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導演創制真人秀《開拍吧電影》上週末在愛奇藝上線,節目中,郝傑、彭宥綸、王珞丹、易小星、沙漠、胡國瀚6位青年導演將經歷層層角逐,經受票房、口碑、專業等多維度的評判考驗,爭奪最終的“夢想席位”。日前,青年導演易小星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提及想來參加《開拍吧電影》的初衷時表示,有點像是脫口秀演員參加開放麥,“就是不管你之前有過什麼作品,是多麼成熟的演員,最好在新作品正式登場之前,先小範圍面對一下觀眾,根據觀眾反饋,來調整作品和創作策略。”
易小星在節目中執導短片電影。
想探索一下喜劇電影的更多可能
節目中,首位登場的易小星導演帶來了短片《誰拿了我的外賣》。該片講述了小職員因弄丟老闆的便當,而開啟了一段“尋回便當”之旅,全程利用黑白,還加入了戲劇元素,在查監控、找證人等“追尋”外賣的過程中,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現荒誕職場的百態眾生。在易小星看來,他的第一個片子《誰拿了我的外賣》走的是黑白無厘頭路線,裡面又用到一些比較冷門的視聽手法,“這次來節目帶來的短片,基本上都是長片不好實現的一些想法,我就想探索一下喜劇電影的更多可能,這種探索有可能碰壁,有可能啞火,但是短片這玩意要是再不瘋狂一把,那就太不酷了。”
對於易小星來說,在下一部長片電影上映之前,先用幾部短片測試一下想法,磨合一下團隊,是比較穩妥的做法。在他看來,短片給導演帶來的創作經驗,有時候比長片還多。
來了《開拍吧電影》之後,易小星坦言,節目比他想象的嚴肅,本來以為過來嘻嘻哈哈的,結果大家都很正經,都很緊繃,“我嬉皮笑臉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大家都冷漠臉,我也只好裝作大人模樣。”此外,易小星說,之前他以為節目很有錢,自己能想怎麼拍就怎麼拍,後來發現不是,節目有自己的規則。“雖然已經最大程度上照顧創作者的自由度了,但本質上還是有點競技成分,還是想逼出創作者在極限條件下的反應。我在極限條件下喜歡選擇放棄,但我現在想再一次堅持到底。”
易小星的《誰拿了我的外賣》帶來爭議。
我的優勢是比較敢闖敢衝
易小星畢業於長沙理工大學,大學時學習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工程師。作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青年導演,易小星認為,自己的優勢是比較敢闖敢衝,不容易被一些教條束縛,“本身因為也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內容選材上會更願意親近群眾。”相對應,自己的劣勢就是專業基本功不足,“有時候會犯低階錯誤,在內容高度上,暫時也無法做到帶領群眾走向高貴典雅的精神境界。”
與節目中的其他五位青年導演相比,易小星算是其中“群眾基礎”最高的一位。2013年,易小星執導的網路自制劇《萬萬沒想到》橫空出世,迅速席捲網路,尤其受到了年輕觀眾的推崇,也捧紅了白客、張本煜等演員,隨後易小星又接連執導了《萬萬沒想到2》《沐浴之王》等作品。之前易小星的作品大多以喜劇為主,對於今後希望嘗試的型別,易小星表示,喜劇太苦太累了,自己確實想拍別的題材,“但是市場可能不太允許,業內和院線對我的預期就是喜劇,結果我拍了個悲劇,自己是輕鬆了,觀眾可能會罵街,會影響我養家餬口,所以現在只好先咬咬牙,辛苦一點拍喜劇,等我將來富裕了,想拍啥就拍啥。”
——對話——
新京報:入行以後,你認為目前青年導演普遍遇到的行業機遇和困境分別是什麼?
易小星:短影片平臺,多的是地方展示才華,不像以前,作品沒有好的釋出平臺,現在連手機都能拍電影了,所以我也不知道困境是什麼,即使拍不了片,寫點故事啥的,只要寫得好,一下就被人搶著要了。如果真要說有什麼困境的話,我覺得可能是現在好吃好玩的太多,影響大家專注於提升自身修為了吧。
新京報:自己做導演的這些年,感覺到自己和行業的最突出變化是什麼?
易小星:我其實一直在致力於提升自己的專業基本功,這幾年明顯感覺到自己年紀大了幾歲,行業這塊我覺得也是趨於冷靜了,相比之前熱錢洶湧的那幾年,業內更尊重專業,更尊重觀眾,也更尊重市場規律了,整個工業化的程度在提升。
新京報:在向一名優秀導演前進的路上,感覺到自己最需要增強或者最欠缺的是什麼?
易小星:感覺自己最需要努力的是,呼籲大眾降低對“優秀”的要求,這樣我也能擠進優秀導演的行列了。哈哈哈開玩笑,其實最需要的是追上時代的審美,拼盡全力不讓觀眾失望。
新京報:你之前的作品大多是群眾基礎很好的,你怎麼看待“藝術性和市場性”之間的平衡?
易小星:我首先不覺得藝術性和市場性是對立的,好的藝術品通常都有很好的市場價值,好的商品通常也會有其藝術性,所以這兩者都是創作者需要追求的,並不存在抓了這頭就得忽略那頭的情況,應該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新京報資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