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最近一部英國人的電影,使得二次世界大戰很快在國內掀起一陣熱潮,作為東方主戰場的中國,最早開始,最快結束,自然大戰役是層出不窮。而作為戰時,唯一一支出兵國外的中國遠征軍部隊,自然也是備受關注。而它在第一次入緬時,損失如此之大,除讓很多人心痛以外,關於戰敗的責任問題,歷年來也是熱論。文/楊學童

  那麼,我們首先可以列出當時負責指揮遠征軍的主要將領和統帥。

  首先,身在重慶的蔣介石自然是遠征軍的最高統帥,熟悉一些抗戰史的朋友都知道,蔣介石向來熱衷於越級指揮,朝令夕改也是常事。可以這樣說,抗戰時蔣的越級指揮,甚至有時候的瞎指揮,讓國軍蒙受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身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在華美軍司令的史迪威,此時被蔣介石賦予全權指揮軍事,且讓羅卓英、林蔚等人配合。但此人性格極為強勢,且在此之前,尚未指揮過如此大規模戰役,因而在戰時,往往不等部隊整裝完畢,或不仔細分析敵情,即逼迫杜聿明出兵入緬,如200師被困同古,除了蔣介石的問題,史迪威也是難辭其咎,好在戴安瀾指揮下的精銳200師,最終在同古有驚無險,但卻又難逃野人山厄運。

  而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參謀處主任中將林蔚等人,更是蔣的傳話筒,作戰時往往不結合實際情況向重慶上報,以至於作戰時,遠征軍往往過於分散。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當時的遠征軍,主要由三個軍組成,第五軍,第六軍,第66軍,其中,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兼任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和前敵總指揮。這讓杜聿明日後背了不少黑鍋。

  的確,作為遠征軍高階將領的杜聿明,確實在戰時有猶豫不決、朝令夕改等等問題。如200師陷在幾百公里外的同古,自身無法救援。96師、22師、38師分散在緬北各處時,又沒有及時收攏實力,使得最後因為力量分散而不得不走野人山之路、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但當時的杜聿明,確實也有難言之隱。首先,校長蔣介石的越級指揮,讓杜聿明經常無法根據自己正確的判斷來發號施令。畢竟蔣在重慶,而自己在前線,軍情時刻變化,往往命令下達時,由於時效性已過,再行實施即是找死的節奏。

  前線最高指揮官史迪威,更是一個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的外交家將軍。抗戰初期,他是在華武官,翻遍檔案,也只有在美國國內擔任過一年多時間的師長和軍長,對大部隊的接觸十分有限,然而,再被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以後,史迪威又搖身一變,成為遠征軍最高指揮官,且對中國軍隊國情不熟悉的史迪威,對中國軍隊的指揮自然是十分有限的。

  當時他最能指揮動的,或許就是孫立人的新38師了,而孫立人在國外堅持抗戰3年,最終讓他一躍成為外國人眼裡的中國名將。而他的很多同僚、長官,則由於第一次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被釘在了失敗者的架子上。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今天的我們距離這場戰爭,已經過去了70多年時間,然而,靠事實說話,用事實做真相的真理不變,杜聿明作為國軍戰將,在當時的情況下,表現雖有些不佳,但如果把遠征軍失敗責任都扣在他的頭上,則實不公平。而真正需要承擔責任的,或許就是蔣介石、史迪威等人,而史迪威臨陣脫逃,出走印度,棄部隊於不顧,更是罪責難逃。然而,真正受苦受難的,確實那數萬遠征軍將士,十萬大軍,四萬歸國,他們大多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是由於種種問題,死在了野人山。真如新22師師長廖耀湘所說:我們沒有死在戰場上,卻要被困死在這裡,一句話,不甘心啊。


  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保衛緬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一直駐紮在中緬邊境。

  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傷亡)。

  退入印度的一部分中國遠征軍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中國鑑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

  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但很少有人知道,當時緬甸人並不歡迎中國遠征軍,他們反而將日軍視為“解放英雄”,對其入侵相當熱情,甚至不惜幫他們對付中英軍隊。為何會出現這種尷尬局面呢?

  一.英國的高壓統治,使緬甸人慾藉助外部力量謀求獨立。緬甸遭受到英、印的雙重剝削望,迫切渴望尋求外國援助謀取獨立,面對英印的殖民統治,緬甸人為了爭取民族獨立進行過各種努力,緬甸人為了獨立,迫切尋求一切外界力量的支援,他們甚至喊出了“英國的困難就是緬甸的機會”,瀰漫在緬甸人中間的民族情緒,給了日後日軍收買緬甸人心以可乘之機。

  二.日本人為了堵死英美援華通道,積極支援緬甸獨立運動。1940年前後,隨著東南沿海等交通線的喪失,中國抗戰主要靠滇緬路獲得的英美援華物資支撐。日本扶持緬甸的民族獨立勢力,培養親日人員潛入緬甸,武裝推翻英國的統治。

  三.入緬初期日軍非常注意軍紀和宣傳,宣揚東亞共榮,趕出英國人去。尊重當地人信仰,利用僧侶的影響力。種種行為矇蔽了當時緬甸民族獨立力量,讓這些勢力為日軍所用,緬甸人積極配合日軍攻緬,並參與攻擊中國遠征軍。

  (2017-08-10)


  1940年開始,日本加緊了對東南亞侵略的步伐,9月侵入越南切斷中越通道,矛頭直指緬甸、馬來亞、新加坡等英國殖民地。由是中國方面提出中國軍隊及早入緬甸佈防,以保護滇緬公路的意見,但遭到英國拒絕。

  直到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英建立了軍事同盟,日軍開始進攻緬甸,英國仍不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延誤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到了1942年1月20日,日軍開始從泰國向緬甸發起進攻,英國為了利用中國軍隊阻滯日軍,掩護在緬英軍向印度撤退,才同意中國軍隊進入緬甸。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由於此前英國拖拖拉拉,當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時,當時的緬甸首都仰光已經淪陷。1942年3月8日,中國遠征軍第5軍(軍長杜律明)第200機械師(師長戴安瀾)抵達同古,到19日中日軍隊在緬甸首次交火,由此拉開了緬甸防禦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敵人最多的一次戰鬥——同古保衛戰。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同古是仰光至曼德勒鐵路線上的第一大城,是阻止日軍北侵的重鎮。蔣介石的計劃是以200師不惜代價死守同古爭取時間,掩護遠征軍主力第5軍向同古一帶集結,並在英軍協助下,收復南緬甸。但是主力第5軍遲遲末集結,史迪威對於日軍的反攻也不切實際,收效甚微。在援軍遲遲不至的情況下,第200師犧牲慘重,三面被圍,最後杜律明不顧史迪威的強烈反對,下令放棄同古,30日,第200師全師安全轉移。

  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第200師的對手是日軍第55師團,期間日軍進一步增兵到戰役後期,兵力已是第200師的4倍。但第200師堅持抵抗,士氣旺盛,面對日軍釋放毒氣彈,傷亡慘重,但仍與日軍反覆衝殺,擊退了偷襲第200師指揮部的日軍。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值得一提的是,戰役期間面對日軍戰機輪番轟炸,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曾要求派飛機助戰,但負責緬甸盟軍空中作戰的英國空軍卻已是驚弓之鳥,根本不願派出飛機助戰。21日,日機偷襲英軍空軍基地,英軍飛機尚未起飛就被炸燬炸傷40多架,連同美空軍志願隊6架飛機也被炸燬。至此,英國在緬空軍全部覆滅,日軍取得了在緬甸的制空權。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戴安瀾

  同古保衛戰是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沉重打擊了日軍在東南亞的囂張氣焰。同古戰役對於日軍來說也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最艱苦的一戰,日軍承認,這是南進以來第一次受挫,“是緬甸戰役中最艱苦一戰”。同古之役也初步矯正了西方人對中國軍隊的歧視和偏見,改善了盟軍以及對手日本人對中國軍人的重新認識。史迪威曾評價“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臺灣官方戰史《抗日戰史》記載,第200師傷亡共計約2500人,殺傷敵人估計在4000人左右。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路上,灑滿陽光。。。”:國軍才無愧軍人的稱號

  (2017-08-10)


  1942年4月30日,日軍56師團兵分兩路,一路撲向緬甸密支那,切斷中國遠征軍的退路,另一路沿滇緬公路向中國境內推進。一週後,密支那被攻佔,中國遠征軍回國的最後一條通道徹底被掐斷了。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此時,擺在遠征軍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往北殺回祖國,要麼往西退入印度。以師長孫立人為首的新38師果斷撤往印度,實力得到較好儲存。而遠征軍指揮官杜聿明則堅持把部隊帶回祖國,其心情亦可以理解。作為中國軍人,從小受傳統儒家教育影響的杜聿明,明白“君要臣死,臣不得”的道理,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後,雖然不知前方將要面臨的是什麼,但也只能率領幾萬士兵走入野人山,踏上慢慢回國路,這個決定竟成為生還遠征軍軍人心中永恆的噩夢!

  變化莫測的氣候、毒蛇猛獸和瘟疫與飢腸轆轆的隊伍如影隨形,這片黑色的叢林吞噬了數萬遠征軍官兵。4萬人最終只有8000人走出野人山,就連杜聿明將軍都在野人山的熱帶叢林中染上重病,若不是部下拼死救護,恐怕連杜聿明將軍都要葬身在野人山了。根據戰後盟軍公佈的數字,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000餘人,其中有近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死亡或者失蹤的。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那麼,遠征軍進入野人山,誰應該負主要責任呢?

  中國遠征軍是蔣介石手裡的王牌部隊,精銳之師。無論是從人數、軍事素質還是武器裝備上,均是當時國內無數不多的正規軍。在緬甸失守後,對遠征軍的撤退路線,蔣介石與史迪威存在嚴重分歧,史迪威希望遠征軍撤入印度。他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一方面,英國方面積極煽動,希望遠征軍入印度來幫忙保衛印度。並且對美國人來說,在緬印戰場,美英關係的權重遠遠高於美中關係;另一方面,史迪威希望讓這隻遠征軍儘可能脫離重慶的影響領導,由其個人掌控,以實現美國及其個人之戰略利益,甚至成為美國的僱傭兵。至於中國的戰略利益,始終不在其考量範圍之內。當然,蔣介石也有自身的考慮,中國遠征軍出國打仗,說是保護中國西南大後方,其實就是幫英國人保衛殖民地,何況蔣和史迪威的關係不是很好,他個人私心比較重,堅決不讓中國軍隊去印度,接受英美人的裝備訓練指揮,害怕到時候就連指揮權都失去。因此,只能強令遠征軍回國。

  小編認為,造成遠征軍踏入野人山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估計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野人山情況惡劣到如此程度。當時西撤入印度肯定也有考慮,只是國內堅決反對,且國內戰線同樣非常吃緊。若遠征軍順利回國,相信對國內局勢定有大的改觀。此外,杜聿明和孫立人不一樣,孫很西化,杜是傳統軍人,杜難以作出抗命的決定。

  歷史不容假設,是非過錯自有後人評論。但小編還是的說說,造成遠征軍命喪野人山,還得怪英國人和日本人。若不是在曼德勒正面防線的英緬軍擅自撤退,造成曼德勒會戰計劃改為“縱深防禦”,禦敵於國門之外。背信棄義的英國人徹底動搖了中國軍隊僅存的信心,否則遠征軍也不會面臨如此窘境。若不是日本人發動侵略戰爭,那麼大家都生活美滿幸福。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一介草民”:還有蔣委員長的自私

  網友“&~Fan之谷~&”:英軍的無能,史迪威的瞎指揮

  (2017-09-04)


  8月6日,中超聯賽第20輪繼續進行,最終天津權健客場0-0戰平上海上港。與乏味的比賽場面相比,本場比賽場邊發生的搶毛巾事件再次成為了頭條。賽後,權健隊的球員在謝場時,也不忘加入毛巾的元素,並在場邊撐起毛巾合影留念。

  本場比賽中,上港主場的球童多次拿走了權健工作人員事先放在球場邊的毛巾,該毛巾是專門為韓國亞外權敬原準備的,用以在擲手榴彈時擦拭皮球。因為這條毛巾,權健的工作人員在場邊與球童發生了爭執,隨後被主裁判罰上了看臺。

  比賽結束後,權健球員在謝場時,特意拿出了這幾條毛巾,像是對待戰利品一樣,與遠征球迷一起分享,並撐起毛巾進行了集體合影。

  (2017-08-09)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25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損失如此之大, 杜聿明是否應該背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