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傳奇家族:楊播家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

   《魏書卷五十八 列傳第六十四》記載了一個叫楊播的人,楊氏一門自北魏孝文帝至北魏孝莊帝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出了七位郡太守,三十二位州刺史,楊播的兩個弟弟楊椿和楊津更是位列三公,貴盛無比。楊播與他的兩位弟弟楊椿、楊津歷經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四朝,《魏書》稱楊家“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在北魏王朝末年有著其他人無法相比的影響力。

  楊家二十年走出幾十位公卿高官是個什麼概念呢?楊家是一個有著百口人的大家族,據《魏書卷五十八 列傳第六十四》:“一家之內,男女百口”。就是說楊家有男女百口,如果按照男女各一半,或者男子的比例可以再大一點,那麼楊家的男人除去未成年的小孩,幾乎都是公卿高官,既便這裡有個別是連續任職的。那麼楊家到底是怎樣一個家族呢?又何以能走出如此眾多的朝廷高官呢?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楊家是一個怎樣的家族。楊家是“恆農華陰人”,祖上世代為官(本文末有注)。楊家“男女百口”,子孫滿堂,《魏書》稱楊家“諸子秀立,青紫盈庭”,就是子孫優秀,人才濟濟。《魏書》本傳中記有這樣幾件事,頗能說明楊家的一些特點:

  一、家道純厚,敦義禮讓,為人謙讓。

  據《魏書卷八十三上 列傳第七十一上》:“播家世純厚,並敦義讓,昆季相事,有如父子。播剛毅,椿、津恭謙,與人言,自稱名字。兄弟旦則聚於廳堂,終日相對,未曾入內。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廳堂間,往往帷幔隔障,為寢息之所,時就休偃,還共談笑。椿年老,曾他處醉歸,津扶侍還室,仍假寐閣前,承候安否。”

  就是說,楊家家風純厚,為人謙下,三兄弟之間雖然性格有異,但彼此相處和睦。兄弟白天則聚於廳堂,美食共享;晚上,就在廳堂中以帷幔相隔而眠,大家還是共處一室,睡覺前還要再聊一會兒。一次,老二楊椿在外面喝醉回來,老三楊津將其扶到寢室休息,又在其床前假睡,隨時準備侍奉兄長。

  二、長幼有序,謙恭禮讓。

  據《魏書卷八十三上 列傳第七十一上》:“椿、津年過六十,並登臺鼎,而津嘗旦暮參問,子侄羅列階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飯,椿還,然後共食。食則津親授匙箸,味皆先嚐,椿命食,然後食。”

  就是說,北魏末年,楊椿,楊津兄弟雖然都已年過六十,又同登三公,但是老三楊津對哥哥仍然事之如父,朝暮問安,楊家子侄羅列堂前階下,楊椿不說坐,其他人不敢坐。楊椿每次外出,有時至日落還不回,老三楊津不先吃飯,直到楊椿回來,然後共食。吃飯時,每味大哥先嚐,楊椿命食,其他人才能吃。

北魏的傳奇家族:楊播家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


  三、事兄如父,言聽計從。

  據《魏書卷八十三上 列傳第七十一上》:“津為司空,於時府主皆引僚佐,人就津求官,津曰:‘此事須家兄裁之,何為見問?’”

  就是說,北魏孝莊帝時,老三楊津高居司空,開府招納幕僚,有人便向楊津求官,楊津說,這事兒必須由家兄來決定,不用問我。

  四、兄弟之間,感情篤樸。

  據《魏書卷八十三上 列傳第七十一上》:“初,津為肆州,椿在京宅,每有四時嘉味,輒因使次附之,若或未寄,不先入口。椿每得所寄,輒對之下泣。”

  就是說,當年,老三楊津外放任肆州刺史,哥哥楊椿在京城洛陽老宅,每年肆州有四季佳產美味,楊津都會寄往洛陽,如果東西還沒有寄出,楊津就不會吃。而哥哥楊椿每次得到弟弟所寄的特產,就會對之落淚。

  這裡我們看到一個敦義和睦、謙恭禮讓、長幼有序的大家族,讓人十分感概,今天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家族和這樣的事情了。這種以孝義持家對整個家族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清朝的李鴻章曾寫過一副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有孝乃有忠,顯然皇帝也很看重這個。 但是,如果要成就一個世代公卿的大家族,僅僅做到以上幾點顯然是不夠的。那麼除了楊家家風淳厚,子孫優秀以外,楊家還有什麼秘訣呢?有件事或許給我們透露一些訊息。

  事情是這樣的。北魏孝莊帝建義年間,晉陽軍閥爾朱榮殺入洛陽,扶植了一個傀儡皇帝,即孝莊帝元子攸,一切都是爾朱氏說了算,而且還可能隨時取代之。身居三公高位的楊椿看到北魏王朝風雨飄搖,氣數將盡,選擇急流勇退,以自己老病為由,幾次三番提出辭官還鄉,孝莊帝不得已,準其告老。楊椿臨行前對在洛陽為官的子孫有一番告誡,這番話或許多少能說明楊家之所以長盛不衰的原因,透露一點楊家子弟屢獲公卿高官的秘密。這段話很長,大致分為三段:

  第一段,說楊家的歷史和家風,包括厚待親朋,處世謙恭,自奉儉約;不經營求利,不與勢家聯姻,兄弟不分家、不別食,不營華屋豪宅。據《魏書卷八十三上 列傳第七十一上》:

  “我家入魏之始,即為上客,給田宅,賜奴婢、馬牛羊,遂成富室。自而至今二十年,二千石、方伯不絕,祿恤甚多。至於親姻知故,吉凶之際,必厚加贈襚;往來賓僚,必以酒肉飲食。是故親姻朋友無憾焉。國家初,丈夫好服彩色。吾雖不記上谷翁(楊家祖先)時事,然記清河翁時服飾,恆見翁著布衣韋帶,常約敕諸父曰:‘汝等後世,脫若富貴於今日者,慎勿積金一斤、彩帛百匹以上,用為富也。’又不聽治生求利,又不聽與勢家作婚姻。至吾兄弟,不能遵奉。今汝等服輿,以漸華好,吾是以知恭儉之德,漸不如上世也。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飢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者三,是故不忍別食也。又願畢吾兄弟世,不異居、異財,汝等眼見,非為虛假。如聞汝等兄弟,時有別齋獨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吾今日不為貧賤,然居住舍宅不作壯麗華飾者,正慮汝等後世不賢,不能保守之,方為勢家作奪。”

  就是說,我們楊家自入魏以來便為上客,皇帝賞賜甚多,成為富家。至今二十年間,不斷有高官任職。我們家對待親朋故舊甚厚,遠近沒有遺憾。立國之初,人多著華麗的服飾,而我的祖父,一襲布衣,常常告誡我的父輩叔伯們,以後如果富貴了,積金不得超過一斤,彩帛不得超過百匹。不經營求利,不與勢家聯姻。這些告誡到了我們兄弟已經不能完全遵守,服飾車馬,漸漸華麗起來。但是,我們兄弟至今不分家、不分食,不異居、不異財,這些都是你們看到的。聽說你們兄弟,時有“別齋獨食”的,這就不如我們這一代。我們兄弟雖然身居三公的高位,之所以不營華屋豪宅,正是怕後世子孫不賢,不能守之,為勢家所奪,為自己招禍。

  第二段,說楊家三兄弟為人質樸、老實,身為皇帝身邊近臣,在宮廷十餘年,傳通內外,謹言慎行,不輕論人非。寧肯被瞋責、捱罵,終不敢輕傳閒言。據《魏書卷八十三上 列傳第七十一上》:

  “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朝法嚴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並居內職,兄(楊播)在高祖(孝文帝)左右,吾與津在文明太后左右。於時口敕,責諸內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瞋嫌。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傳言構間者。吾兄弟自相戒曰:‘今忝列二聖近臣,母子兼甚難,宜深慎之。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縱被瞋責,慎勿輕言。’十餘年中,不嘗言一人罪過,當時大被嫌責。答曰:‘臣等非不聞人言,正恐不審,仰誤聖聽,是以不敢言。’於後終以不言蒙賞。及二聖間言語,終不敢輒爾傳通。太和二十一年,吾從濟州來朝,在清徽堂豫宴。高祖謂諸王、諸貴曰:‘北京(平城,今山西大同)之日,太后嚴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語。和朕母子者唯楊椿兄弟。’遂舉賜四兄(楊津)及我酒。汝等脫若萬一蒙時主知遇,宜深慎言語,不可輕論人惡也。”

  就是說,當年,朝法嚴苛。北魏孝文帝時,我們兄弟三人,大哥楊播在孝文帝身邊,我和楊津在文明太后身邊。文明太后責成身邊官員,每十天必須上報群臣的情況,沒有“小報告”便會被責罵,其他人多有上報的,也有在文明太后與孝文帝之間傳情況的。我們兄弟互相告誡,太后母子相處很不容易,應慎之又慎。(文明太后自孝文帝的祖父起主持北魏朝政三十餘年,對孝文帝的影響非常大,這位祖母對孝文帝可謂說一不二。)我們兄弟任內官十餘年,不曾言一人罪過,寧肯被瞋責、捱罵,終不敢輕傳閒言。當時被二位領導大為責怪,我們說不是沒有聽到人言,只是怕傳錯話。在太后母子之間,終不敢傳隻言片語。後來,太和二十一年,我從濟州刺史任上回朝,孝文帝對我兄弟當年的表現賜酒嘉獎。如果你們以後遇到皇帝知遇,要深慎言語,不可輕論人惡。

  第三段,告誡子孫為臣忠貞,小心謹慎;但思己過,不論人非。對人無論貴賤都要待之以禮;謙退,知足。

  “吾自惟文武才藝、門望姻援不勝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書,四歷九卿,十為刺史,光祿大夫、儀同、開府、司徒、太保,津今復為司空者,正由忠貞,小心謹慎,口不嘗論人過,無貴無賤,待之以禮,以是故至此耳。聞汝等學時俗人,乃有坐而待客者,有驅弛勢門者,有輕論人惡者,及見貴勝則敬重之,見貧賤則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家仕皇魏以來,高祖(孝文帝)以下乃有器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內外顯職,時流少比。汝等若能存禮節,不為奢淫驕慢,假不勝人,足免尤誚,足成名家。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氣力,尚堪朝覲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滿足之義,為一門法耳,非是苟求千載之名也。汝等能記吾言,百年之後,終無恨亦。”

  楊椿說自己才能門第不及他人,之所以能屢任高官,就是因為為臣忠貞,小心謹慎,但思己過,不論人非,無論貴賤,待之以禮。又說你們現在有坐著待客的,有輕論人惡的,有重貴慢貧的,這些都是“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又說,我們家自孝文帝以來,出了七位郡太守,三十二位州刺史,當今沒有人能與之相比。如果你們能存禮節,不奢淫,不驕慢,即使不能勝人一籌,也足以免於被世人所譏誚,足成名家。我今年七十有五,自己感覺氣力還可以為朝廷效力,之所以孜孜求退,就是要你們懂得知足的道理,也是一立身的法門,並非是我要追求千載好名。你們能記住我這些話,終究不會有什麼遺恨。

  楊椿隱退之時,諄諄告誡兄弟、子侄:忠、義、謙、恭,為保一家平安發達,可謂用心良苦,同時也道出楊家代有人才,屢出高官的“秘密”。

  注:楊氏是楊姓郡裡望族,從西漢時楊敞任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任東漢太尉。楊震又號稱“關西孔子”, 歷史上著名的“四知”典故就發生在他身上,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楊震之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俱為高官,所謂“四世三公”。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173 字。

轉載請註明: 北魏的傳奇家族:楊播家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