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小嗨在百度動態發起了一個“看圖猜片名”的遊戲。
沒想到很多小夥伴在看到這張劇照時紛紛詢問片名、表示想看。
想看電影?哼,我看你們就是饞人家小正太。
所以,安排上,誰讓我這麼愛你們呢。
——
其實這部《寄宿學校》很早以前小嗨就給大家安利過。
但是既然有這麼多小夥伴還想看,那麼我不介意安利第二遍。
況且像這樣的好電影也值得再安利一遍。
不過這次我們不過多糾結劇情,往更深層次的地方挖一挖。
在正式安利本片之前,不得不先提一個人——
想必資深恐怖電影愛好者對於這位義大利導演並不會陌生,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莫過於
在其1977年執導的
在這一點上,本片與《陰風陣陣》可謂是一脈相承。
高明度、高對比的用色,從暖調到冷調的極大色階跨度,導演最大程度地利用顏色對比來營造陰暗氛圍、烘托人物內心。
漫天燃燒的熊熊烈火、煙飛星散的破碎雲圖、綠光幽幽的地室靈冢,都是如此。
這樣的強烈用色不但明豔張揚,而且美而不俗、侵略感十足。
無疑是本片除劇情外最大的特點和優勢。
“惡童”恐怖片作為恐怖片的一大分支並不少見,也始終受到很多觀眾的追捧和喜愛。
涉及先天性疾病的
打一出生就被惡靈附體的
逆向思考超人能力的
還有直接提出“人性本惡”和犯罪基因的
相比之下,本片與這些同類型電影都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惡童”恐怖片中的另類。
以往的“惡童”恐怖片往往將“惡”定格在孩子身上,以他們為載體展現人性最初始的惡。
總而言之一句話:
而本片則將側重點放在了父母之惡上,甚至可以說是惡的傳承。
影片採用夢境與現實相結合的雙線敘事手法講述了男孩
說是學校,實際上卻是職業殺手偽裝的“屠宰場”。
那裡的孩子,全都是像雅各布一樣被父母拋棄的“問題孩子”。
這樣的設定使得很多影迷覺得整個故事失去了“惡童”恐怖片的味道,其實不然。
縱觀所有“惡童”恐怖片,它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是想讓我們發出“熊孩子真是太可怕了”、“不想生孩子”的感嘆嗎?顯然不是。
它們的最終目的有三。
只不過它的追問更加直接,甚至極端。
但不管怎樣,作為“惡童”恐怖片的目的終究是達到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如果直觀來看,本片一點也不恐怖。
全片沒有幾個恐怖血腥的鏡頭,倒是雅各布的外婆當年用指甲銼磨尖牙齒咬死納粹軍官的設定頗為驚喜。
可“神奇”的是,明明乍一看不恐怖的它竟然打敗了豆瓣上
憑什麼?就憑它另類的恐怖。
上文提到,那所寄宿學校裡的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眼中的“問題孩子”。
燒傷毀容、智力低下、身患癲癇、父母都是白種人自己卻是亞洲面孔。
主人公雅各布和其中唯一的女孩
一個偷偷穿外婆的裙子被繼父撞見,一個釋放天性殺害哥哥、逼死母親。
他們的父母將他們視為累贅,又不想揹負殺子的罪名,於是就將他們送進所謂的“寄宿學校”,借別人的手殺死自己的孩子。
可這些孩子做錯了什麼?
就連真正做錯事的克里斯汀父親也選擇息事寧人,以這種方式讓她悄悄死去。
他不敢也不能坦白,
由此可見,片中孩子們心裡滋生出的惡就像是一面雙面鏡。
縱觀全片,成年人簡直虛偽至極。
為了擺脫累贅親手將孩子送進萬劫不復的“屠宰場”。
表面寬厚慈祥的繼父心裡巴不得雅各布趕快去死。
前一秒還沉湎於喪子之痛的母親後一秒就如釋重負地表示
平日裡最愛朗讀《聖經》、歌頌美德的
所以你看,本片哪裡需要驚嚇尖叫、血腥暴力來增添恐懼?
雅各布第一天在學校吃早餐,向校長夫人索要培根。
校長夫人十分驚訝:
後來雅各布幫助謝爾曼藏屍,謝爾曼誇獎他:
你們民族,什麼民族?猶太民族。
這兩次言語中暴露出來的偏見,與繼父目睹雅各布異裝後立刻決定送他去死如出一轍。
成年人的偏見,隱藏在一字一句、一舉一動之中,哪怕隱藏在心裡,也終究會在不經意間暴露無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本片其實就是另一部
因為人性之惡沿著血緣傳遞得最快,家庭的怨氣、憤怒、偏見也最容易成為交到孩子手中、無限傳承的“家庭悲劇”。
雖然片中的孩子們被無良父母決定了命運,但好在最後他們又重新回到了父母身邊。
重逢之時,每對父母中總有一個人表情極其不自然,可他們再也無法決定孩子們的命運了。
最後說一說雅各布自我性別認知模糊不清的問題。
正如影片最後雅各布面對鏡頭用鮮血塗抹嘴唇時那樣,舒展微笑,天真又邪魅。
如果你永遠不嘗試去釋放天性,那麼你將永遠不知道釋放天性後的自己有多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