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先生曾經在節目上說過,我們國人吃肉跟歐美人吃肉,在本質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因為烹調的方式不同,所以處理肉的方式也不同。
以吃牛肉為例,我們喜歡新鮮的,而歐美那邊則需要排酸的過程。
因為他們的烹調方式以烤、煎為主,而且為了讓肉質更鮮嫩,基本上都是吃半生熟的肉,這樣更容易下口。
而我們吃牛肉則更多是炒、燉、煮,而且還是要全熟,就算是潮汕火鍋,也要有幾秒把薄薄的牛肉片燙熟再吃。
牛排在國內已經越來越多人吃了,但是什麼樣才是好肉,什麼樣的肉不好,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大問題,難以選擇。
吃牛排的傳統得從歐美說起,牛排源自於歐洲,在中世紀的時候,平民只能吃豬肉和羊肉,而牛肉則是貴族才能享用的高階肉品。
尊貴的牛肉,用香辛料一起烹調,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牛排。
如今美國人是吃牛肉的大國,牛排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成了美國人最喜愛的食用方式了。
而把吃牛排發揮到極致的,還是日本人,日本的頂級和牛,價格十分昂貴,堪稱世界上最貴的牛肉。
但是傳入我們國內,牛排真正普及起來,是從醃製牛肉開始。
醃製牛排是國內牛排消費的一個產物,現在國內的牛排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也是最正宗的,原切牛排。直接從牛身上切下來,一塊完整的牛肉。
第二種是拼接牛排,這種牛肉是打碎重組的一種牛排,是用一些碎肉,然後用粘合劑粘起來,一開始是為了滿足口味,把牛肉的筋挑掉,或者是切斷肉的肌理,讓肉更嫩滑,可是到現在,更多是碎肉拼接,只是為了更便宜,或者更賺錢。
第三種也就是整切牛排,這一種牛排也是直接從牛身上切下來,沒有拼接,但因為部位並不是傳統牛排的部位,所以透過醃製來改變肉的質地,讓肉質變得更容易烹煮,並且嫩滑。
醃製牛排之所以能夠在我國風靡起來,實際上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因為傳統的牛排一般都沒有全熟的,而我們的飲食習慣是肉要煮熟了才能吃。
而傳統的牛排如果煎太熟,就老了,咬下去就根本嚼不斷,吃不了,肉太老,太柴了。
而不熟,很多人又不放心吃,特別是切開之後還有血水流出,當然很多人說這是肌紅蛋白,但並不是太多人可以接受。
因為很多人看到血紅色已經不舒服了,就別貪吃了。
特別是一些寶媽寶爸,煎牛排給小孩吃,不太敢半生熟的吃。
國內牛排市場的發展有其特定的環境,因為牛排處理和烹飪在大多數國人看來都是有一定技術門檻的,很多原切牛排進入家庭後很難烹飪處理,專家針對國內市場開發研製了方便消費者烹飪的醃製牛排。
所以在國內,其實醃製牛排比原切的賣的還要多,或者更好賣。
當然很多原切牛排,也有醃製後賣的,只是畢竟那會畢竟少,買原切牛排的,不想要有那個醃製的過程,甚至不需要太複雜的味道。
如果真要買醃製牛排,那就一定要區分拼接和整切。
前一陣子李佳琪那些網紅賣的牛排就是醃製牛排,商家們一再宣稱不是拼接,是整切,也並沒有錯,所以一定要清楚拼接與整切的區別。
如何去區分整切跟拼接的牛排呢?
1、看一塊牛排的外觀
原切和整切牛排外觀輪廓取決於原材料,原料長什麼樣,牛排就是什麼樣。但是拼接牛排的外觀是工業拼接,外觀比較均勻整齊。看起來沒有那麼自然,有些甚至就是肉餅的感覺。
2、完整的牛肉有紋路
原切牛排和整切牛排的肉質紋理自然舒展,比較長,但是拼切牛排的肉紋理雜亂,比較短,因為都是碎肉組成,所以看起來是不可能有長紋路的。
整切工藝使牛排保持完整的紋理和筋絡。谷言整切牛排,煎出來軟嫩多汁,牛排肉香濃郁。
3、看包裝袋上的配料表
外包裝上牛排的配料表中出現卡拉膠類的物質時候,有可能是拼接牛排,一般原切或者整切的牛排,醃製配料中是不會有類似的膠類出現的。
4、看賣的價格
原切牛排和整切牛排的原料價格和製作工藝成本高,所以售價也高。拼接牛排的原料價格和製作成本低,因此售價較低,甚至可能會低到你不可想象的價格。
5、如果已經買了就嘗口感
原切牛排和整切牛排的肉質緊實,有嚼勁,肉香十足。拼接牛排口感鬆軟,沒嚼勁,像吃火腿腸一樣,甚至是一種肉餅或者肉糜組成的那種感覺。
根據上面幾點區分,其實不管是原切也好,整切也罷,都是好的牛肉。
只是根據不同的烹調方式進行了一些處理而已。
就好像這款牛排,就是一種整切牛排,醃製之後牛排更容易烹煮,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上桌一塊牛排。
而且肉質嫩滑,大人小孩都能吃,最重要的是煎熟之後吃,口感依然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