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題圖 | 《Taxi Driver》,1976
本文首發於虎嗅青年文化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沒有一個職業比出租車司機的地位滑落得更快。
在網約車平臺出現不過十多年的時間裡,計程車司機就已經成為了大資料演算法下的平臺工具人。
搶單工具人
圖片來源:IG
跟幾年前你打車必須得跟街邊立正舉手不一樣,現在的計程車司機早就失去了擇客的優勢地位:尤其是對於住在北京八寶山和上海萬國公墓附近的乘客來說,這種轉變意味著他們不必在加班之後,怯生生地詢問司機能不能載他回家了。
理性資料的匹配、及時的響應……這些科技帶來的方便對於使用者來說無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面,這種轉變也消解掉了計程車司機身份中包含的另一些含義——他們曾是每座城市最local的嚮導與美食家。
幾個深圳的哥正扎堆兒在一個城市秘密基地裡享受美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小時候,每次我跟著父母去別的城市玩,他們總會特意打上一輛車,奔向市中心。在漫長的路途中,一起向司機師傅打聽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再從中提煉出不得不去的local小館前去體驗。
我的父母之所以會有這種習慣,是因為計程車司機在那會兒就是一座城市的“包打聽”,其功能性就相當於原始版的大眾點評。
這並不是獨屬於我媽媽的小竅門,而是一種放四海皆准的旅行法則。你可以在每一本被譽為旅行聖經的《Lonley Planet》中,尋得這句箴言的蹤跡。
在浩瀚網際網路的每一個角落,你都可以明確地感受到“計程車力薦”的效力。
“計程車推薦”在老百姓心中約等於電子遊戲裡獲得魔法附魔的功效,代表著一種來自美食家認定的權威認可,值得廣而告之。
圖片來源:Google
美食家有兩種:一種是善於用文人思維來比較味覺的深淺,另一種則是具有敏銳的嗅覺,善於先人一步發現好吃的館子。
計程車司機就屬於後者,他們是發現美味的哥倫布,是像《孤獨的美食家》裡的五郎那樣的美食家。
老外就愛跟著的哥吃北京
圖片來源:thebeijinger
在私人小汽車尚未普及的年代,計程車司機無疑是城市中能夠走得更遠的一個群體,也正因此,他們就成了一個社會資訊的小基站,被老百姓視為美食活地圖,以至於在每個城市裡都有計程車司機傳播美食的民間故事。
比如起源於重慶煤城中梁山地區的燒雞公,傳說就是由上世紀90年代的重慶計程車司機在跑完長途大活,在這裡落腳休息時發現的川渝美食滄海遺珠。
當時重慶地區最大的一家燒雞公連鎖店
圖片來演:市場廣角
不過,燒雞公這種菜,對於計程車司機算得上是犒勞自己跑了一天之後的硬菜、大餐。
在生活中,計程車司機吃得更多的食物是麵條和自助快餐。
以北京為例,司機師傅捧紅的館子更多是像西直門橋頭拉麵、京西的好嫂子、永定路的胖姐刀削麵這樣的麵館。
這種偏好,不僅僅在北京,你只需要在大眾點評的搜尋欄中打上“計程車司機”這麼幾個字,就能印證。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在我的觀察中,西直門老店拉麵館(橋頭拉麵)可能是大部分北京的哥最愛的館子:甭管你幾點去,逼仄的衚衕口總是有一側會被計程車和網約車堵上半拉。
餐館裡面簡陋的室內環境、古早的餐票售賣方式、聒噪的食客,都很難讓今天已經吃慣新健康飲食的寫字樓白領們相信,這個館子能開17年。
但就是這麼個蒼蠅小館,對於北京老百姓來說卻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這種意義來自於一種特別質樸的情緒,那就是像他老闆說的那樣:“讓往來過路的人都踏踏實實地吃頓飽飯。”
純正美味、工薪消費、做事厚道,再加上計程車司機的這麼一宣傳,如今的橋頭拉麵也就成深度瞭解北京一家不得不去吃一口的美味小館。
如今你有空趁著加完班,來這花上15塊錢買上一碗帶著黃油肉湯和幾塊碎肉的拉麵,擠在屁股比坐板大的小凳子上把它塞進胃裡的時候,就能深刻體會到為什麼每一位計程車師傅都會貪婪地喝掉每一碗拉麵的湯底了。
北京晚報報道過西拉的關門與開張
圖片來源:中國網
除了拉麵之外,蓋飯、份飯也是的哥最愛。
北京南站附近的南豐瑞餐廳,就是一部分司機落腳北京南邊時吃飯的好去處。每到中午路邊就會停滿出租車。裡面的打飯流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大學食堂的景象,飯菜稱不上是精緻,但味重量大,僅需20塊錢就能填飽肚子。
計程車餐廳這四個字過於醒目,我趁著打車跟一位林姓司機師傅閒聊兩句,他說:“這地算不得美食吧,對於我們來說有口熱乎飯就挺美了。有時我拉到剛從南站出來的人,他們問我哪兒能吃點便宜好吃的飯,我就給他們拉到這(南豐瑞)。”
在調查的哥美食的過程中,我發現的哥們扎堆兒的館子,就像是上班族的咖啡館——屬於出租師傅的第三空間,是他們在城市繁忙生活中短暫停泊的安靜港口。
圖片來源:Vice
按照特點來說,的哥美食樂園都有以下這幾個特點:
1.得有地免費停車。
對於每天睜眼就欠錢(份錢)的的哥來說,幹得好了一個小時也就能掙50塊,拋去油費、煙費之類的成本,一個月薪水真真的是看天吃飯,沒譜兒。
所以出租師傅對日常成本控制都特別在意,要是吃口飯、趕上個午休再搭上北京動輒2.5元/15分鐘的停車費,就相當於少拉了兩趟活,太貴。
2.得有免費熱水。
大城市的交通相當於溜車河,碰上堵車,時間一長,再加上太陽這麼一照,就容易犯困,所以對於靠這吃飯的司機師傅來說,煙和茶這種提神的東西就是抗疲勞的必備品,在全面禁菸的情況下,及時補充熱水泡茶就成了白領買一杯加濃美式那般重要。
接熱水對於今天的很多坐辦公室的人來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走兩步就行了,但對於出租師傅來說可不能帶薪摸魚,在一單是一單的盈利模式下,拉一會歇一會就相當於浪費時間。因此,趁著休息時間一站式補充能量和物資就成了他們最重要的需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食物要快要便宜,還要有味。
看了上面的兩個特點,你肯定能體會到司機師傅們快、便捷的追求。這也被延續到了他們吃東西的訴求之中,因此麵條、蓋飯、份飯這種能隨便扒拉兩口,迅速補充能量的食物就成了他們的一致追求。
在品嚐了幾家司機師傅扎堆兒的館子後,我發現這些食物的特點除了便宜、扛時候之外,還都特別有味,鹽和醬油給得多。
至於美味與否,人們心裡總有自己的一杆稱。這東西,從來都是餓的時候糠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4.得有廁所。
廁所的有無,也是計程車司機選擇館子的重要依據。
引援澎湃新聞在《北京“廁”寫:1.4萬座公廁的變遷史》中的資料:儘管北京城區的公廁配置總量合格,但卻分配不均,像西長安街、三里屯街道、學院路街道都是人流密集但公廁配置不足的地區。
對於每天至少10個小時在外奔波的計程車司機來說,熟知每個公廁的位置更是一種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的過程,因此一個配置齊全的“的哥第三空間”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緩解了來自人體括約肌45秒忍耐極限所帶來的焦慮。
2020年8月5日,北京,兩名計程車司機準備駕車駛離定慧橋旁的一處公廁臨時停車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所以,的哥飲食習慣從不僅僅是追求舌尖美味這麼簡單,它是一種在都市中安身立命的經驗之選。的哥的選擇和都市商業結合到了一起,塑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平民飲食文化,構建出了一個個獨立的美食密境。
這種飲食文化現象流傳於每一個有計程車的城市之中,成為人類學家獲取當下飲食習慣的參考,或是社會學家瞭解社會結構的洛陽鏟。
從首爾計程車司機聚集的餐廳之中,社會學家觀察到了老齡化和階級固化。
圖片來源:Latimes
然而,當我們真的開始跟隨著這些在網際網路資訊洪流中裹挾的密碼,去尋覓、去觀察計程車司機的生活狀態時,卻發現這些故事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逝。
《舌尖上的中國》團隊曾希望透過影像記錄下“北京計程車司機的深夜美食”這種獨特的都市文化,可調研卻發現那些一度很活躍的“都市秘境”,已經流逝消失了。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今天你在自媒體裡看到的哥美食,很多時候都帶著一些探秘的濃厚包漿,人們談起它時不是帶著鄙夷討論對於高碳水高脂肪的鄙視,就是帶著一種遊離於中產食物美學之外的獵奇心態去品評。
當你剝離這些偏見的包漿,就會發現這些食物或許在這個追求健康飲食的時代,沒有那麼浪漫,但卻能滿足奔波在外的計程車司機吃頓熱乎飯的簡單訴求。
如今都市擴張,密境也被擠壓得愈發狹小。這幾天,和我聊過天的出租師傅提及吃飯時,更多帶著的是隨遇而安的淡然口吻:不是“到哪兒吃哪兒”就是“回家墊一口”,要麼就是乾脆“不吃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同時,獲取資訊方式的轉變,也讓人們不再仰仗“的哥力薦”,而是在某眾點評、小某書上自己搜尋,獲得一個演算法提供的答案,於是,沉默就成了當今我們搭乘計程車的常態。
在德國社會學家亞明·那塞希看來,這種人們在交通工具上的沉默與冷淡恰恰是當代社會的基石。他認為當代社會需要的不是親密和依賴,而是陌生和冷漠,這種距離感能夠保證對個體的尊重。
但一些的哥並沒有準備好接受這種轉變:以至於喋喋不休的出租司機成了在社交平臺上最常見的吐槽物件,每一次不合時宜的聊天都變成了罪過。
密境的傳播鏈從源頭開始萎靡了,不再有關於美食的傳說,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可被量化的評分和星星。
重慶的一家的哥美食密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你無法單純用好與壞,來定義這個美食現象消逝的過程。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個宏大、高歌猛進的都市裡,計程車司機讓我越來越覺得像那句寫在《計程車司機》豆瓣短評裡的經典影評了:
“計程車司機可能是最寂寞的職業了,他們同樣每天穿梭於燈紅酒綠之中,卻始終無法融入其中,他們目睹了一切幸福和骯髒的事情,卻也只能冷眼旁觀,他們每天與很多人交談,卻從來沒有和誰成為朋友。”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