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垂涎欲滴!凍面,冰冷天氣裡才能製作的象山美味!

由 士振文 釋出於 美食

近日,氣溫驟降,
正是製作凍面的好時節
新橋鎮東溪村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加工番薯粉、製作凍面,空氣中也瀰漫著一股番薯粉絲的香味,很是誘人。
聞香尋進一戶人家,俞亞芬和鄰居們正在分工協作,一起製作凍面——揉麵、放入稜子、下鍋、淋水、晾曬……
“製作凍面需要冰凍天氣,自然冰凍出來的凍面口感更加純正天然。”俞亞芬說。今年39歲的俞亞芬接觸凍面製作已有3年,是製作凍面的師傅中年紀較輕的一位。“儘管凍面工藝複雜,但這是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我們要傳承下去。”俞亞芬表示。
透過一晚上的冰凍,以及第二天陽光的晾曬,晶瑩剔透的凍面就製作完成了。製作好的凍面有自家食用,有送親戚朋友,也有拿到市場上銷售,一些村民靠銷售凍面一年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凍面在象山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我國江南一帶歷來把麵條、粉絲、米麵統稱為面,而凍面實則是粉絲,一種用番薯加工而成、帶有濃郁地域特徵的粉絲,與其他面不同的是,這種粉絲只有在冰凍氣象條件下才能加工。
第一步是磨粉
番薯轉換成凍面的第一步其實是磨番薯粉:將洗淨的番薯放在磨板上不停地摩擦,番薯就成了糊狀,將糊狀的番薯置於淘米籮中不斷用水沖洗,乳白色的番薯漿就被沖刷到水缸裡。
經過一夜的沉澱,番薯粉沉澱到缸底,番薯渣留在籮裡。第二天,把缸底的番薯粉剷起,再沉澱分離。經過兩次淘汰選擇,最後勝出的番薯粉沒有雜質、雪白光亮,才能用來做凍面。一個晚上只能磨一籮番薯,大約百十來斤。
做好番薯粉只是做凍面的前奏,家家戶戶把番薯粉曬乾,收在家裡,等待冰凍的日子。只要氣溫驟降,村口的水潭結了薄冰,整個村莊便開始沸騰,做凍面的日子,終於來了。
第二步是揉麵
在做凍面的工序裡,揉粉是對體力與耐力的考驗。先將一小杯番薯粉加水搗成糊狀,入鍋蒸熟,製成類似酵母的底粉。底粉出鍋後,馬上混在乾粉中,開始上下翻動揉搓,這跟北方和麵有異曲同工之處。揉粉的過程至少要持續半小時,粉要揉得均勻,乾溼適中,不施錐針,只用揉、壓,以免破壞纖維。
第三步是放入稜子
揉好後,放在稜子中,要進行一項有趣的實驗。相互之間不能碰到,既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伸的高一點面就細,放的低一些,面就粗。面師不斷捶打稜子裡的薯粉,掌控著下落的高度和時間,這其中的秘訣,很難用語言表述清楚,大抵依靠的是經年累月積累的智慧經驗。
在做面的過程中,燒火,也變成了一門技術。火太旺,面剛下鍋就會被滾水沖斷,而火不旺,面就半生不熟,難以起鍋。燒火的人,一般就由村裡有經驗的老者擔當。
第四步是淋水
面要不斷淋水,勤快的村人常去淋水的,家裡的麵條就更為爽口。
第五步是晾曬
第二天冰融化時,把曬在竹竿上的面抖去冰屑,在陽光下曬乾曬透。凍面,就成了。一戶人家往往會做上百斤,吃上一年。
正宗的凍面煮後晶瑩剔透,韌性十足,不易煮爛,口感滑嫩。冬日裡,熱騰騰的凍面羹足以溫暖你的胃。
記得三毛的《沙漠中的中國飯店》這樣形容粉絲,透明的,細細的,像春天的雨一般。而象山凍面與粉絲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口感比粉絲更筋道。亦可搭配海葵烹煮,味道更加鮮美。
象山人在溼冷的冬季,多會在家烹煮暖鍋。當凍面遇上蝦、蟹、貝類各種海鮮。那味道是滿足的,足以驅除一整個冬季的嚴寒。
如今,象山村落手工製作的凍面因為質量高、口感好,已經俘獲了很多人的味蕾,如果有您也有興趣的話,不如約上三五個知己好友,一起去尋找最美味的凍面羹吧!
記者 陳柳伊/文 周科/攝
部分來源象山旅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