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獨行月球》票房突破了28億大關,略高於《這個殺手不太冷靜》(26.27億),成為了開心麻花最賣座的電影,同時高居2022年暑期檔票房排行首位,稱得上是這個夏天最受關注的片子。
早前影片宣佈金鑰延期至9月28日,未來三十多個日夜,大家仍可以在銀幕上欣賞它的精彩。《獨行月球》的市場表現,有望再上一層樓。
一部電影的成功凝結了一個團隊的心血。每個鏡頭都離不開全體劇組的努力耕耘。較閃耀在鎂光燈下的演員光芒萬丈,躲在光影之外的幕後人員總是默默無聞。
本期《幕後》,我們對話了《獨行月球》美術指導李淼,聽他講述從事電影幕後的奮鬥史,以及這部科幻喜劇背後不為人知的點滴故事。
找到科幻與喜劇的平衡
從《我不是藥神》《唐人街探案》《刺殺小說家》等作品一路歷練而來,李淼從事電影美術工作多年。作為科幻迷的他,卻一直沒有碰到創作科幻片的機會。直到2019年,導演張吃魚拿著《獨行月球》的劇本遞到他手上,希望兩人共同合作這部科幻喜劇,他才等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次”。
“拿到大綱,看到是太空題材,對我的吸引力更大了。因為太空題材電影是科幻領域裡非常有趣的分類,而且中國基本還沒有純粹的太空系電影。”如今回憶起來,李淼依然難掩興奮。
他和張吃魚碰面聊起的第一個話題,後來也成了他們彼時交流最多的話題——如何利用電影美術將科幻和喜劇結合起來。
將眼光置於世界影壇,他們原本希望可以找到值得參考的科幻喜劇。不過思索一輪的結果是,“好像找不到。”《銀河漫遊指南》等片子曾經位列他們的“候選名單”,但細想一層,“這些電影可能不是大眾喜歡或者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喜劇’。”
李淼談到,很長一段時間,將科幻和喜劇結合起來,之於他們來說是個大挑戰。“一方面,如果科幻元素被喜劇包袱沖淡,那麼影片科幻感會降下降。不管用再硬的手法去做,它都會抵消掉科幻的神秘感。另一方面,科幻的神秘感也會削弱喜劇的質感。它們兩個不太好融合。”
最終,他和張吃魚找到的解決方式,是儘量把電影畫風變得柔和。其中包括使用大量軟包裝將物體銳利的地方包裹起來,降低科幻造型的凌厲感。同時廣泛使用飽和度較高的顏色,讓環境本身看起來更能為人們帶來快樂。
比如在月球上大範圍應用黃色,在地球上大範圍應用藍灰色。李淼為此解釋,一來是黃色代表了生命力。更加有趣的是,繪畫的時候,我們常常用黃色表達月亮,藍色表達月球。這意味著,很多人潛意識覺得月亮屬於黃色,地球屬於藍色。《獨行月球》因此遵循了這樣的邏輯,讓兩者形成鮮明的空間區隔。
至於末世的地方,他同樣加了灰藍色調,希望透過這種飽和度高的顏色帶給觀眾更多愉悅感。
創新使用3D列印技術
作為一部科幻喜劇,《獨行月球》戲裡戲外都充滿了科技感。從返回艙、宇宙之錘到月球車,劇組曾多次應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力求打造更真實的科技產物,讓觀眾彷如沉浸在浩瀚的宇宙。
返回艙在做成實體之前,李淼團隊率先打印出了3D模型。“透過這個3D模型,我們可以驗證整個設計是否合理,然後在列印模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這是我們跟其他電影在流程上的區別。”
宇宙之錘正式造出來之前,也曾經歷過3D列印的階段。拿鋼筋和木材進行構建,近4米高的宇宙之錘一共列印了兩遍。“一開始我們把它做得很小,威力不夠,彈頭還不如推進器的功率大。所以後來索性把它做得很大,再加了些燈光和造型的設計,讓人感覺到它的巨大威力。”
據分享,美術組畫出圖紙之後即可以進行3D模型的列印。很多透過圖紙無法直觀瞭解的問題,團隊都會透過這個3D模型來解決。
設計同樣經過美術團隊反覆考量的還有月球車。李淼打了個比喻,整部月球車的設計就像一隻大螞蚱,趣萌又可愛、讓人有種親近感。這是他們故意而為之。
“跟《火星救援》《地心引力》這類科幻大片強調突出科技感和真實感不同,《獨行月球》追求科技感的同時,追求的是突出愉悅感。”李淼談到。
為觀眾帶來愉悅感始終是他為《獨行月球》進行美術創作的一大宗旨。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一部科幻喜劇而言,如果沒有給觀眾帶來愉悅感,而是給觀眾帶來壓抑的情緒,那麼它肯定不是成功的.......
跳出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維度,迴歸國產科幻電影的視角,《獨行月球》亦與《流浪地球》有所區別。在李淼看來,後者擅長用宏大場景包裹故事,但《獨行月球》給人的感覺更加細緻。“如果在大銀幕上看,各種細節都能看非常清楚。”
極力追求實景拍攝
“少做一些視效,多用一些實景。”《獨行月球》接近95%的鏡頭都涉及特效。在能夠實現的情況下,這些鏡頭幾乎都是實景拍攝。李淼坦言,觀眾對實景拍攝可能沒有太多感受。但對演員來說,他們是直接的體驗者。“假如片場什麼都沒有,他們不會有切身感受。儘量多給演員看到真實物體,對他們是有幫助的。”
為了模擬真實的月面,劇組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100%實景搭建月球基地。據介紹,除了月球基地,劇組其實還實景搭建了另一個實驗室。只是由於時長關係,這個實驗室最終沒有剪到正片裡。
至於大家最終在片中看到的月盾基地,一共分成三個區域,一個區域用於吃飯,一個區域用於開會,還有一個屬於維修區域。
維修區是月盾基地裡最大的空間。月球車停到上面,假如要掉頭,可以直接透過轉盤操作。片中沈騰飾演的獨孤月利用遺落在月球的阿波羅18號製造返回艙,阿波羅拉回來檢修也是在這個空間裡實現。李淼透露,這也是團隊的特別設計。
戲裡阿波羅的造型借鑑了現實中同名飛行器的元素。由於設定是在月球表面停留了數十年之久,李淼對它的設計更偏向復古美學風格。細緻到電纜線從機艙裡面伸出來,到底哪條線路才是最佳選擇......團隊研究了大量案例來探討阿波羅的情況。
提到片中修復阿波羅的情節,李淼印象尤為深刻,“我們是以一宗真實發生的美國太空梭事故作為參考。
這是導演張吃魚提供給美術團隊的一個案例。事故中,太空梭殘片落到地上,遍地“殘骸”。人們為了復原當時爆炸的情況,就把所有殘件按照飛機原來的模樣擺放,企圖恢復整架飛機的原貌。以此案例為藍本,作為航天工程師的獨孤月,想要修復阿波羅飛回地球,同樣是把所有零件按照每個區域規定的位置,把它們擺成一個整齊的陣列。
李淼直言,這樣觀眾才有可能相信,獨孤月修復阿波羅有理可循,是可以實現的。在重要情節的設計上,團隊在發揮想象的同時,向來實事求是。
歷經數百個不眠日夜,見證著影片從萌芽到上映;見證著它在銀幕上發光發亮,捷報連連;見證著它成為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絢麗多彩,不容忽視的一筆.......這讓李淼禁不住感嘆,“電影給了我們很大的舞臺,去實現自己的奇思怪想。”
此次此時,他終於有種放下心頭大石的感覺,“勞動成果沒有白費”。一切辛苦,皆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