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他在KTV發現自己得病了!
KTV裡一展歌喉,音樂節上縱情高歌,大家總是用“唱歌”來表達內心的情感,甚至可以說,“只要我開心,只要我想唱,隨時隨地都是舞臺”但是有些人唱歌自己是開心了,周圍的人可就糟心了。
相信大家身邊肯定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唱歌跑調卻不自知,甚至覺得自己唱的無比動聽,直逼“歌神”。
但是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生病”這事兒也不是他們能做主的。是的,你沒有看錯,唱歌跑調是一種病。
一般來說,唱歌跑調分為先天生理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兩種可能性。咱們先來說說這個先天生理因素。這類人群擁有正常聽覺、語言能力和智力水平,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基本音樂能力不足,不具備正常的音樂感知和再認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失歌症”。是指因大腦左半球顳葉前部病變,使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本來具有的認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賞樂曲等能力。失歌症患者不能準確地唱出一首歌,而且他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唱歌跑調的事實,還真的以為自己唱得不錯。即便同一個旋律讓他們聽上一百遍,對於他們而言都還是一首新歌。研究表明,失歌症者不能覺察旋律中音高變化、旋律的不協和性以及識別和記憶無歌詞的曲調,並且一般情況下具有遺傳性。
根據調查,4%的人患有失歌症,也就是說,在一百人當中,有4個人唱歌是跑調的。但並不是每一個唱歌跑調的人都是“失歌症”失歌症的表現非常誇張,一個典型的失歌症患者,要具備以下條件:音高:臨近的音高基本聽起來都一樣;節奏:聽不出節奏;旋律:所有歌基本聽起來都一樣;不協和音:聽不出不協和音程的刺耳、聽不出對於某個旋律或調的不協和音;音色障礙:古典樂聽起來就像砸鍋賣鐵的工業噪音。如果你滿足上述要求,那麼恭喜你,你就是那4%。
那就有人問了,不是失歌症,為什麼還會唱歌跑調呢?這就要來說說後天環境因素了。有些人具備一定的音樂認知能力,能夠辨音高、識曲調,只是缺乏專業的訓練,或者因為後天的意外、疾病等情況導致唱歌跑調。
至於這種情況能不能得到有效治療,胖科只能說是盡人事聽天命了。之所以這麼說,是與我們的聽力發育週期有關。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有聽力了,通常是8周時聽力開始發育,24周時發育完成。所以,每個正常的孩子都是帶著靈敏的聽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但是,隨著孩子身邊環境噪音的增多,和中耳炎、耳硬化、鼓膜外傷、聽骨骨折或脫位等疾病和意外的侵蝕,如果父母沒有很好的保護和訓練孩子的聽力系統,他們的聽力是會逐漸“退化的”。比如汽車流量大的馬路上(85分貝)、吵鬧的餐館(85分貝)、音量開得很大的隨身聽(110分貝)、搖滾音樂會(120分貝)和擠壓後發出聲音的玩具(135分貝)等,這些嘈雜的聲音都在侵蝕著孩子的聽力。一般來說,從孩子7歲起,聽力敏感度會逐漸下降;而到了12歲,就基本與常人無異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成年之後想要改善跑調問題比較困難的原因。
至於大人唱歌跑調要不要花太多心思去治療,胖科覺得duck不必,畢竟跑調這種事情也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頂多是在KTV的時候不能一展雄風,但是隻要臉皮夠厚,激情夠盛,那麼你依然有機會成為那個屋裡最靚的仔,所以說治不治看您自己。這也不是啥“絕症”,有時間和精力我們更應該去探索更廣袤的世界啊!
如果您非要治,也可以透過初級的發音訓練糾正音調和音色;也可以將自己唱的歌錄下來,再放給自己聽,進而調整發音的精準度。也可以直接從說唱入手,節奏簡單,不容易跑調。還可以透過降低表現欲的方式來進行改善,據研究表明,後天因素造成的失歌症患者通常伴隨有較為強烈的表現欲,所以胖科覺得從這一點下手也是可以的。如果是非常嚴重的失歌症患者那就需要進一步的專業治療了。
唱歌跑調既不會影響你英俊的面龐,也不能阻擋你前進的腳步,大不了就是唱歌比賽拿不了冠軍,但胖科認為只要你努力,拿個學術冠軍也不是不可以啊,所以咱們duck不必把這個放在心上。在這個沒有點怪癖都不好意思開口的時代,也許失歌症更能為你增加自身魅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創作:中國科技館新媒體團隊稽核:中華醫學會主任、研究員 唐芹以上圖片與音訊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