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為了騙回自己的勃朗寧,楞把秀芹繳獲“王八盒子”和德造鏡面匣子相提並論,說“都是好槍啊”,這擺明了就是糊弄婦女同志呢,但是蒙不了真正的軍迷。前些天也看見有軍事創作者為“王八盒子”手槍正名,大概意思就是這款手槍並非傳說中的那麼差勁,其主要依據,是很多日軍精銳分隊和便衣隊,裝備的都是這玩意,錯啦!
劇照
南部十四式手槍定型於1925年(日本舊曆大正十四年),這一年也是兩個天皇交接班的時間(皇太子監國),日本還沒有徹底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軍部也還沒有凌駕於政府之上形成“暴走”狀態,整個日本的軍隊、軍工研製和生產,都處於被打壓的狀態。還記得“大正裁軍”吧?有四個常設師團就是大正年間被撤編的,所以這一時期研製出來的武器裝備,很少有特別精良的,包括大正十一年輕機槍等等,因為國家層面給予的資源有限。
那麼南部十四式明明是手槍,為什麼被稱為“盒子”槍了呢?在民國時期,百姓一般把能夠別在腰間的小手槍稱為“擼子”,最有名的當然是德國馬牌擼子,而必須用木質槍盒挎著的則稱為“盒子炮”。南部十四式的尺寸是相對比較大的,別腰間很不方便,並且其槍套蓋採用了圓形凸鼓面的硬殼造型,圓鼓鼓的還真的挺像“王八蓋子”,遂有王八盒子之名。
劇照
它同時也有另外一個俗稱叫“雞腿擼子”,這就是從槍械的醜陋外型和分類而得名的了,這倆俗稱就說明了該槍的第一個問題:設計定位有點模糊,有點不尷不尬。說它是自衛手槍吧,尺寸和威力有點偏大,說它是進攻型的衝鋒手槍吧,不能連發並且射速不高、威力有限,所以南部十四式從定型那一天,就不是一款很成功的手槍,南部麟次郎之前設計的系列手槍也都不咋的。
“雞腿擼子”的外觀和整體佈局雖然模仿的是德國魯格,但是其比例和做工體現出了德日兩國在機械製造方面的差距,有點夏利走賓士路子的意思,真心醜的要死。至於它的缺點,之前多有介紹,比如撞針質量不佳、拋殼方向討厭、空倉掛機不準等等等等,但是它仍然大批裝備了侵華日軍,從將軍到普通軍官,從士官到士兵(機槍副射手就可以配備),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劇照
因為南部十四式手槍是二戰期間日軍唯一可以大規模列裝的“制式手槍”,這裡面有四層意思,第一是戰術思想原因,日本對輕武器的研製不甚熱心,仍然鼓吹一戰時期的“白兵主義”,就如同遠遠落後於歐美步槍的三八大蓋一樣。也不是說日本人在30年代、40年代以後沒有能力研製效能更好的手槍,而是不想和不熱心,比如北支十九式、九四式等等後期產品,效能都好於南部十四式,但是日軍沒有大規模列裝的念頭。
第二是“國產化”的需要,儘管南部系列在構造上吸收了幾款歐美手槍的特點,但仍然是拼湊出來的一款“大雜燴”槍械,並且成本高昂。戰爭爆發前,一名日軍中尉的月薪是70日元,一支便宜點的進口手槍是100日元,而南部系列手槍的價格是180日元起步,所以日軍內部提倡軍官自購南部系列手槍,以支援本土軍工企業,甚至成為了“愛國”的表現,久而久之,南部十四式的裝備數量直線上升。
南部十四式手槍
第三是南部十四式從“九一八事變”起就投入了大規模實戰,雖然早期也發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由於裝備數量已經較大,日本人寧可去改進它,也不願意更換一款新式手槍,時間成本、研發成本都不捨得,既然能湊合用,那就邊改邊生產。所以這是慣性使然,也就導致了第四點原因的出現:它已成為唯一一款普遍裝備的“制式手槍”。
這個制式兩字很重要,它意味著南部十四式的彈藥、保養、配件、維修都已經形成了國產化、規模化和系統化,在戰爭時期這都是槍支使用的重要保障,子彈打沒了怎麼辦?哪個零件壞了怎麼辦?槍械保養和修理怎麼辦?而在武器制式的基礎上,這些都不是問題,配套的彈藥和零件生產是源源不斷的,如此才能夠滿足長時間作戰需要,所以從大的範圍內看,廣泛使用南部十四式是日軍當時唯一的選擇。
南部十四式手槍
比如日本高階軍官也可以自費購置進口手槍、或者其他南部系列手槍(產量不高的款式),那麼子彈供應和配件更換都成問題,作為軍人的裝飾品或者用來自殺還行,在作戰中肯定是不合適的,因為沒有“普適性”。看過《鐵道游擊隊》小說吧?臨城鬼子特務隊為了對付游擊隊,也領來了一批從德國進口的20響,但那隻能裝備給少量特務人員使用,否則就要不停購買子彈和配件,國內兵工廠沒有這東西的生產線吶!
抗日軍隊作戰不利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槍械的制式率太少,輜重部隊向前線送子彈,都得搞出來五七八種。話又說回來,南部十四式真要是好用,李雲龍咋繼續用他的快慢機呢?老兵才知道啥傢伙趁手。
南部十四式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