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3》上映12天票房突破40億元,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六名。毫無疑問,《唐探》的成功極大地提升了喜劇、推理型別市場的天花板。這一切,在《唐人街探案》剛獲得8億票房那時,應該很少有人能想到。
「唐探電影系列」的風格DNA中最突出的關鍵詞肯定是「混搭」,絲絲入扣的推理,癲狂無厘頭地追逐轉場,亦莊亦諧的格鬥,嬉笑怒罵的語言包袱,所有這些看似不搭的元素以極高地效率來回切換,看一部電影就像看了兩三部電影。你可能會說,型別融合並不是一種全新的手段,但「唐探」做到了讓其中的衝突也成為一種趣味。並且這種型別的交融,也成為它市場表現優異的關鍵,各種型別的觀眾都能從中獲得觀影樂趣。
而為什麼它能做到,這需要回到它的核心創作團隊構成來找原因。換言之,這要從陳思誠、王寶強、劉昊然三個人的組合說起。
三人的淵源往最早推溯,始於陳思誠與王寶強透過合作《士兵突擊》《紅旗渠的兒女們》等電視劇建立起深厚的個人友情。在那段時期,王寶強擅長的角色形象,還是以挖掘其真實質樸的性格本色為主,他的本色中因為憨、楞、倔而自帶的喜感色彩,也慢慢為人接受。
可能是陳思誠首先意識到了,王寶強雖然已經證明自己可以演喜劇,卻還沒有得到一個角色,能徹底釋放其身上的喜劇才能,而這個新的角色,不僅要一反王寶強給人留下的質樸本色印象,也要和他前期出演的大部分喜劇截然不同——因為說到底,這部分喜劇仍然是根植於王寶強的樸實性格。
王寶強需要一個更大的顛覆。
於是有了唐仁,這個貧嘴、好色、愛吹牛的「唐人街第一神探」,他那黑口黑麵鑲金牙的暴發戶腔調和過耳難忘的方言話癆人設,都令王寶強得以在較快節奏的劇作發展中,充分發揮其表演中還無人見識過的才能,撐起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喜劇底色。值得一說的是,這種誇張的表演方式,其尺度是很難把握的,但王寶強憑藉他的表演能力和個人魅力,加上十多年所積累的觀眾緣,讓這個角色變得無比討喜,成為片中的喜感擔當。
光有王寶強的唐仁還不行,他需要一個搭檔。為搭檔設計人設容易,但有了人設也未必能有合適的演員。唐仁和秦風的組合能夠存在,說真的也是一種時運。
但是劉昊然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出生於1997年的後的劉昊然是直接由陳思誠發掘入行的,初時在陳思誠的《北京愛情故事》中參演,給人留下清秀單純的「國民弟弟」第一印象,以這一人設為底色,增加堅定、果敢、聰明、內向的性格元素,就能極佳地和王寶強的唐仁形成互補,起到1+1大於2的效果。所以說到這兒,陳、王、劉這三人組,戲外的個人關係和創作上的互相促進,還真的是分不開的。沒有戲外的多年交情和彼此瞭解,唐探系列不會有今天的默契。
具體說下唐仁與秦風這對第三次組合的CP,其實和前兩次相比,是有演變和進化的。王寶強在前兩部中胡攪蠻纏的烈度有所縮減,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效、一擊即中的喜劇梗,他與劉昊然的一些密度較強的對白,也較前兩部的口舌之爭上升到頗具意義遞進的對答,在片尾的一段被秦風形容為「有哲理的」的對話中,可以清楚看到《唐人街探案3》中兩位主人公的關係不再停留在「親舅還是表舅」的親疏之辯,而真正達到了某種心靈相通。但這個結果無法一蹴而就,它又必須是經過三部電影一句句拌嘴和一次次調查的過程下來,才能實現的情感連線。
很多人都說過,《唐探》系列必須去一次日本。因為日本作為本格推理的重鎮,無疑影響過全世界的推理創作,陳思誠絕對就是日式推理的硬核粉,這從《唐探》第一部就看出來了。所以第三集來到東京,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也因此,本集影片邀請了包括妻夫木聰、長澤雅美、染谷將太、鈴木保奈美、淺野忠信、三浦友和的頂配演員陣容加盟。不誇張地說,這份名單幾乎涵蓋了喜歡日影日劇的全年齡層中國觀眾,幾乎每一位都是他所屬代際的大咖。這手筆,別說中國電影,可能在日本電影裡,都不太常見。
這一策略就如同《唐人街探案》系列每一集必用的國語流行老歌一樣,成為影片的專屬風格。當銀幕上出現長澤雅美之時,觀眾耳邊卻響起了《路邊的野花不要採》,這樣顛覆觀眾慣常觀影體驗的手法,正是陳思誠要在《唐人街探案》中達成的。透過混搭觀眾對流行文化的集體回憶,產生如同片中唐仁說話口音一樣的特殊荒誕效果。
同時,這樣群星閃耀的陣容,也直接讓前兩部電影將主角空降到目的地,讓觀眾以遊客視角進入劇情的手段得以被改造並加強,將兩名主角直接放置於東京的在地空間,讓他們充分融入到這些角色構成的實在生活領域中,成為具備了國際視野的商業大片。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缺少這個強大的演員陣容的存在,觀感將是完全不同的。從產業的角度來說,這種國際全明星陣容的實地操盤經驗,不僅是唐探系列自身的規模升級,也是華語電影國際化升級的一大進步。
下面再說說這片最讓我感興趣的一些異國文化元素。
前面提到《路邊的野花不要採》作為直接的懷舊元素納入影片敘事,與這異曲同工的是,在影片非常具體的案件偵破與法庭審判同步進行戲份中,出現了佐藤純彌1977年導演、改編自森村誠一社會派推理小說的《人證》的主題曲《草帽歌》,這首歌不僅直接與敘事程序關聯,更是將國人集體記憶的外延拓展到了包括電影、音樂、推理小說譯介等維度。
作為最早一批引進中國內地的日本電影,《人證》與《追捕》《望鄉》《遠山的呼喚》等一樣,見證了中國觀眾對日本電影的瘋狂,《草帽歌》也因此在四十多年來的中國人心中長盛不衰,伴隨著這一過程,包括森村誠一、松本清張等社會派推理大師作品在內的小說於1980-1990年代密集地被引進到中國,成為日本推理小說在中國的一波閱讀與接受高潮。
《人證》《唐人街探案3》對《草帽歌》的植入而引發的一系列懷舊文化密碼,恰好與影片本身置身於當下的中日影視密切交流個體位置,形成了非常有趣的跨時代對照。
與這樣更加銘心刻骨的「異國風情」相對應的是,上一部出現在名為「CRIMASTER」的推理app排行榜上、各具異秉的高手們在本片中仍然出場,他們甚至也擔負了很具體的破案功能。一直排名第一但身份成謎的終極高手Q,在影片中也逐漸露出了真面目,於片尾彩蛋中,觀眾將收穫核彈級的驚喜,又有幾位頂級巨星露臉,他們會加入下一個階段的唐探宇宙嗎?
相對於「Q是誰」這個具體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影片對Q的設定,會為唐探系列下一個階段開啟完全不同的方向。
如果說前三部都是犯罪+破案的見招拆招模式,那麼引入一個水平不分伯仲、彼此競爭的偵探群體之後,推理謎題的佈局就必須進入更高的智商對決層面。唐探系列的演變,還存在很多我們想象不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