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廖陽
她一出聲就是貴夫人。從《茜茜公主》裡的蘇菲太后到《大明宮詞》裡的武則天、新版《紅樓夢》裡的賈母,一個個威嚴的女性形象透過她的聲音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她就是“皇后”配音專業戶曹雷。
在草長鶯飛的芳菲五月,在夏衍舊居的草坪上,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兩代配音演員的代表——曹雷和狄菲菲,日前帶來了一場草坪經典朗讀會,用好聲音回顧了多部譯製片經典作品。
曹雷(右)和狄菲菲
曹雷和電影的親密接觸,最早是從翻譯片開始的。“在大光明、皇后這些電影院裡,每個座位上都有一個小耳機,戴著耳機,你就能聽到一個很好聽的聲音,我們叫她‘譯意風小姐’,一般請教會學校女學生擔任,‘譯意風小姐’會在耳機裡把外國電影裡的每一句話輕輕翻譯給你聽。”
這算是配音演員的前身。曹雷說,上海成立譯製廠後,好幾位配音演員都是“譯意風小姐”,“她們知道怎麼把外國的口語翻成中國的口語,她們也知道每句話的長短,口型是什麼,節奏是什麼,重音在哪……因為她們在電影院裡翻過。”如今已經94歲高齡的盧燕,曾經也是“譯意風小姐”。
曹雷和夏衍緣分頗深。1960年代初就讀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時,她的畢業大戲演的便是夏衍的《上海屋簷下》。
劇本巧妙截取了上海弄堂房子的一個橫斷面,在一天時間裡,同時展現了五家住戶的命運。情節以林志成一家為主,以匡復、彩玉、志成三人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貫串全劇。此外還有幾組人物:失業的大學生,被迫出賣自己的女人,勉強餬口的小學教員,兒子戰死的老報販……這些人都擁擠在一個屋簷下,合奏著小人物的生活交響曲。
“劇本一共三幕,第一幕是早上十點來鍾,第二幕發生在傍晚,第三幕是在深夜。導演跟夏衍是很熟的朋友,他說,我們不用音樂,用街頭的叫賣聲,表現上海人生活一天的變化,襯出不同人的命運、不同人的心情。”
很多同學是外地的,老師就讓曹雷這個上海學生把早上到深夜的街頭叫賣聲全學過來,再教給同學,在戲的側幕條做效果。一清早是海關鐘聲,然後是有軌電車的鈴聲,接下來是郊縣農民挑著菜進城的賣菜聲,再就是早點,上海的早點也分蘇州點心、蘇北點心、粵式點心……
她至今還記得一場深夜的戲,在舞場伴舞的姑娘被人欺負了,跑回家趴在床上叫愛人的名字,“她趴那兒哭,壓著她的哭聲,叫賣是我叫的,要等著她的哭聲哭出來。導演說,這是深夜裡的‘小夜曲’。”
朗讀會現場,曹雷一一再現了各式各樣的叫賣聲,把上海的市井氣、煙火氣都白描了出來,也勾起了很多老上海人的回憶。
1962年,曹雷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留校做了3年老師後調到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先後在《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飾演主要角色。“文革”結束時,曹雷已近四十,因為大病一場,不得不從幕前走到幕後。
1982年,曹雷在上海電影譯製廠做起了配音演員兼導演。這時正是譯製片最紅火的時候,廠裡引進了一大批外國影視作品,獨缺為成熟女性配音的演員,曹雷的加入填補了這一空缺。從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的鎖鏈》開始,不到五十歲的她開始為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配音,漸漸成為“皇后專業戶”。對她來說,為譯製片配音,也是在跟全世界的演員學戲。
“不同的環境裡有不同的語速。我們翻譯本子,要嚴格按照口型,按照原片的語言速度編成中國話,不是拿來本子就能對上去的。我在家裡跟家裡人說話就不是這個速度。”以前的譯製廠藏身於居民區,“有一次配音,半夜失火,大喊救命,結果周圍鄰居都跑出來了,有人還拿著臉盆,嚇壞了。”曹雷笑說,這是一個經典的笑話,卻是真實的事情。
曹雷還當過不少外國電影的配音導演,比如《戰爭與和平》。經由翻譯家草嬰的手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進入了中國的千家萬戶,書中有500多個人物,他為每個人物都做了卡片,讓他們活了過來。為了嚴謹,曹雷將草嬰請到廠裡,和演員聊天,講書的風格,講每一個人物的特徵。
退休後的曹雷反而比在廠裡時更忙了。前段時間,她為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錄了有聲書,還專門把狄菲菲請到棚裡提意見,不滿意就推倒重來,反反覆覆錄了好幾遍。
“文學是白紙黑字,給人的想象空間非常大,你給它多少分?如果滿分10分,我通常建議給7.5,為什麼還有小數點,那就是特別難找的一個點,你要用自己的聲音,把一本書變得看得見、摸得著,有血有肉有靈魂,這不是簡單的創作。”狄菲菲說,“你不能太滿,太滿會把聽者的想象力侵略了,難點在於留有一定的餘地。但是,有聲書又有很多人物的對話,如果不加處理,你會不知道誰在說話,那個分寸感,曹雷老師掌握得特別到位。”
“我錄的時候楊絳已經不在了。編輯跟我說了一句話,感覺像楊絳附體,這對我是最高的評價。”前幾天,曹雷剛錄了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這兩天又全身心撲到了托爾斯泰的《復活》,有興趣的人只要上喜馬拉雅就能聽到,“現在的年輕人,你讓他坐下來拿一本大書去看,很累!有聲書可以讓很多年輕人聽到世界名著,可以做的內容太豐富了。”
閒時,她喜歡和老伴一起出國旅遊,在多瑙河畔尋找茜茜公主的身影,在美國的葡萄園裡體驗鷹冠莊園的生活,在聖彼得堡回望葉卡捷琳娜的人生,一步一步回溯電影之旅。如今,81歲的她已用腳步丈量過60多個國家。
伴隨戰火中的中國走到現在,曹雷深覺,中國人最大的變化是有了自信。
抗戰時期,她隨父母輾轉到了江西贛州,“晚飯還沒吃完,警報拉響了,媽媽一把抱著我,一邊端著飯碗,就往對面院子的防空洞裡鑽。她把我往泥地裡一放,把沒吃完的晚飯餵我,但防空洞裡黑漆漆一片,她找不著嘴,勺子老戳在我的臉上或鼻子上。這個景象,我到現在都忘不掉。”
全家人租在地主家的房子裡,而後街有很多老百姓的茅草房,“這條街原來叫爆竹街,就是賣鞭炮的,一轟炸,鞭炮連夜在那兒響,毛竹因為受熱也裂開了,聽起來很喜慶,但感覺特別詭異。第二天一看,我們磚房後面的牆都燻黑了,後面一條街全燒光了。”
“出國時,很多國家的人拿羨慕的眼睛看我們,他們沒想過可以越洋看看外面的世界。我這麼一個老太太跑了60多個國家,回過頭確實感覺,第一我們日子過得好,第二我們安定,第三我們富裕,比很多地方都富裕。還有中國老百姓心齊,有好領導。”曹雷說。
朗讀會現場
曹雷和狄菲菲是文化雅集《梧桐·名家匯》第二季的首期嘉賓,指揮家曹鵬、作曲家呂其明、評彈演員高博文、京劇演員傅希如、《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策展人林明傑等,也將陸續做客。
《梧桐·名家匯》由上海徐彙區委宣傳部主辦,天平街道黨工委承辦。除了天平街道的“會客廳”——66梧桐院·鄰里匯,本季《梧桐·名家匯》還將走入夏衍舊居、黑石公寓、京劇院傳習所、中國畫院、永嘉庭“忘不了餐廳”等多個文化地標,讓觀眾零距離體味藝文之美。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