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文|令狐伯光

前幾天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香港大導演吳宇森回到好萊塢拍片了,電影叫《沉默的夜晚》,主演是喬爾·金納曼,也就自殺小隊》中的瑞克·弗萊格,比較特殊的是宣傳說這電影沒有臺詞,講了一個平凡父親因兒子的死走入黑社會世界復仇的故事。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這是吳宇森時隔二十年後重新回到好萊塢導演的美國片,吳宇森進入好萊塢是1993年的《終極標靶》,離開是2002年的《風語者》,從時間上算起差不多剛好二十年。

這部電影不管是卡斯還是電影題材,感覺都有一種嚴重炒吳宇森冷飯的感覺。再聯想到吳宇森上部電影2016年的《追捕》有6年時間了,而且關鍵是《追捕》,再到上面的《太平輪》都談不上好。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這個電影的資源,卡斯和投資肉眼可見的越來越小,難免有種借自己曾經的聲譽拍了一部投資不大不小的電影的意思。畢竟之前宣傳過的可是重拍《變臉》,再到什麼吳宇森退出美版《喋血雙雄》之類的新聞,吳宇森從國際大導演到現在混得越來越差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

36年了,《英雄本色》的影響有多大?我們看成龍就知道了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吳宇森出生於1946年,2022年已經76歲,1975年導演處女作《鐵漢柔情》,拍了不少當時香港電影市場上熱門的武俠片和武打片。這些電影不能說不行,但不是他電影生涯的巔峰作品。吳宇森真正巔峰期還是武打片拍不下去,發展不順加入徐克工作室。

1986年,吳宇森導演人生不順利的《英雄本色》,然後獲得巨大的成功。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很多人不明白這部電影影響力有多大,除了演員張國榮,周潤發那些。它的地位和影響力很像吳宇森在香港電影,中國電影,甚至是在世界電影上面的地位和影響力。大概就是香港電影巔峰時代時開創,建立的電影風格;從影響自己電影市場,再到影響好萊塢的香港型別大片,而且是最早的幾個佼佼者。

香港電影發展49年之前不提,之後是50年代早期發展階段,也就是長城、新華、鳳凰、新聯等電影公司的階段。60年代香港電影經濟高速發展,迎來電懋和邵氏鬥法的年代,這個時期代表性的大導演就是李翰祥。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後來電懋的老總和公司精英因為飛機失事被一鍋端,邵氏開始一家獨大。這就是60年代香港代表性大導演胡金銓,張徹和程剛(程小東父親)等人。

70年的時候原邵氏執行長鄒文懷出走建立了嘉禾,整個70年代就是嘉禾和邵氏鬥,這個嘉禾能崛起的關鍵人物是李小龍,但李小龍去世得太早,70年代中後期香港大導演是楚原,後期的胡金銓和張徹。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同時還有處在剛剛崛起的武打片的劉家良,香港鬼馬喜劇的許冠文;功夫片,武打片的洪金寶和成龍,以及武俠片的徐克等等下一代香港電影人。

吳宇森是張徹的弟子,開始跟著張徹就是拍的武俠片和武打片,時間是70年代中後期到80年代前中期,這個時間段的香港電影是處於全面爆發的前夜,電影和導演也不是不行,但和70年代初的李小龍,胡金銓和張徹比較,你會發現這個差距是比較大的。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1986年,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電影本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地位和影響在我看來,它就是巔峰時期的香港電影第二部電影風格,電影技法在影響自己,甚至影響好萊塢,進而一定程度轟動世界的香港型別大片。

第一個是是融合了70年代李小龍的現代搏擊,劉家良類傳統武打片,再到他們自己發揚光大喜劇風格的洪金寶、成龍的動作喜劇,時間上面確實要早一點。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1983年的洪金寶的《a計劃》,84年的《快餐車》,1986年成龍的《警察故事》加入搏命元素徹底獨立走出了另一條路子。徐克的武俠片、奇幻片則要等到1987年的《倩女幽魂》,1990年的《笑傲江湖》和91年的《黃飛鴻》。王晶,許鞍華,王家衛和周星馳都更晚,那是在90年代了。

《風語者》敗走好萊塢,《追捕》爛到不忍直視?這個大導演快退休吧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這裡再談談吳宇森電影風格是什麼,我認為就是消化了師父張徹的陽剛美學,再加入他學習西方電影人讓-皮埃爾·梅爾維爾、薩姆·佩金帕標誌性的槍戰慢鏡頭,無限子彈,鴿子亂飛,以及最重要的把張徹古代江湖情義嫁接到現代江湖式的英雄情義上面。

他這套東西都能在前輩導演那裡找到,屬於學習消化再推出陳新的型別。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如果要形容吳宇森的風格,我認為是有一種詩意和浪漫主義的槍戰動作風格,結合師父張徹式雙雄主角相愛相殺,再化用古代江湖情義到現代背景,最終形成吳宇森獨一無二的電影風格。後世定義吳宇森的電影是“暴力美學”,現在來看暴力個der。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8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還沒有發展到數字特效時代,香港用三十年摸索,開拓和建立的動作設計體系,槍戰片和武俠片等電影風格和電影拍攝技法,一如當時日本的劍戟片,黑幫片和動畫片一樣,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型別片,而且也非常先進。

美國好萊塢是會吸收全世界優秀人才去發展的,吳宇森就被吸收進入好萊塢發展。他那一套在當時確實是先進的,同時他對於美國文化的融合處理也非常成功。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畢竟,你現在去看他巔峰時期進軍好萊塢的首部電影《終極標靶》,主演尚格·雲頓在當時好萊塢只是個b級片動作演員(投資就有限),同樣的有真功夫的美國動作演員,做那些香港動作片的是有些僵硬和滑稽的。

吳宇森放棄直接武打,下一部電影《斷箭》效果和成績都好了很多,跟著便迎來《變臉》的高峰。這部電影除了標誌性的槍戰慢鏡頭,鴿子亂飛,雙雄對峙,你會發現電影的劇情設定,文化細節等都非常美國本土化。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這些結合當時兩位好萊塢巨星的詮釋,讓吳宇森的電影在好萊塢做到巔峰。

實際上,這個時候已經是90年代末期了,香港電影公認的開始衰落,好萊塢經過《終結者》《泰坦尼克號》更是進入數字特效時代。這個動作片和槍戰片的話,有點像香港電影70年代中後期到80年代前中期一樣。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這個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中期上一代好萊塢動作巨星,也就是史泰龍,施瓦辛格,《虎膽龍威》的威利斯布魯斯等人巔峰期已過,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精英全面進入好萊塢,還處在融合消化的階段。

說人話:90年代末期吳宇森的電影風格、電影手法就有些過時了,吳宇森也差不多度過創作巔峰期了。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這中間有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阿湯哥的《碟中諜》系列,1996年的《碟中諜1》有之前好萊塢諜戰片的風格,1999年吳宇森導演的《碟中諜2》是他擅長的浪漫槍戰片風格,和同時代好萊塢槍戰片就有點格格不入了。

2006年的《碟中諜3》,明顯就是經過《諜影重重》系列革新。也就是好萊塢吸收香港電影設計,融入數字特效時代,最終推出陳新適合新時代的槍戰片,動作片設計體系。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也就是說,吳宇森的風格2000年左右就過時了,2002年用這套拍的戰爭片《風語者》,同期的好萊塢戰爭片是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結果票房慘敗,吳宇森就被踢出好萊塢了。

電影越來越爛的吳宇森?他在香港導演中是什麼地位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吳宇森和同時代的香港大導演相比,他拍片時間幾乎是最早的,這個創作巔峰期也夠長了,完全經歷和引領香港電影巔峰時代和香港電影人進軍好萊塢的時代,回到中國還拍了個當時熱門的古裝系列大片《赤壁》,但中國年輕觀眾感覺他不太行,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吳宇森缺席了2012年過後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崛起,這個作品的參與感不足,這個時代觀眾眼中的存在感也就不足。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成龍公認的最後的功夫喜劇巔峰是2012年的《十二生肖》,但這些年成龍的電影沒斷過,雖然口碑和票房越來越差,但是存在感十足,而且成龍還有各種表情包呢。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徐克2010年左右有《狄仁傑》系列,2015年有《智取威虎山》,這兩年還有聯合執導的《長津湖》,電影的口碑質量也和巔峰期有距離,但都是優秀的國產商業大片,陳可辛更是憑藉內地電影市場重生。

總的來看,吳宇森的電影生涯和杜琪峰相似,杜琪峰是巔峰期來得太晚,90年代末期到2010年左右的銀河映像時期;而吳宇森是前搖太長,巔峰期夠長,但是後期參與感不足,觀眾眼中存在感也就不足了。

二是吳宇森的技術風格確實過於固定,而且幾十年來沒有任何進步。他這套東西在新時代落後了,落後過後不適應時代了,也就被觀眾拋棄了。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這電影能打動觀眾一般就兩條路子,要麼是走心的,以現實話題引起觀眾的共情,陳可辛就是這條路子,他的徒弟曾國祥也一樣,要麼是走技術路線的,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近現代通常就是電影工業和型別大片風格的突破。

徐克一直都是香港大導演技術流的佼佼者,2010年後都有《狄仁傑》《智取威虎山》《長津湖》在推動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其它香港導演裡只有晚了一輩的林超賢。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從這兩個條件來看,你會發現不僅僅是吳宇森,和他同時代的包括晚一輩的香港大導演都不行了。走心的導演不去了解內地社會環境,拍的電影內地觀眾get不到;走電影技術和型別片的導演沒有突破,最終就敗給了有突破的導演。

比如這幾年迅速崛起的內地青年導演像《尋龍訣》《戰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等等。原因就是電影技術和型別片風格是會過時的,這個再加上內容跟不上的話,那麼導演也一定是會過時的。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最後,吳宇森快要80歲了,而且對於香港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影響不可忽視。哪怕他現在拍的電影感覺都是爛片,但他仍然是中國電影史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導演之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97 字。

轉載請註明: 曾和李安齊名,現重回好萊塢拍片,這位大導演怎麼就成了“笑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