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新冠病例激增引起全球關注。根據最新資料顯示,印度新冠感染人數已超2000萬例,自今年4月下旬以來,印度每日新增感染人數均超30萬例。據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預測,印度實際感染人數有可能是現公佈人數的20到30倍。因此,有專家甚至用“毀滅性巨浪”來形成印度疫情的發展。
實際上,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產國,全世界有30%的疫苗來自印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疫苗60%都是由印度提供的。然而相比於強大的疫苗生產能力,印度目前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卻推進緩慢。目前,印度每100人中接種新冠疫苗還不到10劑,如此低的接種率,完全不能對病毒的傳播進行有效阻擋。
當前,接種疫苗仍是實現群體免疫最安全、最高效的方式。中國由於實行較為有效的聯防聯控,較快地遏制住了疫情並且快速實現復工復產,但如果新冠疫苗接種率達不到70%,一旦開啟國門,將有可能造成疫情大規模反彈,後果不堪設想。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師表示,每年每個城市都會有人死亡,不過人類對死亡率0.45%-0.5%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如果到1%,人類就會覺得痛苦,而如果到2%,人類將無法接受。可是,現在新冠疫情導致的英國病死率是2.59%,美國1.89%,中國則為2%,這些比例都是無法讓我們承受的。
實踐中,儘管中國已有超過1億人次接種了新冠疫苗,但距離國內形成群體免疫還有相當的距離。據疾控專家介紹,中國人口中要形成群體免疫需要有約9億至10億人接種新冠疫苗。因此,需要更多人群儘快接種新冠疫苗,這既是為了個體的安全,也是為了社會群體的安全。所以,在新冠疫苗沒有充分接種前,國門大開還有待時日,否則將可能進入新一輪的危機,這就不再僅僅是醫學的問題,而屬於一個國家社會責任的範疇。
雖然中國新冠疫苗接種率遠超過印度,但與形成群體免疫屏障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疫苗接種,提高新冠疫苗接種率,儘快形成新冠疫苗的群體免疫才是當務之急。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group immunity),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因為,疾病發生流行的可能性不僅取決於人或動物群體中有抵抗力的個體數,而且與人或動物群體中個體間接觸的頻率有關。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人或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暴發流行。
4月29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釋出會上稱,當前,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近一週,全球新増確診病例數達575萬例,其中40%以上來自中國陸上鄰國,多個國家出現爆發式增長,疫情防控呈現長期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4月以來,中國累計新増境外輸入確診病例364例,日均新增較上月增長超過兩成,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持續增大。
另外,由於印度新冠確診病例數激增,疫情形勢嚴峻,對該國輸入病例的防控更需要加以嚴格注意。疫情防控相關部門,還需要繼續堅持常態化防控舉措,健全多點觸發的預警網路,尤其對外來入境人員要嚴格防控,確保一旦有疫情能早發現、早報告。與此同時,還應完善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區域性應急處置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做好“五一”長假疫情應急處置準備,確保能做到閉環處置、精準管控和有效救治。
現代社會中,各國經濟之間的開放是常態,而當前的國門“關閉”則是短暫的。但開啟國門的前提,是各個國家或地區均已經建立起強大的免疫屏障。儘管中國已經屬於全球的新冠疫情低流行區域,疫情已呈現基本穩定的狀態,但這只是來自嚴格防控措施的結果。只有不斷提高新冠疫苗的接種率,儘快形成群體免疫,佔領“群體免疫的高地”,才能夠從根本上控制新冠疫情的發展,以便形成持續地對外開放,保持國民經濟健康、平穩的發展。
王麗莎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