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淤泥裡挖出龍舟?沒錯,來看看這些端午習俗吧

儘管當今城市生活已漸漸沖淡了節日氣氛,在南部沿海的廣東省,許多人依然堅守著端午傳統,以古老的方式歡度佳節。

廣州番禺

造龍舟

©️southcn.com

廣州番禺河網交錯,水運發達,也由此催生了造船業的發展。而番禺上漖村在造龍船方面則是穩坐頭把交椅。好的龍船百年不爛,除了選材用料考究,更重要的是龍船製作技藝。上漖龍船有四大技術,包括側立偏差控制、釘眼處理、船體設計,而其中最神秘要數掌口技術,掌口即指木頭與木頭之間的接駁口。這個接駁口不靠釘子和膠水連結,靠人工仔細地鑿出各種規格的咬口,再用錘子敲打將兩塊板拼合在一起,密實程度甚至容不下一根頭髮絲。經過打磨上油,再配置上大鼓、銅鑼等,一座龍船就靜候著大展身手了。

龍舟

“四月八,龍船到處挖”,到了農曆四月初八,各個村鎮的人們就會擇良辰吉日起龍。由於製作龍船的木料忌諱長期暴曬,地處南方的人們就發明了獨特的藏龍技巧:把龍船身藏進河涌的湧底,用溼滑的河泥包裹龍船,使龍船與空氣隔絕。每年端午時節,各鄉鎮就會組織壯丁跳入河涌中,將船身裡的水舀出並將與船身相連的淤泥用繩子刮掉,這樣就能順利起龍了。起龍後,還需要把平時供奉在祠堂裡的龍頭和龍尾請出來,打掃乾淨後補上色彩,然後塗上豬油或者桐油。等到裝飾完盛裝下水那天,鑼鼓擂動,鞭炮齊鳴。時至今日,在一些歷史悠久的水鄉,例如廣州荔灣泮塘、天河車陂村、珠村、番禺石樓村、東莞麻涌鎮新基村等,依然能看到傳統而隆重的“起龍船”儀式。

龍舟飯

龍舟飯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特別頂飽。最早主要是給划龍舟的人吃,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凝聚宗族,共慶佳節的一項活動,而且菜品也變得更加豐富。在吃飯前,有些地方的人們會把龍舟的龍頭和龍尾卸下來,帶到宗族祠堂裡。而附近的宗親們都會扶老攜幼,帶備香燭祭品前來參拜。

洗龍舟水

端午節浸龍舟水是嶺南地區的傳統節慶習俗。廣東地區的鄉親們對“龍舟水”十分尊崇,認為“龍舟水”充足不僅可以使河涌水量充足滿足賽龍舟的需要,而且關係到一年的農作能否風調雨順。所以就有了在端午節當天洗“龍舟水”的習俗。據說這一天戲戲水、泡泡水,可以洗去晦氣、帶來吉祥。家長們也會讓小孩“浸下龍舟水”,以求小孩子健康長大。

潮汕地區

半鹹半甜鴛鴦粽

©️zhuanlan.zhihu.com

通常人們吃的粽子都分甜、鹹兩種口味,但潮州地區特有的鴛鴦粽巧妙的將兩種不同的口味結合在了一顆晶瑩軟糯的粽子裡。將三分之一的甜餡和三分之二的鹹餡交融在一起,甜中帶鹹,中和了膩感,增添了一絲香味,一口咬下去別有一番風味。鴛鴦粽又稱雙烹粽,都代指著粽子兩種傳統的味道。這樣製作出來的粽子真可謂是色、香、味俱全了。

吃梔粿

©️搜狐汽車

據說,潮汕人過端午不一定要吃粽子,但必須要吃梔粿。其實梔粿和粽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原料都有糯米,入口軟糯可口。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梔粿沒有內餡,外表翻著金黃色。因為加工食材中的味道,梔粿帶有一股淡淡的苦澀味,潮汕人一般喜愛切一小片的梔粿蘸白糖吃,口感就剛剛合適了。更讓潮汕人鍾愛於梔粿的原因是它的功效,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有助於消化。

懸插五瑞

懸插五瑞是潮汕人過端午特有的習俗,指的是沿著門楣、門環以至屋簷下用“紅頭繩”將艾草、菖蒲、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系紮在一起,用來驅瘟疫辟邪氣。這五瑞還分別有不同的作用和寓意。艾草可以殺菌驅蚊,菖蒲有利於人體,可以祛寒熱、提神等,榴花是女性用來帶在頭上的飾品,用來驅邪,蒜頭氣味大,可以殺菌排毒,而龍船花則可以消除疫瘴之氣。

曬百日姜

顧名思義,百日姜指的是需要經過百日晾曬後得到的姜。姜本身的口感就偏辛辣,平日裡比較常見的薑茶、薑湯都有祛溼、散寒、止咳等功效。在潮汕地區,端午節當天,百姓們會把生薑曬到自家屋頂,任由它們被日曬雨淋,等到中秋節再取回。成片的生薑躺在灰黑色的瓦片上也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道風景線。期間,為了保留百日姜最原始純正的味道,潮州人絲毫都不會再去觸碰它們了。

惠州 & 梅州

灰水粽

在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粽子中,客家灰水粽無疑是出眾的。當其他粽子還都想著新增各種珍饈充實自身的時候,客家鹹水粽卻“反其道而行之”,以樸實無華的形象和淳樸的粽香俘獲了吃貨們的味蕾。製作灰水粽的大多數步驟與一般粽子無異,都需先將糯米和米粽葉洗淨,浸泡,瀝乾,而灰水粽特殊的地方就在灰水上。製作灰水粽前,客家人會先取布荊草、雞果木或一些無毒的草木燒製成灰,用清水溶解過濾便得到灰水,再用灰水浸泡糯米,從而包出來的粽子便為灰水粽。灰水粽也有鹹粽與甜粽之分,鹹粽以芝麻、花生、豬肉為餡,而更為出名的則是甜粽,甜粽沒有餡,色澤金黃,晶瑩剔透,口感軟嫩粘糯,使食用時再蘸取蜂蜜、黃糖,具有清涼,解膩,開胃之效。

艾餈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嶺南地區溼熱的氣候養成了客家人吃艾餈的習慣。每當到了清明端午時節,溫陽驅溼的艾草生長旺盛,而常居於此的客家人深知這點,於是艾草製成的餈粑便成了客家人端午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個菜。

端午的客家,艾香四溢,各家傳來搗艾葉的咚咚聲,在田間的房舍中,蒸鍋上水汽氤氳,蒸籠中嫩綠透亮,灶臺下紅紅火火。喝上一口紅茶,再吃一口艾餈,不親自來過的人誰又能想得到這熱鬧的北迴歸線上還養育著青蔥的艾草和這一方淨土呢?

掛艾蒲、黃葛藤

客家民諺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勤勞的客家人會以菖蒲插於門楣,以艾條懸於堂中,用以辟邪驅蟲,清掃晦氣。而門口懸掛黃葛藤則更是客家人特有之俗,也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但是,如今年輕一代對於一些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較為陌生。儘管在老一輩客家人看來掛黃葛藤是非常重要的民俗,卻在年輕一代中被逐漸淡化。

粽子篇

中山蘆兜粽

©️hntac.com

不同於普通粽子的形狀和大小,蘆兜粽身形又大又長,宛如一顆粗壯的蘆筍。不僅如此,包裹蘆兜粽的葉子也與普通葉子不同,用的是中山一帶特有的野生蘆兜葉。蘆兜粽也分鹹甜兩種口味,內陷用料各不相同。甜味一般有豆沙、蓮蓉、棗泥等口味,而鹹味一般有鹹肉、蛋黃、叉燒等口味。蘆兜粽個頭大,因此餡料內容也十分豐富紮實。入口軟膩潤滑,滿口的粽香味清新又濃郁。

雷州鴨母粽

©️搜狐汽車

鴨母粽的外形、個頭、編織手法都非常有特色。特別是編織,就如同一件手工藝品一般精緻。包裹鴨母粽的葉子更是獨特,用的是野外採摘的蛤蔞和露兜樹。用它們包裝出來的粽子不但好看,還對人體有益。蛤蔞可祛水腫和風寒,而露兜可以治療感冒發熱等症狀。鴨母粽的餡料元素也十分豐富。剁碎了的蛤蔞為整體的風味增添了一份淡淡的清香,也完美的與其他餡料,如豬肉、紅棗等融合在了一起。

肇慶裹蒸粽

©️搜狐汽車

製作裹蒸粽的過程非常講究,要選上等的冬葉做外皮、優質的糯米、綠豆和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做餡料。裹蒸粽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就成為駐軍可以隨身攜帶的熟食。“蒸”字意味著蒸蒸日上,為裹蒸粽又增添了一份寓意。因為精心挑選用料,裹蒸粽的口感又香又順又滑,入口纏綿交融,令人難忘。

開平駙馬粽

©️kptour.com

駙馬粽這名字一聽就很貴氣,其長相也是十分精緻,而這貴族般的名字其實是有歷史來源的。據記載,南宋滅亡後,方駙馬帶著公主來到開平定居,因十分想念宮廷中的糕點,方駙馬便用本地糯米、豆類、花生等食材做成和粽子很相似的點心,被流傳開來之後,人們稱之為駙馬粽。在開平,人們不僅是端午時節的一道傳統美食,也象徵著此地區源源長流的歷史文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23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淤泥裡挖出龍舟?沒錯,來看看這些端午習俗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