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華語音樂的問題越鬧越厲害了,幾乎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人出來吐槽一次。從去年年底的十大熱歌,再到音樂綜藝和什麼神曲爆紅都是如此,而由於談到華語音樂怎麼都避不開上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天王巨星周杰倫。
比如之前在某平臺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每年畢業那麼多音樂科班生,為什麼華語樂壇出不了第二個周杰倫?
這個問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個人認為周杰倫的出現既是他個人才華橫溢,在華語流行樂壇堪稱獨一無二,但也是當時音樂環境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當下華語音樂的問題是整個系統性的問題,和音樂科班生沒有什麼關係。
周杰倫為何是華語樂壇最後的天王巨星?我們看陶喆,王力宏和林俊杰就知道了周杰倫在華語流行樂壇成就那麼高還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那一條。首先周杰倫肯定是自己厲害,周杰倫的音樂才華有多厲害呢?在華語流行樂壇來講大概是數一數二的。
這倒不是講音樂地位,這個音樂地位因為環境的關係,有些人對於華語音樂業內的寫歌方式,還有精神引領還在周杰倫之上。比如70,80和90年代華語樂壇教父,個個地位都不輸周杰倫,甚至更高。
比如把粵語歌帶入香港樂壇主流的許冠傑,臺灣樂壇的時代之音羅大佑,內地搖滾教父崔健等。周杰倫在華語樂壇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我個人認為主要是突破和貢獻的多樣性堪稱第一。
大概相當於劉德華在香港娛樂領域的多樣化一樣,有道是劉德華唱歌不如張學友,跳舞不如郭富城,演戲不如梁朝偉,偶像氣質不如黎明;但是劉德華全面啊,他的綜合領域結合起來就強了。
周杰倫當然不是在娛樂領域,他是唱作人就是在音樂風格突破上面。
比如講到所謂有深度的歌曲的話,周杰倫反家暴的《爸我回來了》,反戰的《止戰之殤》,再到備受推崇的《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等等。但顯然是不如羅大佑,崔健搖滾的那種時代之音的。
比如講到都市流行抒情歌曲的話,周杰倫上一代臺灣樂壇成就最高的是走抒情搖滾風格的齊秦,稍晚的王傑也挺強,同時代的林俊杰,阿杜前兩張專輯的都市抒情也沒有輸多少。
比如講到中國式R&B音樂風格的話,華語樂壇公認的R&B教父是陶喆。同時代的王力宏、方大同、胡彥斌也是不輸的。
最後還有就是中國風歌曲和中文說唱,這個同期和他爭雄的就是王力宏了。周杰倫有新中國風,一堆中國風說唱歌曲。王力宏有CHINKED-OUT,一堆中國風歌曲的成就也不在他之下。
我們話說回來,周杰倫對於華語音樂風格的突破和推動多樣化的綜合水平很高啊。深度的歌曲有還不弱,不是R&B教父但這個風格成就不輸陶喆等人,新中國風、中國風說唱又能和王力宏爭雄,都市抒情歌曲也不輸林俊杰等音樂人。
而且周杰倫還有一堆風格五花八門,但是音樂水平都不低的歌曲。
這些雖然有作詞人方文山,編曲人洪敬堯,林邁克,鍾興民等幕後精英的幫助。但周杰倫對於各種音樂風格好聽的旋律,以及對於不同音樂風格的領悟度絕對是天才級別的,是這幾十年華語流行樂壇中獨一無二的。
其它人不是不強但是多集中到一兩種音樂風格,像搖滾、民謠的羅大佑;搖滾的崔健,都市抒情的齊秦,同一輩的陶喆,王力宏和林俊杰等等都是如此。我倒知道不少對於音樂風格旋律掌控極強的幕後製作人,但他們又不會唱歌。
其次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都達到巔峰,2000年是半個多世紀唱片時代的尾巴,在2005年後數字音樂後就不行了,2010年左右就完全崩塌了。之前數十年港臺音樂產業鏈的積累,這個再和剛剛簽署WTO市場開放的內地市場一結合。
最終形成了周杰倫對於流行樂壇專業行業的突破和推動,再到市場和80後,90後整個聽眾的絕對統治力,同時代的音樂人也很優秀但都遜色了些。大概相當於70年代,80年代早期鄧麗君對於華語聽眾的統治力。
80年代下半葉到整個90年代的華語樂壇,兩岸三地的優秀音樂人很多。但談到絕對統治力好像都差了點。內地的崔健,魔巖三傑,香港的譚張,Beyond,四大天王,臺灣的羅大佑,李宗盛,臺灣四大天王都是如此。
華語樂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不是下一個“周杰倫”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可以替換到現在國內文娛產業的另一個領域啊。那就是中國每年畢業那麼多影視院校的科班生,為什麼演員的演技還那麼爛?
所以,現在中國演員演技爛是每年科班生的問題麼?它是因為網際網路平臺催生的“流量經濟”的崛起,導致演員不再以演技行走天下,而是以人設和炒作的“流量”走天下,導致演技爛的流量演員佔據整個行業的緣故。
這是整個中國文娛產業的問題,都不止是一個音樂產業的問題了。
2010年後唱片時代崩了,徹底進入數字音樂時代。同時因為經濟發展的關係,華語音樂中心由原本的港臺慢慢遷入了內地,但內地卻又沒有建立完善的音樂產業鏈,而且還掉入音樂綜藝捧人和“流量經濟”的泥潭。問題本來就非常嚴重了,結果後來又進入了“短影片”時代。
一方面音樂製作方越來越重視流量和經濟利益,導致更為保險和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來進行產出,歌手追求曝光流行,製作公司期待流量收益,也就不可能太過追求什麼獨特性,藝術性之類,這種明顯帶有極大風險的產出方式了。
另一方面智慧手機和短影片軟體的普及,導致受眾整體的審美層次的降低。準確說這一時間的帶來流量的主要受眾審美積累還太低了。
按道理來說流行音樂發展這麼多年,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多樣,覆蓋面也更廣,每一代受眾的審美層次應該是逐次上升的才對。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畢竟受眾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出方到底產出一些什麼樣的產品。
畢竟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傳播渠道的高度發達使得音樂市場愈發匹配聽眾的藝術水準。說人話就是俗人本來就是大多數,當傳播不再是難題的時候,俗歌的流行幾乎是個必然。
流行的外在關聯詞語就是傳播,傳播廣泛就很難不流行。
網際網路作為人類迄今為止發明的最高效便利的資訊傳播平臺,其對音樂傳播的影響同樣是革命性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音樂傳播靠碟片靠磁帶,街上放什麼,音像店賣什麼人們就聽什麼,而能產出碟片磁帶的放在今天來看,都至少是有發行實體唱片能力的歌手和團隊。
21世紀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人都有了上網蒐集資訊尋找資源的能力,人們基於自身音樂素養形成的好惡趨向才逐漸地暴露出來,不得不承認的是音樂雖然本身沒有門檻,但是欣賞能力和鑑賞能力確並非人人都具備,這是專業知識與審美水平兼具才能掌握的。
即便到今天樂理知識已走入小學課堂,成年人的基本樂理掌握水平依舊低得可憐,審美能力更是泥沙俱下,兩極分化。多數人對音樂的欣賞層次在資訊量巨大傳播速度極快的網際網路的催化下展露無遺,不經意間就搜到並聽起了俗歌。
流行音樂多為俗歌不僅是音樂行業的問題,它是這些年整個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縮影,人們普遍落後的精神層次與極其發達的物質世界不相匹配才造就了俗歌遍野的畸形景象,這個現象的形成或許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顯得一蹴而就,但消失起來一定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華語樂壇不需要下一個“周杰倫”?因為華語音樂或將迎來爆發現在華語音樂的問題不是什麼科班生多少的問題,現在能寫出好歌的音樂人很多,不管是不是科班生,只是因為主流不推薦聽眾接觸不到不知名罷了。當然仍然很難說是下一個周杰倫,因為周杰倫只有一個。
實際上,因為短影片和網路平臺迅速發展的關係(背後是中國經濟發展),除了短影片的普及帶來神曲的泛濫,也帶來了遠比從前的大量從業者。音樂風格玩出花,水平還不低,甚至兼具流行的音樂人不但比以前更多了,而且更加的多樣化了。
這裡不推薦什麼音樂人了,因為既然沒有爆發到大眾的程度,加上帶上週杰倫難免會讓人帶著意見去比較的意識。而且藝術這個東西不但審美異同,還和青少年時期的接觸有著很大的關係——
最後,音樂和整個文娛產品這個東西。國內嘛應該是官方,資本和聽眾三者相輔相成的關係。現在的官方嘛是不支援甚至搞“一刀切”,而資本嘛不但逐利而且搞壟斷喂那啥,聽眾嘛自然就接觸不到好歌了。
而好歌和好音樂人還是有的,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平臺普及反而更多樣化了。
最後,目前來說如果想要聽好歌可能還是先要提高大眾的審美。這倒不是能解決華語樂壇的問題(華語樂壇的問題是官方,資本和聽眾三者的問題),現在嘛因為環境不可改變,一如你阻止不了短影片平臺氾濫對吧。
那麼,我們聽眾只能更加自主選擇接受音樂的途徑,你每刷一次短影片,他裡面的神曲被當做背景時,這種垃圾音樂就能多賺一份錢,那麼神曲就會傳播一次。當然大多數人說自己接受音樂只是當個消遣是被動的,可是在這個短影片氾濫的時代。
既然改變不了平臺的資訊的傳播,自己都不主動選擇接受資訊,那麼只能去聽神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