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2018年的時候,選秀節目就開始出現在大家的視線裡面。
選秀最開始在國內不是很流行,但依舊出現了像是《超級男聲》等等的節目,也出現了很多實力強勁的人,那個時候國內還沒有流量這一類的說法,從吳亦凡率先開始回國之後,流量之路開始開啟。
接著三小隻的出現和逆襲,再來就是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選秀和流量元年,隨著選秀節目正式開始打響。
說實話,小編現在看見選秀其實是害怕的。
從2018年開始,陸陸續續的有很多的流量小生和小花愛豆出現,並且熱度也很大,從剛開始的NPC男團,到後來的UNINE男團。
然後就是R1SE男團等等。
3年的時間,不同的平臺大概有6檔選秀。
但結果都是限定團,時間一到原地解散,後面粉絲們也只是在為愛發電,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割韭菜。
現在應該已經解散了三四個限定團了,有流量的也只剩下幾個。
要是算上女團們的話,那麼有知名度的就是蔡徐坤,孟美岐,周震南,其他的,小編就真的不知道名字了。
然而讓大家覺得鬧心的是,依然有選秀像是雨後春筍一樣拔地而起,並且依然是一樣的套路,一樣的選人制度,一樣的解散套路。
再看看現在重新推出來的男團或者是女團。
已經沒有了剛開始的光環,不管怎麼樣都是在複製第一季的經典,剩下的毫無創新。
現在時間過去了三年,將近6檔選秀,假設每一檔選秀都是100個人,那麼選秀之後,600個男孩或者是女孩,都將面臨人生巨大的考驗:何去何從?
從眾多選秀的海報可以看出來,國內到底舉辦了多少的綜藝,包括央視的《向上吧!華彩少年》也被算在內,選中了的,有希望轉型,成為演員,歌手,或者是像蔡徐坤那樣有名的唱跳型全能愛豆。
那麼失敗的人呢?
可能幸運的會參與公司的強制轉型,打包分配工作,運氣不好的,收拾行李回家,或者面對高昂的解約費。
這是考驗之一。
第二就是選秀人才的不斷突進。
為了提升自己的口碑和知名度,哪怕是網紅都要來參加選秀,先不說國內的,海外的選手也看中了選秀的熱度,直接來分一杯羹。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選秀這個市場正在不斷地國際化,如果不是特別優秀的話,可能會輸給海外的選手。
那麼國內的小哥哥就會不斷的像回鍋肉那樣重複的選秀,再選秀。
第三個考驗,就是轉型的飽和度。
愛豆在選秀出道之後,有些大公司會爭取到影視的資源,那麼這個時候愛豆就會往影視方面流動,也就是轉型的開始,如果對演戲有天賦的話,一部劇就可以得到很高的話題度,並且有時間磨鍊自己的演技。
就像是陳宥維,虞書欣,張藝凡一樣。
要是轉型成功的話,在影視市場裡面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但是這對於大多數的愛豆們來說都是很難的,因為沒有演戲的經驗。
所以在今年,兩檔男孩選秀綜藝轟轟烈烈結束之後,又有哪些男孩子們會重複的開始“回鍋肉”之旅呢?
這可能就是選秀的弊端吧,可惜很多人都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