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的北洋艦隊曾是一支高高飄揚著“龍旗”,威風八面,橫行四海的艦隊,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位。尤其7335噸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堪稱當時亞洲最具威力的海戰利器,日本海軍戰前對其就是談“遠”色變。
但一場甲午海戰,龍旗飄落,艦隊沉沒,留下的是揮之不去的歷史恥辱和深沉的思考。一些中外有識之士談起北洋海軍失利的教訓時指出:“中國有錢了,就可以買一天海陸軍所需要的任何東西。哪怕是整個文明世界都情願把武器供給它,但中國不能在任何市場購買有訓練的軍官和有紀律計程車兵。”
其實清政府非常注重武器裝備的更新,但平時訓練流於形式,艦隊炮術訓練往往是“預量數碼,設定浮標,遵標行駛。數碼已知,放固易中”。編隊訓練也是先期預定,“管駕只須默記應操數式,其餘皆可置之”;“在防操練,不過故事虛行”;“徒求演放整齊,所練仍屬皮毛,毫無裨益”,空給觀者以威力強大的假象,博得官爵利祿的實惠。即便是到了清政府檢查成績的“大閱之年”,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也不過是多排練幾遍,使場面更好看一些……
如此訓練,平時可以日復一日地敷衍過去,戰時必然要原形畢露。北洋水師那種“固定靶位和距離,預定演練陣勢”的訓練,到戰場上,沒了固定目標、沒了固定距離、沒了固定陣勢,焉有不敗之理?到了大東溝的海面上,李鴻章誇耀那支“攻守多方,備極奇奧”、“發十六炮,中至十五”的北洋海軍,在真槍實彈的戰場上煙消雲散。
在黃海海戰近5個小時的激戰中,北洋艦隊沒有擊沉一艘日艦。後世有人統計認為北洋艦隊的實際命中率高於日軍,未能擊沉日艦源於武器存在代差云云,但也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訓練時北洋艦隊能“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到了戰場上就只能一百發炮彈打中5發的實戰戰績(日軍的命中率不到4%,略低於北洋水師),在訓練資料上造假,在公文裡吹牛皮便成了這一現象的合理解釋。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當時全球實際海戰中,艦炮的命中率也不過4%左右,也就是說,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打出的成績其實屬於中上,訓練上的造假可能使清政府在戰略層面上做出誤判,但在實戰中並沒有產生
北洋艦隊在炮術訓練上的成績造假,並沒在戰場上產生實際的負面影響,但另一樣兵器的訓練造假卻實實在在改寫了戰局:北洋艦隊“福龍”號魚雷艇在400米到40米的距離上,向日艦“西京丸”連發3枚魚雷,竟然無一命中目標。要知道黃海海戰後期,日本聯合艦隊的大部分軍艦都受傷嚴重,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就是害怕被北洋艦隊的魚雷艇突防奇襲才放棄對北洋“定遠”、“鎮遠”二艦的圍攻。可見作為新式的海軍兵器,魚雷艇在當時如中日這樣的二流海軍“強國”中實際扮演著何種重要的角色。
但北洋艦隊的魚雷艇艇出了不爭氣的“福龍”號打了三發“臭彈”之外,其他遊弋在戰場附近的魚雷艇甚至沒有出現在戰列中,更別說利用日艦皆傷的情況,發起魚雷襲擊了;與之相對,日俄戰爭的對馬海戰中,日軍正是用魚雷兵器完成了對俄國艦隊的最後絕殺。
與北洋艦隊魚雷艇在戰場上的表現相反,李鴻章在光緒十七(1891)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閱海軍竣事折》中有誇口北洋魚雷艇稱:“四月二十一日,開赴大連灣,北洋各艦分行佈陣,奇正相生,進止有節……次日。駛往三山島,調集各艦。魚貫打靶,能於行駛之際命中。旋以三鐵艦、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魚雷,均能中靶。”?
那麼,為什麼在北洋艦隊魚雷艇實戰中就射擊不準了呢?據其中下級技術軍官戰後披露,艦隊炮術訓練的真相是“預量碼數,設定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齊,所練仍屬皮毛,毫無裨益。”
戰後又好事者對“福龍”號魚雷艇“三彈不中”作出瞭如此推理:(一)平素訓練劣,(二)臨陣慌張失措,(三)魚雷存護不周,(四)發射前魚雷潛度調整錯誤。此外實戰中,本應如狼群一樣作戰的魚雷艇居然是單艇出戰,在戰陣中,橫衝直撞,也說明了北洋艦隊平時根本沒有合理操練魚雷艇戰術,而是片面的重視魚類的命中率,並在這一資料上弄虛作假,最終導致在戰場上弄巧成拙。
當然,北洋艦隊魚雷艇的戰場表現如此拙劣,也有其客觀原因的存在:作為一種新型兵器,全世界都沒有現成的專供魚雷艇使用的戰術教材。在黃海海戰中保守的日軍甚至沒有帶魚雷出戰,對此,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的解釋為距離遠,沒有擊中的把握,怕浪費。
天津水師學堂於光緒十年刊行的譯本《船陣圖說》用至民國初年,長期為海軍操練陣法的教材。書中講述陣法一百一十種之多,但看不出其中哪款陣是專為魚雷艇作戰而設計的。書中所講的海軍武器等是19世紀70年代中段的現有裝備,那時尚無可用於實戰的自走魚雷,自然談不上配合自走魚雷而設計的魚雷艇。
自19世紀中葉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海軍是進步神速的兵種,幾年即夠帶來更新換代的變化。19世紀80年代中期翻譯的教材充其量僅能反映70年代中期海軍狀態,到了甲午戰前,北洋艦隊仍是用古董訓練出來(到了民國初年,這些化石級的教材仍被沿用)。可以想見,北洋艦隊雖擁有當時比較前衛的魚雷發射兵器,但在僵化的體制下缺乏正確的使用和訓練,再加上平時操演時搞成績造假,戰時不堪一用也就不奇怪了。
戰爭在最終檢驗一支軍隊、證明一支軍隊。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導致軍事失敗,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僅此,還遠不能解釋清楚為什麼會敗至如此之慘。
對後來的軍人來說,一個再大不過的教訓就是:武器本身並不是戰鬥力,哪怕是再先進的武器;任何武器的效用,皆要透過人去實現,而如何訓練,熟悉現有武器,進而根據武器的特點摸索新的戰術戰法有是其中的關鍵。
從這一點上來說,訓練造假又不知創新的北洋艦隊之敗已屬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