詆譭《流浪地球2》,暴露了《紐約時報》的政治潛臺詞

詆譭《流浪地球2》,暴露了《紐約時報》的政治潛臺詞

《流浪地球2》口碑和票房節節攀升,火遍海內外。據悉,該片在北美市場差評率僅6%,上座率一度高居週末第一。這廂好評如潮,《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卻酸了,不僅給出了30分(滿分100分)的低分,還詆譭該片“充斥著政治潛臺詞與民族主義”,是“科幻外衣下的政治宣傳”。

《流浪地球2》公映已有時日。這部硬科幻作品,講述的是太陽危機前期,人類迎難而上、啟動“流浪地球”計劃的艱難歷程。觀影者為之震撼的,是賽博朋克風拉滿的科幻場景,是無人機方陣、太空電梯和月球基地等超級想象,更有不分國籍、種族、膚色的全人類攜手拯救地球的艱辛與偉大。兩三個小時看下來,何曾有什麼“民族主義”,又哪裡蘊含了什麼“政治潛臺詞”?如果非要說其中的中國元素,那也是突破了“白人至上”的身份壟斷和個人主義的敘事壟斷,展現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落腳點依然是“人類命運與共”的大情懷。

劇情不難理解,製作足夠精良,為何有人硬要睜著眼睛說瞎話?無非還是源於傲慢與偏見。一直以來,一些西方媒體總擺脫不了自身狹隘。只要涉及中國等他們口中的所謂“戰略競爭對手”,就必然戴上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瞧啥都像“滲透”,瞅誰都是“敵人”。更何況,《流浪地球2》疾呼人類團結,直接戳到了他們的痛點。放眼當今世界,誰在製造分裂,誰在拉幫結派,誰在興風作浪?比如當下各國都在馳援災後的敘利亞、土耳其,美國卻公然“補刀”,堅持不放鬆對敘利亞的制裁。如此想來,面對如此“團結”的立意,難怪這些個吹鼓手要“跳腳”“破防”,拼命顛倒是非了。

事實上,美國借電影等影視作品進行政治宣傳,才是公開的秘密。以好萊塢為例,其故事的中心絕大多數都是“西方文明至上”,完全受美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主導。而憑藉其巨大的財力和專業資源,這些故事成為對外輸出文化影響的“軟性力量”。更重要的是,這不是簡單源於創作者的自覺,背後更有一套執行機制。早在多年前,法國《世界報》曾專門刊文《中情局如何替好萊塢寫電影劇本》,相當詳細地介紹了好萊塢和中情局、五角大樓等機構間的密切合作關係,以及好萊塢如何成為美國政府全球宣傳戰的利器。

從文藝創作規律來講,任何文化作品,必然會有中心思想,也就是其“主旋律”。其中體現價值判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問題在於,面對全人類的共同發展課題,是倡導以撕裂的、對抗的姿態攻擊,還是呼籲團結合作,實現共贏?對於多元多樣的影視作品,是包容、開放,還是抹黑、詆譭?儘管《紐約時報》等不斷聲嘶力竭地拉踩,但《流浪地球2》的爛番茄指數依然實現了76%,爆米花入賬更是高達96%,在全球性電影網站IMDB的評價中也獲得了8.0分的成績,這恰恰說明了很多問題。

“團結,延續著文明的火種”。觀影時,我們看到,當人類最終來到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時,真正的團結合作才得以實現。這是一記警鐘。只是,還有人想要繼續裝睡,還要強迫世人都沉睡不醒。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評論員 田聞之

流程編輯:u028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19 字。

轉載請註明: 詆譭《流浪地球2》,暴露了《紐約時報》的政治潛臺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