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發現了一套日本80年代拍攝的紀錄片,名叫《中國的食文化》(中國の食文化)。
網友稱它為現實版的《中華小當家》、大陸版《飲食男女》、80年代版《舌尖上的中國》。看完後覺得網友們這麼說不是沒有道理,趕快跟小編來品一品吧!
這部80年代的美食紀錄片涵蓋的食物堪稱是80年代的《舌尖上的中國》,所以餓著肚子的一定要慎看。
▲ 四川的水煮牛肉
▲ 上海的大閘蟹
▲ 廣東的生滾粥
80年代的中國人究竟「吃什麼美食」
《中國的食文化》裡主要記錄當時中國主要地區的美食,在改革開放初期,這些美食都是一般老百姓鮮有接觸的老菜、大菜,也屬於當地的代表名菜。
不過,一些在80年代的菜式,因為各種原因,今天有錢也未必能吃得到了。
▲ 刀魚
當年盛產的刀魚,因為現在水質汙染,已經變得非常稀少。但在那個時候,每年春天的市場上,還可以買到細嫩鮮美的刀魚。
▲ 大閘蟹
比手機還大的大閘蟹,搭配充滿古風的拆蟹工具,木質的錘子和小砧板,洗手也要用鮮菊花泡的菊花水。
▲ 廣州早茶點心:奶油百篇糕
奶油白篇糕,在1980年廣州食品品評會上被選為代表,是廣州泮溪酒家獨有的點心。糕皮之間是鬆軟的蛋糕粒、甜糯的椰蓉,和香脆的欖仁。現在在泮溪酒家也已經找不到了。
北京篇主要記錄了北京人早晨的特色早點、宮廷料理、北京特色菜式(烤鴨、涮羊肉、烤羊肉),和一些北方地區的菜式(麵食、魯菜)。主要體現北京同時並存宮廷遺留下來的菜式和平常北京老百姓菜式的共存。
▲北京早點:油條、焦圈兒、小豆粥、豆漿、豆汁兒、豆腐腦。
▲80年代「仿膳飯」莊宮廷料理:紅燒熊掌、二龍戲珠、鳳尾魚翅、烏龍吐珠、金魚鴨掌、蛤蟆鮑魚、一品豆腐、芙蓉燕菜、佛手、豌豆黃、芸豆卷。
▲80年代「全聚德」烤鴨料理:扒三白、炸鴨胗肝、鴨腿、宮保鴨心。
江南地區受豐富的物產恩澤滋潤,被譽為「魚米之鄉」。
依靠江川湖泊的資源,有非常多關於河鮮的菜式(鮰魚、青魚、鱖魚、河蝦、大閘蟹),也因為地理原因,產生許多因地理氣候而形成的風味食物(火腿、紹興酒、鎮江醋)。
▲80年代「松鶴樓」料理:松鼠桂魚、天下第一菜、三色蝦仁、炒鱔糊。
▲ 金華火腿、蜜汁火方、小籠包子、大閘蟹、芙蓉蟹鬥、蟹球、炒蟹黃油、醉蟹。
▲80年代「金山飯店」料理:水晶餚肉、白汁鮰魚、紅燒獅子頭、蟹黃湯包、五彩乾絲、八寶飯。
廣州人愛吃、懂吃、敢吃,即使早餐也有非常多的花樣和選擇(腸粉、生滾粥、各種飲茶點心)。
除了平民化的小吃,懂吃的廣州人還有精緻的宴客菜式(乳豬、海味、冬瓜盅等)。那個年代,各方各面都吃遍的廣州人,不可不謂「食在廣州」。
▲ 魚片粥、魚球粥、腸粉、煲仔飯。
▲80年代「泮溪酒家」早茶點心:綠茵白兔餃、娥姐粉果、蟹黃幹蒸燒賣、蜂巢香芋角、椰皇蕉葉角、馬蹄糕、伊府麵和像生雪梨果。
▲80年代「北園酒家」菜式:麒麟鱸魚、珠海丹心、金盞銀盆、瓦罉花雕雞、瑤柱網沙田、百花爭豔鴨。
被譽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地理與氣候原因與它的食物息息相關。潮溼的環境使人們有嗜辣的習慣,也適合人們製作泡菜泡椒。豐富的鹽井給他們帶來商業貿易,也帶來各地風味融合而成的「鹽幫菜」料理。
▲鹽給四川帶來許多醃漬食物:腐乳、榨菜、豆豉。
▲四川有豐富的豆製品:麻辣乾兒、素火腿、百頁、豆腐乾、麻婆豆腐。
▲80年代的「鹽幫菜」:九色攢盒、怪味雞塊、成都醬鴨、豆渣鴿脯、麒麟鯉魚、雞豆花、六吃鮑魚、水煮牛肉、小吃點心。
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注重吃的中國人,在製作菜式的過程,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從切到燒,有一個步驟稍有不同,味道就千差萬別。受道家的影響,「醫食同源」的觀念也根深蒂固。
▲醫食同源,藥材亦可入菜:冬蟲夏草、人參、淮山、枸杞、龍眼。 菜式:桂圓蒸雞。
▲80年代功德林餐廳菜式:母子相會。
80年代的中國剛從落後走向開放,它依然保留著中國料理應有的傳統技法與菜式,雖然一些菜式現在已經失傳,現有的菜式或許也已經過數次改良,但慶幸有這些珍貴的影像現在我們還能目睹他們原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