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豆”需要時間培養 就別硬選偶像了

  在我十七八歲的時候,曾有機會成為一名藝人。現在身邊的“三次元朋友”,很少有人知道,我曾經和“女團成員”這個身份擦肩而過。

  如果當時沒有放棄那個進入娛樂圈的機會,那後來的我,人生軌跡會截然不同。想必此時此刻,我可能正忙著做妝發,準備登臺演出、拍時尚寫真,或者正趕著航班,去跑商務通告。

  在我還是中學生時,我是日本某女團的粉絲,經常在網上看她們的表演、聽她們的專輯,還會很認真地學唱日文歌曲。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網上招募選拔女團成員的通知,忽然心血來潮。追了女團那麼久,自己要不要也去試一下?我在線上報了名,放了個人照片,似乎還錄了一段VCR(影片短片)。沒想到,線上報名很快通過了,之後就是線下的幾輪面試。

  時過境遷,想想當年的自己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從小學過十幾年的舞蹈和鋼琴,跳舞和唱歌基本功還不錯。我面試時表演了唱跳,還表現了一下女團成員“元氣滿滿”是什麼樣子——因為我追過女團多年,我可太瞭解那個“範本”了:你說話的時候,一定要雙手握著麥克風,露出燦爛開朗甚至有點誇張的笑容,說話要超級大聲,最好有點搖頭晃腦。

  最後一輪面試結束,現場就宣佈我通過了。聽到我編號的那一刻,大腦一片空白。因為毫無預期,所以一瞬間非常興奮開心。

  不過,在作決定的時刻,我猶豫了。那時候,我對合同上所說的屬於“女團”的未來,是沒有概念的。坦白說,我沒有很大的“信念感”,不能想象每天都要在公司裡吃住、練習的生活,也不接受這份工作還要為粉絲熱情地互動“營業”(比如要在見面會不停和粉絲握手)。家裡沒有人從事演藝行業,不算太支援。

  最終,我還是親手推掉了這個送到眼前成為女愛豆的機會,而是出國留學,讀完了大學,又回國找工作。

  前幾年,看到國內很多女愛豆火起來了,擁有那麼多粉絲,穿著那麼美的衣服上臺表演,失落感是難免的。很有意思的是,當時還有和我一起面試、沒被選上的姑娘,因為堅持不懈走這條路,終究得到了很棒的結果,近兩年也收穫了一定名氣。

  看著螢幕上光鮮靚麗的她們,捫心自問,我完全不後悔嗎?肯定不是,但理性告訴我,那個世界的一切不適合我,我有我的天地。

  雖然自己沒能成為一名藝人,沒有親歷在娛樂圈浮沉、翻滾的過程,但是因為興趣使然,後來我的工作與這個圈子聯結程度頗深。我成了藝人身邊的工作人員,密切關注娛樂圈的一切。因為始終“置身局外”,我可以成為一個獨立、冷靜的觀察者,相對客觀地審視這個行業、藝人群體以及粉絲生態等。

  我周圍同在這個圈子工作的朋友們,最初入行的動機、初衷,多多少少都有點追星的因素。這不難理解,因為真情實感地喜歡,你才會想要靠近這個行業。不過,當你把追星的情愫轉化為實打實的工作,體驗完全不同。一些朋友做著做著,要麼覺得不適合,轉行了;要麼就只是把它當成一份工作,談不上多快樂。

  國內的造星產業日益成熟,捧出了一批批年輕粉絲喜歡的偶像,在我看來這本身不是什麼壞事,這個產業應該有所發展。娛樂圈也由一家家企業組成,打造明星偶像是企業的一條生產線、一個系列產品——從近幾年來看,這條路走得通,產品銷售得好,粉絲們都很喜歡。

  如今文娛產業的受眾群很大,粉絲很多。大家會有不同的愛好取向,喜歡不同型別的藝人。造星產業先把藝人推到市場上,讓粉絲們自主選擇,根據反饋再看要不要加量。

  不過,選秀節目做太多難免呈現“疲態”,畢竟這對人才儲備消耗很快,真正適合舞臺的“愛豆”需要時間來培養,不能拔苗助長。後來,一些選秀綜藝節目非常努力“選”,但是越來越難選出唱跳愛豆的“好苗子”了。

  假如有些年輕人根本不適合當“愛豆”,或者還沒有那麼優秀,我覺得就不要硬選偶像了,何必不停地給娛樂圈送人呢?粉絲需要有實力的偶像啊!

  最近看到網上都在說飯圈亂象,在討論偶像和粉絲的關係之類的話題。在我看來,做藝人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份工作,藝人收穫名利,理應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

  而粉絲追星,追得開心就好了,如果從中能到類似“偶像治癒了我”的感覺,激勵自己更好地生活,這樣固然很美好;但如果為了追星不講道理、到處在網上掐架,那完全沒必要。藝人只是做他(她)該做的工作而已,你有你的生活,追星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小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38 字。

轉載請註明: “愛豆”需要時間培養 就別硬選偶像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