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課撿“垃圾”??他們在貧困縣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網友:比李子柒還厲害
這群師生
可不簡單
說起鄉村豪宅,你腦海裡第一個閃過的名字是誰?
反正二姑娘肯定會搶答說,李子柒!
在她那神奇的院子裡,你想的出名兒的蔬菜她都有;
或許有人會說,羨慕歸羨慕,這樣大的院子,得耗費多少時間,多少人力,和多少金錢啊。
的確如此。
不過也有那麼一群人,靠著撿來的廢品,在真正貧困的農村裡,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
在“真貧困縣”裡
實現“真豪宅夢”
撿廢品,造景觀,助扶貧。
這三個關鍵詞,在湖南新寧縣杆山村,這個省級深度貧困村裡,悄悄地組在了一起。
這是一個平均海拔700多米,地勢陡峭,曾被定為極易受地質災害影響的村莊。目前絕大多數的人依舊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土木結構危房裡。
在2018年的時候,長沙理工大學扶貧工作隊開始駐村幫助扶貧。
除了最基礎的,因地制宜發展一些能夠增加收入的產業以外,有一位了不起的導師,還帶著學生們改善起農居房來 。
農村裡的房子,想必大家都見過。
無非就是灰灰的牆,黑黑的瓦。
是他們想不到要改善環境麼?並不是。
而是當你連吃穿用度都成問題時,藝術欣賞,彷彿成為了一種遙不可及的奢侈。
於是,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導師鄧寒松,想了一個法子。
一木一石
要幫村民改善居住條件,那首先就不能給他們造成負擔。
否則便是本末倒置,違背初心了。
於是鄧寒松在計劃初期就定下了兩個鐵規則:
1. 活兒都自己幹;
2. 材料不能花居民錢;
他領著一幫學習園林設計,或者正好要社會實踐的學生們,下河挑選景觀石、去貧困家庭搬遷後遺留下來的建築廢料中找能用的黑瓦、舊梁、枯木。
古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在門房邊掛上“xx閣”、“xx居”、“xx園”之類的牌子。
鄧寒松也給這兒起了個名字,叫荷越園,因為這戶人家就落在荷花池的邊上。
鵝卵石、黑木石、五彩斑斕叫不出名字的石頭門,整整齊齊的碼在裡頭,倒成了一堵別具一格的牆。
整個院子瞬間就春意盎然,活了起來。
“包工頭”鄧寒松給它起了個名兒,叫做“新生”。
代表了母雞生蛋的景象,也寓意著這個村莊的重生。
邊上豎著的杆子,是人家拆房子時遺留下來的橫樑;
地上的瓦片,是他們精心挑選較為完整的廢料。
在鄧寒松的眼裡,這就是鄉土文化記憶的傳承。
大白菜、蘿蔔、小蔥......一樣樣分得清清爽爽。
刻意交叉擺放的磚塊,還在視覺上產生了更大的空間感,也多了好些趣味。
斑駁的老圍牆上,小廣告電話、雨水流過發黴的痕跡......黑一塊兒黃一塊兒的,都訴說著這個村子長長久久的時代痕跡。
鄧寒松和學生們用鵝卵石,粘了幾隻鳥出來。
他們都盼著等到春天的時候,種上些紫藤花。
然後這兒,搖身一變就是紫藤長廊了。
其實說實在的,這個庭院,無論是和李子柒的比,還是和現代城市別墅裡的花園比,都差得太遠了。
可它背後的意義,卻遠遠不止是一個庭院,那麼簡單。
於學生們來說,設計與藝術從此不再只是課堂上死板生硬的講課,也不再只是畫筆之下勾勒出來的簡單線條。
而成了實實在在,一磚一瓦的功夫;
廢棄的東西不用丟,老房子留下來的東西能夠二次利用。
村民可以透過農業種植業養家餬口,還能享受到更好更舒適的居住環境。
但只要看到這一處小庭院,裡頭的一磚一瓦、一樹一木,相信便能感受到那些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刻滿了歲月的,深刻的記憶。
也替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們點個贊+在看,期待有更多有意義的扶貧故事,一一出現。
圖源中國新聞社/微博/網路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