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支援姚安娜搞文藝,這和進娛樂圈有什麼關係?父愛太偉大了
不得不說,這兩天被姚安娜出道的訊息,整得有些懵。
網友們覺得很失望,一條還可以,第二天了還是熱搜第一、第二,未免太顯擺自己家裡的資金雄厚程度了吧。
可見,大家還是有些抱著心酸,想要看她的餘生是否在娛樂圈風生水起。
1、任正非支援姚安娜搞文藝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怎樣的?
還記得此前任正非在採訪中表示,姚安娜中學時候每個星期要跳15個小時舞,跳完舞回來才能做作業,到一點多才能休息。
面對女兒們自己的決定與人生方向,他特別強調,“我絕對要支援兒女,很多時候都對不起兒女了,還不支援他們一下。”
選擇自己的生活,併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大概也是為人父母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的體現。
對於小女兒想闖蕩娛樂圈走文藝道路的想法,任正非曾公開表態支援。
2、姚安娜進軍娛樂圈
1月14日,頂著“任正非小女兒”光環的姚安娜在23歲生日當天宣佈出道。
從姚安娜出道紀錄片公開到今天為止,姚安娜所有回應網路負面評論時的態度,都在表示,“要做好自己。”
影片裡,對“名媛”“富二代”等標籤和輿論做出正面回應。
姚安娜:“我會把質疑的聲音當做一個前進的動力”。
不得不指出,任正非的支援,應該才是姚安娜進軍娛樂圈真正的底氣吧。
所謂“破格公主”畢竟跟普通人是不一樣,從出道就站立在巔峰的資源庫上,是那些奮鬥一輩子都未必能得到的藝人們羨慕不來的。
對於一些普通藝人和愛豆們而言,姚安娜出道或許跟一個孩子突然想要參加某種興趣班一樣,但是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性還體現在方方面面,何止如此?
在資源方面沒有競爭性,會讓人客觀地看見那是她自己的作品嗎?
正如有網友說:“有了任正非的支援,不管網友支援不支援,姚安娜進娛樂圈是進定了。就算所有人不喜歡,恐怕也一定是企業年會上最最最最紅的那個崽吧!”
3、為何很多人並不看好姚安娜?
無論任家二公主出道之心有多麼堅定,她父親的資金實力有多雄厚,有人終究不是那麼看好。
畢竟,從前也有許多案例。
著名的政、商、富二代的演藝之路,無不磕磕絆絆。或許,會有一些小動靜,那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源於家庭環境教育導致,已經做到金字塔頂的政商富民之所以成功,是個人理性、勤奮,適應力強。
大部分獨立性很強的人,也沒有多少時間花在家人身上。
若只是一味地經濟上鼎力支援,那也只能夠支撐一時。
此外,現今的藝人不再是過去那般忠厚老實即可,還需要情感很豐富,這一點,是需要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是隨時懂愛,以及原生家庭會有一個人陪伴孩子成長,教導更深廣。
破格公主姚安娜過早地獨立,會造成剛硬強勢的性格,個性鮮明又過於自我。而那些經紀人表示最難帶的藝人,就是個人想法太多的。
誠然,藝人不能沒有個性,只是要懂得讓個性順服在比他們更專業的人士之下。其中包括表演老師、導演、一流的化妝師、攝影師以及新聞媒體中的意見領袖,等等,甚至還需要廣泛聽取一些網友們的真實心聲。
諸如此類,對於一個富二代,以及需要從商業的海洋遊往蛻變為明星,道路艱險。
不過,理性的人很難被真正打擊,因為他們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是,聽不進去一些話,照樣也就無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弱點在哪裡。
4、有錢也會限制人的創造力
太有錢,不缺飯吃,會如何?
若是遇不到真正有實力的公司、導演、經紀人和機會,就很難有締造經典的時刻。
因此,頂級的經紀公司包裝、優秀的作品,以及卓越的隊友,才是成就女主角的正確路徑。
不過,也有個例,確實有人是沒有好的團隊,還能打破永遠是個零的窘迫。
如今,小女兒高調出道,一家人都拉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大概也是挑戰我們智商的時候了。
5、文藝是什麼?
說到“文藝”,不得不提到與之相關的文學和藝術。
文藝,有時指文學或表演藝術,是對生活的提煉,昇華和表達。
文化學者張榮寰在2006年9月重新界定文藝,闡明文藝是陶冶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載體,是人心靈的養分。為人類的教育與發展不間斷地提供參照。
因此,一切文藝都是生活的文藝,都離不開,也超脫不了生活這片廣闊天地。
所以,評論家王進玉認為,無論是創作者本人,還是其作品的思想、主題、素材等,都與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也都不過是對部分現實生活經歷的某種感想、感受,並加以不同程度地演繹、反映罷了。
從這些定義來看,大家對於“文藝”的定義,還是有所作為的作家、有道理的藝人,至於演藝圈的出道,與真正的文藝之遙遠,恐怕只有每個人自己心中有答案。
6、如何評價姚安娜出道?
這是很難下定義的,畢竟喊出口號是一回事,實際行動又是另一回事。
此外,姚安娜出道的征途還是未知,前路漫長,誰也替不了誰。只是在後續若是出了作品,恐怕又是另一種評論。
誠然,一直追逐短暫的歡娛,過後又是另一場狂歡的陣地之中,似乎是我們這些年對於娛樂圈的概念,那些一刻不息地消耗生命的感受、脆弱、敏感和好奇的訊息,不就是這兩天的顯照麼?
若是不想要捲入這些是非與漩渦,其實不管不顧,算是明智的了吧。
然而作為一名公眾,總覺得也有責任去回應一些什麼,以及包括這些背後問題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