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春刀2》:“武俠電影已死”這句話我得收回來了
之前我在寫《三少爺的劍》的影評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
“武俠電影的時代已經終結了。”
冊子君當初這樣想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歷數這些年《四大名捕》、《錦衣衛》、《血滴子》、《太極》、《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劍雨》等諸多武俠電影。
要麼質量平庸無比(《四大名捕》、《太極》、《白髮魔女之明月天國》等)
要麼便是叫好不叫座(《劍雨》、《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等)
唯一成功的,怕只有另類一點的武俠片《葉問》系列
其實《葉問》與其說是武俠片,不如說是功夫片
即便是當初被許多人讚譽不止的《繡春刀》,雖然豆瓣評分7.5,可也只有9000多萬的票房。
是什麼時候,武俠電影的生存空間已經如此逼仄了?
不僅質量大多不如人意,就連數量也日漸稀少。
在這種大環境下,“武俠電影已死”並非只是危言聳聽。
可是現在,《繡春刀2》在我臉上打了一巴掌,我得收回之前的論斷了:
武俠電影,若說是崛起,還為時尚早,但還遠遠沒到消亡的時候。
《繡春刀2》豆瓣評分7.7,在今年的國產劇情片中排行第二,僅次於《大護法》。
不僅贏得了口碑,在票房上同樣不弱,才上映三天,票房就已超過前作,達到了九千多萬。
雖然市場空間大不如前,但武俠電影的群眾基礎還在,市場不缺武俠電影,缺的是具有新意的武俠電影,如果現在拍武俠還是按照八九十年代港片的風格來拍,觀眾審美疲勞,這是必然的。
那麼,《繡春刀2》究竟“新”在哪兒?
首先,是風格上的推陳出新。
在大多數的《武俠片》中,主角大多是些豪情萬丈的蓋世大俠,他們或許經歷數次沉浮、或許被人陰謀暗害,但電影始終洋溢著一股俠骨柔情。
疾馳的馬蹄、瀟灑的背影和壯闊的夕陽…..這些往往都是其必備元素。
但《繡春刀》系列中的主角,與其叫大俠,不如叫做小公務員。不僅和豪情挨不上邊,甚至可以說是憋屈窩囊。
這個主角名叫沈煉,沈煉是一名錦衣衛總旗(在《繡春刀2》中,則是一名百戶),總旗是七品官、百戶是六品官,雖然社會地位比起平民百姓要高不少,但是在大人物層出不窮的電影熒幕上,只能算是基層小吏。
如果諸位對此沒有概念的話,對比下同樣是以錦衣衛作主角的電影《錦衣衛》,就能知道這二者其中的差距了。
《錦衣衛》中,甄子丹飾演的青龍乃是錦衣衛指揮使,乃是特務機構錦衣衛的首領,正三品官職,相當於抗戰時期國民黨的軍統領導人。
《錦衣衛》由李仁港指導,電影服裝延續了他一貫的“飛碟帽”造型
和《錦衣衛》中的青龍比起來,張震飾演的青龍完全可以說是個徹頭徹尾小人物。
小人物的命運,自然和大人物不一樣,如果說大人物是在暗中佈局、操縱一切的棋手,那麼沈煉這樣的小人物只能算是任人擺佈的棋子。
他們對未來的前途一無所知,為當下的處境憂心忡忡。
《繡春刀1》的三兄弟,他們或者是為了贖回心愛的女人而陷入兩難,或者是為了應對師兄的壓榨煩心不已,或者是為了官職升遷而勞心費力….
這樣的人物,明明有著一身武藝,卻毫無半點“俠”氣。他們沒有行俠仗義,行事動機皆是出於私慾。
也正因此,觀眾不再以瞻仰大俠風采的心態去看這部《繡春刀》,而是以一種平視的姿態去觀察動盪年代中的這些小人物們。
這是《繡春刀》給觀眾欣賞武俠的一種新體驗。
有人說,《繡春刀》很有古龍的風格,我不贊同
古龍筆下的人物雖然也不乏生活窘迫者,可他們瀟灑豪邁,有錢就去買酒,沒錢就去蹭酒,灑脫豁達。
哪裡像《繡春刀》中的沈煉他們一樣,會為了世俗名利而憂心不已?
說完了影片整體基調和人物塑造上的新意,再來說說劇情上的不落俗套。
《繡春刀1》的劇情講述的是錦衣衛三兄弟奉命追殺魏忠賢,最後卻捲入到一場宮廷陰謀當中的充滿懸疑的故事。
《繡春刀2:修羅戰場》講述了明天啟七年,北鎮撫司錦衣衛沈煉在追查案件中身陷陰謀,為了證明清白,與少女北齋,同僚裴綸協力查明真相的故事
《繡春刀2:修羅戰場》是《繡春刀》的前傳,應該是當初編寫《繡春刀1》的劇本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做一些鋪墊,所以從劇情銜接上看,這兩部顯得略有生硬。
不過瑕不掩瑜,我們可以透過這段劇情中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結合史實。
香港的武俠片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不忠於史實,對歷史的改動程度較大,服化道等細節也和歷史真實有著很大出入。
比如《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裡的東方不敗,他在裡面與倭寇串通謀反,不僅與金庸原著和歷史背景有著很大出入,在造型上面,也和當時的戰國風很不搭調,而是一股濃郁的平安時代的日本貴族風範。
再比如膾炙人口的《黃飛鴻》電影系列,不僅有黃飛鴻救下李鴻章等明顯與歷史不符的情節,甚至有的還把黃飛鴻放置在鴉片戰爭的時代背景下,與林則徐共同在虎門銷燬鴉片。
這樣做能夠極大的拓展電影的想象邊界,但是在真實性上,卻弱了幾分。
而《繡春刀》則是大陸班子製作的,可以說是觀念比較傳統吧(相較而言),大陸電影一直不像香港電影那麼天馬行空、那麼“混搭”
貼合史實有什麼好處呢?
就是真實感,你會覺得這些事情是以前真實發生過的,電影營造出來的小公務員的壓抑、官場的黑暗….即是跨越了近四百年,依然能夠讓人感同身受。
為什麼?因為劇中主角的遭遇令我們親近,沈煉和我們一樣,都是身不由己、命不由己的小人物。
要說唯一相差比較懸殊的,怕也就是顏值了。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特務政治發達的明末,關於這段歷史,明末的夏允彝曾在《倖存錄》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五個人,在京城旅店喝酒,酒至酣處,其中一人說:“魏忠賢這個閹人,快要倒臺了。”其他四人大驚不已。不久酒席就散了,五人回房休息。
睡到半夜,忽然房門被踢開,錦衣衛闖入房中,將五人全部抓獲。
那個辱罵魏忠賢之人被澆以瀝青,待凝固後再用刀割椎敲,整張人皮都被剝了下來。
其餘四人嚇得快要死過去了,魏忠賢卻“每人賞五金壓驚”,放了他們。
電影中的錦衣衛裴綸利用“無常簿”拷問和尚的一幕,雖然不如歷史殘酷,但同樣叫人觸目驚心。
不光是大氛圍營造,連服化道等細節也十分貼合曆史(當然,這是相比較其他武俠而言的,肯定不能做到完全貼合,比如朱由檢向魏忠賢下跪這一幕,就改編得有些太過了)
這一點就和那些浪漫化、架空化了的武俠片截然不同。
當然,不是說江湖義氣、俠骨柔情的武俠不好,而是說,現在再去複製《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這樣的武俠電影,珠玉在前、太難超越了。
就像武俠小說,許多人都覺得武俠小說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金庸已經把武俠給寫絕了,其實這麼說也不大準確:
武俠小說這塊領域並沒有開發殆盡,只能說是許多武俠小說作者都陷入了金庸武俠小說的模式和框架之中,難以跳脫出來。
雖然武俠小說面前橫亙著金庸這座大山,但並不意味著後來人一定要跨越這座大山,繞過去另闢蹊徑也可以獲得成功,就比如說孫曉的《英雄志》,完全不同於金古梁溫的武俠,但同樣是一部傑出的武俠。
需要推陳出新的不僅是武俠小說,還有武俠電影。
儘管《繡春刀》還有許多地方有很大不足,比如感情戲的刻畫,比如節奏的收放……
但從“為武俠電影注入新活力”這個角度來看,《繡春刀》和《繡春刀2》無疑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