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小紅書APP一則“堅持真誠分享,堅信普通人幫助普通人”的文章廣受關注,文中對因“過度美化筆記”,實地探訪發現較大落差、產生“被欺騙感覺”的使用者表示“真誠道歉”。
然而隨著“小紅書對濾鏡景點道歉”衝上微博熱搜,一些網友卻自發為小紅書“喊冤”,認為使用者自發上傳的內容有其獨特的視角,且平臺沒有將之作為權威的旅行打卡指南。
“小紅書道歉背後,其實是隨著‘網路分享’日益成為‘網紅經濟’後,過多利益因素混雜帶來的問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對各類平臺的廣告、營銷、打卡等行為,應逐步建立符合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定義,同時平臺應引入大資料服務,便於更多使用者更客觀看待這些“網紅”打卡處。
“濾鏡景點”背後仍是資訊缺失
在小紅書發文之前,網上已有不少網友對“濾鏡景點”的吐槽:明明是對照小紅書上漂亮圖片專程去打卡,結果發現現實跟照片相距甚遠。
例如其中在網上被人吐槽較多的“三亞清水灣藍房子”,在一些網友的分享筆記中是海邊礁石上一處外立面被塗成藍色的小房子,並稱“隨手一拍就是一張韓劇海報”;然而因為這些照片而專程趕到當地的一些人卻發現,這就是海邊一間廢棄的小屋,旁邊雜草叢生。
而此前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中國小鎌倉”,其中不少素材就來自小紅書。比如北京的“中國小鎌倉”,有網友實地探訪發現就是個極其普通的路口;還有溫州的“小鎌倉”,背景的“海”竟然是當地的防汛大樓。
“過去我出門做旅遊做攻略,要查不少資料甚至是買雜誌買書,找當地朋友諮詢瞭解,現在大家習慣在幾個論壇和APP找現成的資訊。”喜歡旅遊的市民伍晴翊曾在市面上流行的幾個生活服務類APP上搜索資訊,發現大量都是雷同的:“年輕人嘲笑老年人跟團去景點,但年輕人自己其實也陷入‘跟網紅打卡’的迷思中。”
從事旅遊的洪先生則認為,網路平臺的“打卡”資訊消解了過去的權威評比,大資料的演算法讓這類資訊聚合井噴:“比如我搜索某個城市,點進一個網紅景點,平臺會源源不斷地推送這個對方的各種內容或性質相似的地點,讓人產生‘這就是值得去的地方’的錯覺。”而他判斷這些地方是否值得去的方法是“找差評”:“好評可能千篇一律,差評一定有原因,這樣的原因可能更真實地反映這個地方的情況。”
要“柯南的眼睛”還是“發現美的眼睛”?
衝上熱搜後,有不少網友主動為小紅書辯護。“現在誰拍照還不修個圖?明知道修圖了那就要將期待值合理化,就像你發了自拍照,心裡也要有數自己跟照片上不是一模一樣。”
“其實旅行景點就那麼幾大類,關鍵還是自己有沒有發現美的眼睛。”市民張帆以網上流傳的青島“海邊的天空階梯”為例,在小紅書分享的圖片上,背景是大片的藍天白雲,女孩拾級而上,彷彿正走向天空。然而人們實際造訪後發現,這就是海邊架起的半截白色階梯。“這樣的階梯裝置很多地方都有,就是供人拍照用的。”張帆說,看到網上分享的照片,很多人可能就會想象海天一色清風徐來的美景,但理性看待照片就會發現很多資訊是缺失的:“這樣的照片我在家裡天台上也能拍。這個地方值不值得去,那麼我就會打一個問號。”
而另一個被吐槽的“濾鏡景點”——武漢的府河溼地,圖中草原看似一望無際,水窪點綴其中,但現實中就是河邊一塊草地。張帆坦言這是喜歡拍照的人“最擅長”的一種辦法:“比如在上海小公園裡怎麼拍出春天大草原的感覺?只要讓整個花圃塞滿鏡頭看不到邊界就好了。”
“與其說像偵探一樣去打破濾鏡,為什麼不能學習這些網紅博主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伍晴翊認為,如今不少人旅遊是本末倒置,忙著打卡拍照,卻忘記去發現和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以網上被吐槽為“濾鏡景點”的一家甜品店為例,這個在小紅書上被貼上“元氣滿滿”“日系風格”的小店,其實是居民樓下的一家小店鋪:“這樣的小店上海也有很多,充滿生活氣息,本來也不算什麼網紅打卡點。我們經過的時候,有沒有留心過梧桐樹下的它們,華燈初上的它們,小雨中的它們?為什麼自己不發現美、分享美,只能跟在人家後面去打卡,還要埋怨是‘照騙’?”
嬗變的“內容分享”,需要回歸初心
小紅書在文中反覆強調,“堅信普通人幫助普通人”——讓普通網友提供、補充資訊,分享自身體驗的感受,是此類生活資訊平臺當初得以立足的原因。
“這些平臺剛剛有點名氣時,還能看到許多真實評價,但這幾年感覺看到的好評越來越多,但真假越來越難分辨。”市民盛焱對此類平臺“又愛又恨”:“它們確實帶來了城市中許多新鮮消費資訊,但對這些平臺越依賴就發現越不準。”
開啟多款生活資訊類APP,一些活躍的使用者跨越多個平臺,還留下聯絡方式專門用於“商務合作”。“所謂商務合作就是打廣告,用我們的粉絲量為商家帶流量。”某平臺一位活躍的博主坦言,最初自己是真的分享生活消費點滴,有一定粉絲基礎後便有商家主動邀請付費點評分享,到後來發展出首批“網紅”:“你會發現這類平臺上的網紅,一開始都是‘毒舌’出名,後來都變成說好話了。”而隨著“帶貨經濟”興起,“網紅”職業化並日益形成產業鏈,“如果你看到好幾個大V同時在推一個地方,別懷疑,就是付費推廣。”
但比起傳統媒體明確區分“內容”與“廣告”“營銷”,在這些平臺上,使用者幾乎無法分辨。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需要在這些新興平臺上對廣告、營銷和內容分享建立區別。此外,一些平臺在大資料演算法上也會更傾向於粉絲量大的“大V”們,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應該增加隨機的關聯,“比如某一個網紅景點的資訊下,更多普通人的感受也能被看到,從而提供更客觀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