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由易寒導演,陳創、郭可軒等主演的電影《不期而遇的夏天》在2021年9月3日登陸全國院線。影片講述了一個街頭混混與一個轉校生的故事,在一系列意外中,他們成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當夏天結束的時候,在生活的難題之下,他們的友情似乎也走到了盡頭。《不期而遇的夏天》此前曾於2020年10月15日在平遙國際影展首映。
影片故事發生在江西宜春,不論是導演易寒、主演陳創、郭可軒以及片中其他小演員,都與宜春這個城市有著不解之緣。電影大膽啟用了當地的素人演員,結合當地方言還原生活的氣息。導演易寒曾說,《不期而遇的夏天》是給家鄉的一份答卷,那麼主創團隊是如何呈現這份答卷的?電影背後又有什麼感人故事?
片名中的不期而遇,對於主創易寒與陳創來說,卻是命中註定。易寒與陳創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他倆正值青春的時代,兩人在宜春文藝學校的戲曲班做過同學。導演易寒回憶:“陳創畢業後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而我處在特別迷茫與彷徨的時候。透過信件交流之後,陳創鼓勵我考導演系,併為我交了兩年學費。我就是他庇護的‘水生’。”易寒將人生所經歷的變化與友情融入創作,化為《不期而遇的夏天》中孤獨失意的黃四毛與水生,也讓故事更具生命力。
《不期而遇的夏天》是遊子對故土、對自己血液浸染的地方,所寫的一封信。影片真正打動觀眾的,還是其中樸素的情感,觸控到了他們內心柔軟的地方。易寒表示:“如果把電影當成一個農村片,我覺得可能把格局弄小了。比如說黃四毛這樣的人物,就像一線城市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壓力巨大,想到要回到家鄉、同學、自己親人面前,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回去。很多孩子產生一種對前途、人生、生活的迷茫和彷徨。就像陳創說的一句話,這部電影中的黃四毛,可能很多人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某一段生活在困境當中的痕跡。”
同時,電影所表達或呈現的,不僅僅是宜春,而是從宜春出發,關注留守兒童、彷徨青年這樣處在生活困境之中的人。電影的小演員郭可軒以及歐陽招娣就是當地的留守兒童,而影片對於留守兒童孤單童年的探討,也在網上引發熱議。在記者採訪之中,兩位小演員真情流露,飾演水生的郭可軒表示:“感覺她(母親)拋棄了我。”導演易寒2007年創作的《遙望南方的童年》便是聚焦留守兒童這個題材,電影也在豆瓣收穫了9.4分的高分。
《遙望南方的童年》電影海報
易寒表示:“我對留守兒童非常瞭解,每次看到他們,就會在內心激發做點事情的慾望,最後透過我的專業,形成劇本。留守兒童屬於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普遍現象,在國家經濟的發展與政策扶持下,這種現象已經逐步減少。但對於存在的那部分孩子,他們不缺吃穿,需要的是情感滋養,在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撫慰與陪伴。”導演的這份堅持透過電影,傳遞給了更多人,讓父母們能夠產生思考,怎麼樣更好的照顧、關照孩子的心靈與成長。
影片於2019年9月1日開機,9月2日陳創母親過世。陳創在奔喪之後迴歸片場,帶著對母親的思念與悲傷投身表演。最後一場極具爆發力的戲份之中,陳創貢獻了精湛表演,也完成了對角色的告別。陳創表示:“最後一個鏡頭,當眼淚流下來的時候,那行眼淚的成分太複雜了,包含了很多,真的值千金,我至今都能回憶當時拍那場戲最後一個鏡頭的感受。每一個角色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可貴的創作,我們演員能用有限生命演繹各種角色不同人生,真的很幸福,我愛表演。”
《不期而遇的夏天》主創團隊根植宜春,在聚焦社會問題上表現出中國電影人的高度責任感,也為家鄉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電影不單單是隻為感官刺激、天馬行空的商品,它也可以反映社會存在的問題,讓觀眾去反思和回味,感受主創團隊的用心與溫情。
《今日影評》編導觀察:《不期而遇的夏天》如同之前《遙望南方的童年》一樣,依舊是導演寫給家鄉的一封長長的信。在如今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寫信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些古老而樸素的情感也是,如同片中一大一小的友誼,對待婆婆的溫情,我們需要多一些作品把這些情感留下來。(彭康坪,《今日影評》 當期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