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隨著“抖音神曲”的爆火,中國音樂市場也產生了巨大的顛覆,華語樂壇最流行的部分,已經淪為抖音的伴奏。如今位元組親自下場,進軍音樂市場,這會讓未來的音樂,變得更短嗎?
眾所周知,如今華語樂壇姓“抖”。
去年底,騰訊音樂搞了個年度十大熱歌,分別是:《雲與海》《白月光與硃砂痣》《浪子閒話》《醒不來的夢》《踏山河》《千千萬萬》《淪陷》《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清空》《執迷不悟》。
幾乎都是抖音神曲。
是的,華語樂壇最流行的部分,已經淪為抖音的伴奏。
在流量面前,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也選擇低頭,設有專門的抖音熱播歌曲榜單,QQ音樂更是把“抖音熱搜”當成一個搜歌的推薦選項。
無論你喜不喜歡,抖音給中國音樂行業帶來的顛覆與爭議都已日趨顯現,那些抖音神曲在你腦中的縈繞不散,讓中國音樂市場完成了一次後果難測的嬗變。
顯然,位元組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進而倏然意識到:“我自己的流量,幹嘛要拱手相讓?”
於是他們親自下場,進軍音樂市場,而這或將徹底改變音樂市場——乃至整個“音樂”的樣貌。
01 位元組跳動的流量協同抖音從誕生那刻起,就與音樂關係緊密——抖音名字裡就有個“音”字,圖示也是一個音符。
往前追溯,抖音的前身A.me定位就是“音樂短影片”,它與彼時在美國青少年中流行的 musical.ly 頗為類似,後者透過引導使用者配合音樂對口型或者跳舞來創作短影片,截至2017年底,musical.ly已擁有超過兩億的註冊使用者。
也是在2017年,musical.ly被位元組跳動收購,之後又被併入海外版抖音TikTok,為TikTok帶去了眾多活躍使用者與創作者,也為此後TikTok在全球市場的迅猛擴張打下了不俗的基礎。
而位元組跳動“正式”進軍音樂市場,是從兩年前開始。
2020年3月,位元組在印度和印尼正式推出音樂播放軟體 Resso,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音樂版抖音”,App一開啟就是個性化歌曲推薦,倘若你不喜歡這首歌,可以像刷抖音一樣,上下滑動螢幕,迅速切到下一首。
Resso上線半年,下載量就超過了1500萬次。有了這樣的經驗,2021年,位元組內部成立了音樂事業部,一個重點任務就是打通Resso和TikTok的音樂社群。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Resoo並未向更多國家和地區開疆拓土,目前開放的區域僅僅為印度、印尼以及巴西等幾個國家。
在音樂方面,或許位元組下一個發力點,正是國內市場。
2022年開春,位元組跳動在國內推出了線上音樂App——汽水音樂。
汽水音樂的介面與 Resso 很像,同樣採用上下滑動來切歌,相較於你熟悉的左右鍵切換,上下滑能大幅提升切歌速度,這種互動邏輯下,人們與其說是聽歌,不如說是“刷歌”。
更重要的是,據媒體報道,汽水音樂和抖音的大部分資料也是同步的,汽水音樂能幫助人們同步收藏抖音裡聽到的神曲,並且在位元組跳動傲人的演算法推薦裡找到更多相似的歌曲。
位元組搞音樂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做抖音和汽水音樂的流量協同——可以預見,汽水音樂會與抖音做更深度的捆綁聯動,形成流量閉環:抖音可以孵化出抖音神曲,導流給汽水音樂;汽水音樂裡的那些小眾歌曲,也可以藉助推薦演算法孵化出“汽水神曲”,再用來反哺抖音短影片,成為抖音神曲,從而進一步夯實抖音在短影片領域的地位。
看起來確實很妙。
02 未來,音樂終將變短至於說,位元組滲透進音樂領域,對中國音樂市場意味著什麼,見仁見智吧。
請注意,本文無意談論華語樂壇的粗鄙化傾向,畢竟現實亦無須再辯,整個華語樂壇呈現出一片一旦抽掉了粗鄙的砂礫基礎便會崩塌瓦解的危險繁榮。黃舒駿有首歌叫《改變1995》,裡面有句歌詞深得我心:“只有流行,沒有音樂,我看你眼不見為淨,也是好事一件。”
所以今天咱們眼不見為淨,避開“音樂質量”不談,聊聊“音樂長度”的話題。
你想過沒有,當音樂可以“刷著聽”,人們留給一首歌的時間勢必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吝嗇,吝嗇到再也不給你“一首歌的時間”。
是啊,現在不是“從前慢”的時代了,過去大家誠誠懇懇:歌曲,一首是一首;電影,一部是一部。現在可不是這樣,人們的興趣週期越來越短,內容載體也得跟著越來越短,這樣才能隨時嵌入到人們日趨碎片化的虛無生活之中。
因此,恰如人們已經越來越沒耐心看完一整部電影,而習慣於看“X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的短影片,人們也已經越來越沒耐心聽完一整首歌,而習慣於直奔高潮,只聽副歌(尤其對待新歌)。
我甚至覺得,未來終有一日,線上音樂平臺將完全“副歌化”,即,人們刷到的每一首歌,都將只有高潮部分。
倘若真是如此,那麼這種新技術載體對音樂的改變——一首歌的時間勢必會變得更短,旋律和節奏等“記憶點”勢必會變得更精確——將不亞於當年黑膠誕生時對音樂的改變。
要知道,如今一首歌的時間通常只有幾分鐘,還要拜黑膠所賜。最初教堂音樂和宮廷音樂可沒啥時間限制(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大約70分鐘),但隨著音樂可以被新技術貯存、複製和分發,一首作品也被“框定”在黑膠誕生時4分鐘的可憐容量裡,音樂人可以選擇不向技術妥協,但只要你想要攫取新技術的紅利,就必須讓作品更短,讓旋律和節奏更精確,以迎合聽眾日趨不耐煩的注意力。
嗯,無論你喜不喜歡,這一過程都正在重演,位元組等新技術媒介的出現,讓人類的注意力變得比以前更短,這也讓一首歌的時間,變得比以前更短。
也許上百年後,新世代的年輕人回望21世紀的周杰倫,恰如我們回望18世紀的貝多芬——“不就是一首歌嘛,您寫那麼長幹嘛?”
#專欄作家#李北辰,微信公眾號:鯨落商業評論;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