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吃了半輩子豆腐,這種做法頭一次見,不炒不炸不燉湯,骨灰級吃法

由 希學英 釋出於 美食


2100年前,有個有名的煉丹家一不小心就煉出了豆腐,這個人就時淮南王劉安。《本草綱目》有記載:“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可見此事不假,雖說淮南王本人結局並不怎麼好,但是他煉丹是偶然產生的豆腐卻滿足了我們的味蕾。想想也是,普通百姓怎麼可能想到把黃豆碾碎折騰一番,只有這些身懷絕技的鬼才才能奇思妙想。不過豆腐也從此進入了人們的生活,時至今日已經遍及全球,深受人們的喜愛。


其實,這種創造為當時解決的很大的飲食問題,當年黃豆叫“菽”,為華夏最為原始的物種之一。黃豆一直以來沒有好的吃法,大多都是煮一下直接吃,從建安七子曹植的《七步詩》中還在描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這是救命詩,可見當時煮黃豆吃是貴族吃法中極為推崇的一種,可登大雅之堂。但是,這東西吃多了脹氣,味道也不怎麼好吃,所以豆腐的出現遍立刻被推崇。


不過當年沒有網路和手機,豆腐的普及並沒有那麼快,直到在唐宋時期,豆腐才普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所以很多人也說豆腐是唐宋時期產生的,因為找不到之前直接以“豆腐”為字眼的文字記載。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我並不信,沒用豆腐命名的記載,並不能說明它不存在,就像黃豆以前還叫菽,這上哪說理去。不過在河南打虎亭村出土漢代石畫像上,很清晰的描述了類似泡豆、磨豆、過濾、點漿、整壓等一系列流程,只能是猜測做豆腐,至於實際做的什麼天知道,但是可以看出當時民間已經有很成熟的豆腐製作工藝流程。


至於豆製品的衍生那是後來的事,豆花、豆腐腦、豆皮、豆汁、臭豆腐,甚至豆芽都是,花樣極為繁多,古代還產生很多豆腐西施之類的美談,當然那是另外一個故事,這裡暫且不表,我們單說豆腐時下的一種吃法“茄汁豆腐條”,既開胃,又好吃的一道家常菜。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正是這種豆條滿足人們味蕾的時候,於是奉上菜譜一份,望各位指正。吃了半輩子豆腐,這種做法頭一次見,不炒不炸不燉湯,骨灰級吃法。食材:老豆腐3塊,番茄醬40克,陳醋15克,生抽5克,鹽適量,白糖10克,生粉1勺,水75毫升,蔥花少許,熟芝麻少許。說一下注意點:這道菜要用陳醋,最好是這種老陳醋,味足汁濃,調出來的芡汁格外的酸香。陳醋本身就有一種醇厚的香味,顯得厚重,這也是這道菜所需要的點睛之筆。豆腐切寸條,寬厚自己根據喜好把握一下,一種隨緣的切法,但是不要過厚,不然吃起來不方便,要是保證和江米條那種寬厚,就十分完美。


除去豆腐、蔥花和熟芝麻,其餘調料全部入碗中,拿出一雙筷子(喜歡西餐沒筷子的,可以用調羹)攪拌均勻,一個番茄醬為底味的芡汁便做成。


起鍋燒油,油溫4成時一塊一塊放入豆腐,烹飪方式是“煎”,一直煎到所有面焦黃便可。這裡需要根據個人口感把握下煎的度,有人喜歡請吃帶焦香的,也有老人喜歡軟嫩的。


最後一步,倒入芡汁,勾芡收汁,這是常規操作,沒什麼描述的,只是出鍋前點入熟芝麻提香,出鍋後蔥花點綴。


一道開胃下飯菜,本身就有很好的解膩助消化效果。如果有其它葷菜一起上桌,那將是一場盛宴。不是我誇張,吃完真的要舔盤子,不過我是用米飯拌了下,畢竟這妖豔的紅唇經不起舔盤子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