。
不過,iOS 構建的「圍牆花園」依然有著自己的侷限性,只要有一個雙平臺統一服務的超級 app 出現,iPhone 的領先局勢便很容易就被打破。
Ben Thompson 認為微信在中國的流行,就是打破「軟壟斷」的典例,由於微信在 iOS 和 Android 系統上的功能沒有本質不同,「圍牆花園」產生的隔閡被微信統一的綠色氣泡框所稀釋。
和大洋彼岸的藍、綠色氣泡大戰相比,這也許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