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1905电影网专稿 《独行月球》票房突破了28亿大关,略高于《这个杀手不太冷静》(26.27亿),成为了开心麻花最卖座的电影,同时高居2022年暑期档票房排行首位,称得上是这个夏天最受关注的片子。

早前影片宣布密钥延期至9月28日,未来三十多个日夜,大家仍可以在银幕上欣赏它的精彩。《独行月球》的市场表现,有望再上一层楼。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一部电影的成功凝结了一个团队的心血。每个镜头都离不开全体剧组的努力耕耘。较闪耀在镁光灯下的演员光芒万丈,躲在光影之外的幕后人员总是默默无闻。

本期《幕后》,我们对话了《独行月球》美术指导李淼,听他讲述从事电影幕后的奋斗史,以及这部科幻喜剧背后不为人知的点滴故事。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找到科幻与喜剧的平衡

从《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刺杀小说家》等作品一路历练而来,李淼从事电影美术工作多年。作为科幻迷的他,却一直没有碰到创作科幻片的机会。直到2019年,导演张吃鱼拿着《独行月球》的剧本递到他手上,希望两人共同合作这部科幻喜剧,他才等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次”。

“拿到大纲,看到是太空题材,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了。因为太空题材电影是科幻领域里非常有趣的分类,而且中国基本还没有纯粹的太空系电影。”如今回忆起来,李淼依然难掩兴奋。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他和张吃鱼碰面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后来也成了他们彼时交流最多的话题——如何利用电影美术将科幻和喜剧结合起来。

将眼光置于世界影坛,他们原本希望可以找到值得参考的科幻喜剧。不过思索一轮的结果是,“好像找不到。”《银河漫游指南》等片子曾经位列他们的“候选名单”,但细想一层,“这些电影可能不是大众喜欢或者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喜剧’。”

李淼谈到,很长一段时间,将科幻和喜剧结合起来,之于他们来说是个大挑战。“一方面,如果科幻元素被喜剧包袱冲淡,那么影片科幻感会降下降。不管用再硬的手法去做,它都会抵消掉科幻的神秘感。另一方面,科幻的神秘感也会削弱喜剧的质感。它们两个不太好融合。”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最终,他和张吃鱼找到的解决方式,是尽量把电影画风变得柔和。其中包括使用大量软包装将物体锐利的地方包裹起来,降低科幻造型的凌厉感。同时广泛使用饱和度较高的颜色,让环境本身看起来更能为人们带来快乐。

比如在月球上大范围应用黄色,在地球上大范围应用蓝灰色。李淼为此解释,一来是黄色代表了生命力。更加有趣的是,绘画的时候,我们常常用黄色表达月亮,蓝色表达月球。这意味着,很多人潜意识觉得月亮属于黄色,地球属于蓝色。《独行月球》因此遵循了这样的逻辑,让两者形成鲜明的空间区隔。

至于末世的地方,他同样加了灰蓝色调,希望通过这种饱和度高的颜色带给观众更多愉悦感。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创新使用3D打印技术


作为一部科幻喜剧,《独行月球》戏里戏外都充满了科技感。从返回舱、宇宙之锤到月球车,剧组曾多次应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力求打造更真实的科技产物,让观众彷如沉浸在浩瀚的宇宙。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返回舱在做成实体之前,李淼团队率先打印出了3D模型。“通过这个3D模型,我们可以验证整个设计是否合理,然后在打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是我们跟其他电影在流程上的区别。”

宇宙之锤正式造出来之前,也曾经历过3D打印的阶段。拿钢筋和木材进行构建,近4米高的宇宙之锤一共打印了两遍。“一开始我们把它做得很小,威力不够,弹头还不如推进器的功率大。所以后来索性把它做得很大,再加了些灯光和造型的设计,让人感觉到它的巨大威力。”

据分享,美术组画出图纸之后即可以进行3D模型的打印。很多通过图纸无法直观了解的问题,团队都会通过这个3D模型来解决。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设计同样经过美术团队反复考量的还有月球车。李淼打了个比喻,整部月球车的设计就像一只大蚂蚱,趣萌又可爱、让人有种亲近感。这是他们故意而为之。

“跟《火星救援》《地心引力》这类科幻大片强调突出科技感和真实感不同,《独行月球》追求科技感的同时,追求的是突出愉悦感。”李淼谈到。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为观众带来愉悦感始终是他为《独行月球》进行美术创作的一大宗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一部科幻喜剧而言,如果没有给观众带来愉悦感,而是给观众带来压抑的情绪,那么它肯定不是成功的.......

跳出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维度,回归国产科幻电影的视角,《独行月球》亦与《流浪地球》有所区别。在李淼看来,后者擅长用宏大场景包裹故事,但《独行月球》给人的感觉更加细致。“如果在大银幕上看,各种细节都能看非常清楚。”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极力追求实景拍摄


“少做一些视效,多用一些实景。”《独行月球》接近95%的镜头都涉及特效。在能够实现的情况下,这些镜头几乎都是实景拍摄。李淼坦言,观众对实景拍摄可能没有太多感受。但对演员来说,他们是直接的体验者。“假如片场什么都没有,他们不会有切身感受。尽量多给演员看到真实物体,对他们是有帮助的。”

为了模拟真实的月面,剧组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100%实景搭建月球基地。据介绍,除了月球基地,剧组其实还实景搭建了另一个实验室。只是由于时长关系,这个实验室最终没有剪到正片里。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至于大家最终在片中看到的月盾基地,一共分成三个区域,一个区域用于吃饭,一个区域用于开会,还有一个属于维修区域。

维修区是月盾基地里最大的空间。月球车停到上面,假如要掉头,可以直接通过转盘操作。片中沈腾饰演的独孤月利用遗落在月球的阿波罗18号制造返回舱,阿波罗拉回来检修也是在这个空间里实现。李淼透露,这也是团队的特别设计。

戏里阿波罗的造型借鉴了现实中同名飞行器的元素。由于设定是在月球表面停留了数十年之久,李淼对它的设计更偏向复古美学风格。细致到电缆线从机舱里面伸出来,到底哪条线路才是最佳选择......团队研究了大量案例来探讨阿波罗的情况。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提到片中修复阿波罗的情节,李淼印象尤为深刻,“我们是以一宗真实发生的美国航天飞机事故作为参考。

这是导演张吃鱼提供给美术团队的一个案例。事故中,航天飞机残片落到地上,遍地“残骸”。人们为了复原当时爆炸的情况,就把所有残件按照飞机原来的模样摆放,企图恢复整架飞机的原貌。以此案例为蓝本,作为航天工程师的独孤月,想要修复阿波罗飞回地球,同样是把所有零件按照每个区域规定的位置,把它们摆成一个整齐的阵列。

李淼直言,这样观众才有可能相信,独孤月修复阿波罗有理可循,是可以实现的。在重要情节的设计上,团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向来实事求是。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历经数百个不眠日夜,见证着影片从萌芽到上映;见证着它在银幕上发光发亮,捷报连连;见证着它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绚丽多彩,不容忽视的一笔.......这让李淼禁不住感叹,“电影给了我们很大的舞台,去实现自己的奇思怪想。”

此次此时,他终于有种放下心头大石的感觉,“劳动成果没有白费”。一切辛苦,皆是值得......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685 字。

转载请注明: 幕后 | 为《独行月球》造“太空”的,原来是他!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