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第三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提名名單公佈

由 烏雅建義 釋出於 八卦

  8月16日,第二十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三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新聞釋出會在北京舉行。本屆金雞獎共收到參評影片264部,包括故事片、兒童片、紀錄片、美術片、科教片、戲曲片等。

  本屆金雞獎將評選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導演處女作、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19個獎項,最終獲獎名單也將於9月16日在第2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上現場揭曉。

  金雞獎評委會提名單

  最佳故事片提名:

  《七月與安生》、《老炮兒》、《血戰湘江》、《我不是潘金蓮》、 《湄公河行動》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七兒娘》、《告別》、《塔洛》、 《塬上》、 《搬遷》

  最佳兒童片:

  《山那邊有匹馬》、

  《烏珠穆沁的孩子》、

  《夢開始的地方》、

  《豬太狼的夏天》

  最佳戲曲片:

  《山村母親》、

  《傳奇狀元倫文敘》、

  《珍珠塔》、

  《乾坤福壽鏡》、

  《穆桂英掛帥》

  最佳科教片:

  《人鼠之戰——農村綜合滅鼠行動》、

  《沙漠種出高產稻》、

  《美麗鄉村環保行動——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技術》、

  《首星揭秘》

  最佳紀錄片:

  《日本戰犯懺悔備忘錄》、 《那歲月刻骨銘心》、 《我們誕生在中國》、 《我在故宮修文物》、 《海龍屯》、《喜馬拉雅天梯》

  最佳美術片:

  《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大魚海棠》、《馬小樂之玩具也瘋狂》、《搖滾藏獒》、 《熊出沒•奇幻空間》

  最佳編劇:

  劉震雲(《我不是潘金蓮》)、李保羅(《村戲》)、黃丹、馮夢瑤、梁爽(《搬遷》)、管虎、董潤年(《老炮兒》)

  最佳導演: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鄭大聖(《村戲》)、曹保平(《烈日灼心》)、程耳(《羅曼蒂克消亡史》)、管虎(《老炮兒》)

  導演處女作獎:

  文章(《陸垚知馬俐》)、宋灝霖(《豬太狼的夏天》)、曾國祥(《七月與安生》)

  最佳男主角:

  鄧超(《烈日灼心》中飾辛小豐)、包貝爾(《陸垚知馬俐》中飾陸垚)、馮小剛(《老炮兒》中飾六爺)、塗們(《告別》中飾父親)、廖凡(《師父》中飾陳識)

  最佳女主角:

  白百何(《捉妖記》中飾霍曉嵐)、閆妮(《搬遷》中飾柳春燕) 、宋佳(《陸垚知馬俐》中飾馬俐)、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蓮》中飾李雪蓮)、周冬雨(《七月與安生》中飾安生)

  最佳男配角:

  於和偉(《我不是潘金蓮》中飾鄭眾)、王千源(《解救吾先生》中飾張華)、朱亞文(《陸垚知馬俐》中飾趙奔)、孫維民(《血戰湘江》中飾林德水)、張譯(《追兇者也》中飾董小鳳)、張輝(《搬遷》中飾馬建民)

  最佳女配角:

  艾麗婭(《告別》中飾母親)、吳彥姝(《搬遷》中飾馬家老太太)、張慧娟(《村戲》中飾路小芬)、蔣雯麗(《師父》中飾鄒館長)、焦俊豔(《陸垚知馬俐》中飾方灰灰)

  最佳攝影:

  丁豫(《解救吾先生》)、石欒(《陸垚知馬俐》)、呂松野(《塔洛》)、孫明(《大唐玄奘》)、杜傑(《羅曼蒂克消亡史》)、邵丹(《村戲》)

  最佳錄音:

  安巍(《陸垚知馬俐》)、安韶峰(《勇士》)、吳江(《我不是潘金蓮》)、

  祝巖峰(《羅曼蒂克消亡史》)

  、晁君(《大唐玄奘》)、黃錚(《火鍋英雄》)

  最佳美術:

  李健威(《捉妖記》)、李健威(《湄公河行動》)、武明(《大唐玄奘》)、曹安俊(《刻在石磨上的勳章》)、韓忠(《羅曼蒂克消亡史》)

  最佳音樂:

  王曉鋒(《大唐玄奘》)、葉小鋼(《開羅宣言》)、劉思軍(《一紙婚約》)、竇鵬(《老炮兒》)

  最佳剪輯:

  丁晟(《解救吾先生》)、許宏宇、李點石、檀向媛、周肖林(《七月與安生》)、李永一(《烈日灼心》)、陳祺合、潘雄耀、彭正熙(《破風》)、廖慶松、宋冰(《塔洛》)


  有學者感慨,“隔壁王婆何其多”,其意思是說中國男女風情之間流轉經常伴隨王婆、馬泊六的身影。所謂“馬泊六”,是指宋、元時代市井間的一種隱語,意思是用“馬”比喻婦女,玩女人上手了,就叫“入馬”。而從中撮合的中介男女,則被喚做馬泊六,“馬泊六”作用就是“穿針引線、拉攏撮合男女私情”。而“馬泊六”這個角色很多時候都叫“王婆”,或者其他“X婆”,如“薛婆”等。

  最湊手的例子就在《水滸傳》裡,撮合宋江、閻婆惜成婚的,也是王婆,請看:“宋江卻信步走出縣來,走不過二三十步,只聽得背後有人叫聲‘押司’,宋江轉回頭來看時,卻是做媒的王婆,引著一個婆子……”知道宋江沒有老婆,王婆次日就向宋江提親,“宋江初時不肯,怎當這婆子撮合山的嘴攛掇,宋江依允了。”《三言二拍》中,王婆、馬泊六的身影更多。

  《喻世明言

  ·

  史弘肇龍虎君臣會》,柴夫人“來到孝義店王婆家安歇了,要尋個貴人”,派王婆去向郭威提親,給她一隻金釵為報酬,“王婆雖然適間吃了郭大郎的虧,凡事只是利動人心,得了夫人金釵子,又有金帶為定,便忍腳不住。即時提了金帶,再來酒店裡來。”《醒世恆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撮合周勝仙、範二郎定親的也是王婆:周勝仙茶飯不思,丫環迎兒給周媽媽出主意:“隔一家有個王婆,何不請來看小娘子?他喚作王百會,與人收生、作針線、作媒人,又會與人看脈,知人病輕重。鄰里家有些事都浼他。”王婆一見周勝仙,便揭破了她的秘密:“小娘子,莫不見了甚麼人,歡喜了,卻害出這病來?”

  施耐庵對於王婆、馬泊六的手段來了一段很生動的總體表述:

  開言欺陸賈,出口勝隋何。只憑說六國唇槍,全仗話三齊舌劍。只鸞孤鳳,霎時間交仗成雙。寡婦鰥男,一席話搬唆捉對。解使三重門內女,遮麼九級殿中仙。玉皇殿下侍香金童,把臂拖來;王母宮中傳言玉女,攔腰抱住。略施妙計,使阿羅漢抱住比丘尼;稍用機關,教李天王摟定鬼子母。甜言說誘,男如封陟也生心;軟語調和,女似麻姑能動念。教唆得織女害相思,調弄得嫦娥尋配偶。

  《水滸傳》中的王婆住在武大家隔壁。在她正式登場亮相之前,小說中已安排了兩處暗寫。武松在陽穀縣街上巧遇哥哥武大,“武大引著武松,轉彎抹角,一徑望紫石街來。轉過兩個彎,來到一個茶坊間壁”,這家茶坊,自然便是後面許多故事發生的場所王婆茶坊,如果看完後文再回頭對照這一句,彷彿看得到王婆躲在水簾底下偷窺武家動態的那雙眼睛。接下來,武大叫潘金蓮安排酒肉果品,潘金蓮卻說:“何不去叫間壁王乾娘安排便了?”於是武大就去找王婆幫忙。這次王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給人的印象是個熱情助人的鄰家大娘。然而等到武松離開陽穀前往東京辦事,潘金蓮失手滑落叉竿打中西門慶,王婆終於露面了,她的第一句話便讓讀者對她的為人猜到了七八分:“兀誰教大官人打這屋簷邊過?打得正好!”接下去逗引西門慶出錢、說“捱光”五件事、十分光、安排西門慶勾引潘金蓮。以下是王婆的具體手段:

  王婆道:“大官人,你聽我說:但凡捱光的,兩個字最難,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驢兒大的行貨;第三件,要似鄧通有錢;第四件,小就要棉裡針忍耐;第五件,要閒工夫:—這五件,喚作‘潘、驢、鄧、小、閒’。五件俱全,此事便獲著。”西門慶道:“實不瞞你說,這五件事我都有些:第一,我的面兒雖比不得潘安,也充得過;第二,我小時也曾養得好大龜;第三,我家裡也頗有貫百錢財,雖不及鄧通,也得過;第四,我最耐得,他便打我四百頓,休想我回他一下;第五,我最有閒工夫,不然,如何來的恁頻?乾娘,你只作成我!完備了時,我自重重的謝你。”

  王婆道:“大官人,雖然你說五件事都全,我知道還有一件事打攪;也多是扎的不得。”西門慶說:“你且道甚麼一件事打攪?”王婆道:“大官人,休怪老身直言:但凡捱光最難,十分光時,使錢到九分九釐,也有難成就處。我知你從來慳吝,不肯胡亂便使錢,只這一件打攪。”西門慶道:“這個極容易醫治,我只聽你的言語便了。”

  王婆道:“若是大官人肯使錢時,老身有一條計,便教大官人和這雌兒會一面。只不知官人肯依我麼?”西門慶道:“不揀怎地,我都依你。乾娘有甚妙計?”王婆笑道:“今日晚了,且回去。過半年三個月卻來商量。”西門慶便跪下道:“乾娘!休要撒科,你作成我則個!”王婆笑道:“大官人卻又慌了;老身那條計是個上著,雖然入不得武成王廟,端的強似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大官人,我今日對你說:這個人原是清河縣大戶人家討來的養女,卻做得一手好針線。大官人,你便買一匹白綾,一匹藍繡,一匹白絹,再用十兩好綿,都把來與老身。我卻走過去,問他討個茶吃,卻與這雌兒說道:‘有個施主官人與我一套送終衣料,特來借曆頭。

  央及娘子與老身揀個好日,去請個裁縫來做。’他若見我這般說,不睬我時,此事便休了。他若說,‘我替你做,’不要我叫裁縫時,這便有一分光了。我便請他家來做。他若說,‘將來我家裡做,’不肯過來,此事便休了。他若歡天喜地地說,‘我來做,就替你裁。’這光便有二分了。若是肯來我這裡做時,卻要安排些酒食點心請他。第一日,你也不要來。第二日,他若說不便當時,定要將家去做,此事便休了。他若依前肯過我家做時,這光便有三分了。這一日,你也不要來。到第三日晌午前後,你整整齊齊打扮了來,咳嗽為號。

  你便在門前說道:‘怎地連日不見王乾娘?’我便出來,請你入房裡來。若是他見你來,便起身跑了歸去,難道我拖住他?此事便休了。他若見你入來,不動身時,這光便有四分了。坐下時,便對雌兒說道:‘這個便是與我衣料的施主官人,虧殺他!’我誇大官人許多好處,你便賣弄他的針線。若是他不來兜攬答應,此事便休了。他若口裡答應說話時,這光便有五分了。我卻說道:‘難得這個娘子與我作成出手做。虧殺你兩個施主:一個出錢的,一個出力的。不是老身路歧相央,難得這個娘子在這裡,官人好做個主人,替老身與娘子澆手。’你便取出銀子來央我買。若是他抽身便走時,不成扯住他?此事便休了。他若是不動身時,這光便有六分了。

  我卻拿了銀子,臨出門,對他道:‘有勞娘子相待大官人坐一坐。’他若也起身走了家去時,我也難道阻擋他?此事便休了。若是他不起身走動時,此事又好了,這光便有七分了。等我買得東西來,擺在桌上時,我便道:‘娘子且收拾生活,吃一杯兒,難得這位官人壞鈔。’他若不肯和你同桌吃時,走了回去,此事便休了。若是他只口裡說要去,卻不動身,這事又好了。這光便有八分了。待他吃的酒濃時,正說得入港,我便推道沒了酒,再叫你買,你便又央我去買。

  我只做去買酒,把門拽上,關你和他兩個在裡面。他若焦躁,跑了歸去,此事便休了。他若由我拽上門,不焦躁時,這光便有九分了。—只欠一分光了便完就。這一分倒難。大官人,你在房裡,著幾句甜淨的話說將入去;你卻不可躁暴;便去動手動腳,打攪了事,那時我不管你。先假做把袖子在桌上拂落一雙箸去,你只做去地下拾箸,將手去他腳上捏一捏。他若鬧將起來,我自來搭救,此事也便休了,再也難得成。若是他不做聲時,這是十分光了。這時節,十分事都成了!—這條計策如何?”

  有人評價:在封閉型的農商社會中,馬泊六、王婆之流的討巧之處,正在於當時男女關係之間社交疏通的障礙。尤其是女方,她們在到達青春期時,幾乎還是足不出戶的。她們只有透過走街串巷的馬泊六、王婆之口,才能斷斷續續地瞭解到一些院牆外面的精彩生活,比如某男如何如何等。

  於是馬泊六、王婆們便在情事資訊上,佔盡了便宜。有時甚至連達官貴人,也不得不借助她們的伶牙俐嘴,去鋪排一場尷尬的婚姻。

  當然,這些都已經是陳年舊事了。現在的年輕男女,早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春心蕩漾,毫無顧忌地互相眉來眼去了,一般已經不用媒人來穿針引線了,但是我們不能依此來忽略馬泊六、王婆所能夠起的作用。

  王婆、馬泊六之所以能夠盛行,其原由主要在於文化上的傳統無法割裂,關於性事、風情之間的話題,中國人向來都是迎合別人的干涉的。我們談戀愛或者搞物件,選擇的物件經常“能夠帶出去,不要沒有面子”為基本準則。另外馬泊六、王婆們往往經驗豐富,不僅具有老馬識途的功效,而且善於忽悠,善於攛掇,能夠提高男女之間風情際會的效率。

  像《水滸傳》中王婆這般魔幻般的攛掇伎倆,不用說像潘金蓮這樣的深閨怨婦,乾柴烈火,一經她撥弄,便立馬燃燒起來,就是西門慶這樣的風月場上的老手,也得對她曲意奉承,乾孃乾孃肉麻地喊著。像《喻世明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的薛婆,在攛掇男女的技巧上,比之王婆,有過之而無不及。薛婆在勾誘三巧兒與陳大郎苟且時,分明有諸多自己的意淫成分摻雜於其中。她跟三巧兒“夜間絮絮叼叼,你問我答,凡街坊穢褻之談,無所不至。

  這婆子或時裝醉作瘋起來,到說起自家少年時偷漢的許多情事,去勾動那婦人的春心。害得那婦人嬌滴滴一副嫩臉,紅了又白,白了又紅。文/孔維民

  (2017-08-09)


  湖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王曉東。 視覺中國 圖

  11月28日,湖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王曉東在講到政府系統幹部作風問題時,以《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劇情舉例,五問“為什麼”,警醒領導幹部:“幹部不擔當不作為,就是不講政治,也是腐敗”,要敢擔當、真擔當、善擔當,做敢為善為有為的好乾部。

  《湖北日報》微信公眾號以《湖北代省長王曉東以為例五問“為什麼”,警醒領導幹部“不擔當,半點忠誠也沒有”》報道後,引起網友熱烈反響,閱讀量近30萬。

  就王曉東以《我不是潘金蓮》為例五問“為什麼”,《人民日報》12月2日五版刊發題為《風清氣正是最好的“陽光雨露”》的評論文章,認為“如果只管了自己門前的雪,只顧了領導房上的霜,卻沒有從群眾的角度去思考擔責,就會讓自己沒了‘護身符’,事業沒了‘助推劑’,群眾沒了‘貼心人’”。今天我們就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風清氣正是最好的“陽光雨露”

  近日,湖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王曉東在講到進一步改進政府工作作風時,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劇情舉例,五問“為什麼”,指出當前幹部隊伍作風總體是好的,但也不否認,電影反映的類似的人和事還不同程度存在。

  “問個明白”“討個說法”的人物形象,在歷史掌故和影視作品裡都可尋見。《我不是潘金蓮》裡,一個不甘被前夫在離婚中欺騙的農村婦女的故事為什麼再次引發關注和討論?一個顯在原因是,主人公綿延20年的告狀之路,經歷的人和事,觸及了怎樣錘鍊作風、關切民意的重大命題。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有的黨員幹部常常掛在嘴邊,是不是落實在行動上,卻要打一個問號;“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有的人口號喊得震天響,要問群眾獲得感幾何,支支吾吾,心裡沒底。中央反覆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正是因為作風問題是關係人心向背、生死存亡的大事,一篙不可放緩,一滴不可棄滯。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基層。瞭解基層工作的人,不少都有“基層真苦,基層真累,基層真難”的慨嘆。基層問題千千萬,個個“難”與“結”靠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解不開;種種“困”與“險”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破不了。為什麼小事會變成大事,簡單問題會拖成複雜難題?為什麼上級的意見會在層層傳達執行中變味、走調,甚至與初衷完全背離?為什麼“一個人在前邊撒芝麻,一萬個人在後邊撿芝麻”的怪現象會發生?就是因為作風不實,如果只管了自己門前的雪,只顧了領導房上的霜,卻沒有從群眾的角度去思考擔責,就會讓自己沒了“護身符”,事業沒了“助推劑”,群眾沒了“貼心人”。

  形勢有新變化,現實有新挑戰,人民有新期待,有的時候,這三種“新”已經超出了現有法規制度乃至現有政府職能的要求,這確實給作風建設不斷提出新的重大課題,但卻是時代發展帶來的必然挑戰。如果當真站在群眾的角度擔當,而不是站在官位的角度擔當,就沒有什麼事情會成為無解的難題。在湖北,無論是在全省上下踐行“好乾部”標準,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做“勇於擔當、真抓實幹的表率”,還是直呈少數人身上存在的“動力不足不想為”“能力不足不善為”“擔當不足不敢為”的病灶,都指向擺在黨員幹部面前的大考題:改革發展的任務更重了,作風建設來不得“花架子”,搞不得“假大空”;黨執政的條件變好了,進一步激發幹事創業的拼勁闖勁,促進能力水平的不斷提升,力戒特權病、冷漠病、懶散病等症候,務必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

  風清氣正是勤政為民最好的“陽光雨露”。湖北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把一腔熱血都用在為群眾幹實事、解難事、謀福祉上,村民“有事就找國娃子”。五峰縣退休幹部羅官章年已八旬,退休後堅持扶貧20年,心裡只有一個唸叨:鄉親們不脫貧,我吃不好睡不香,死都不瞑目。神州大地上千千萬萬“身”入基層、“心”入百姓的標杆,讓我們看到什麼叫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

  電影是藝術,現實是考場。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這個聲音,迴響在時代深處,更要始終震動每一個黨員幹部的心靈。

  (原標題為《王曉東的五問,人民日報這樣評》)

  (1970-01-01)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不好說。它很民間、執拗、格局不大,理想主義——有點為民喊冤的意思;圓形畫幅別具一格,更沒什麼可說的了,電影史上都不多——有點捨我其誰的意思。

  《我不是潘金蓮》海報

  當下的電影環境中,它的存在,因為有了馮小剛這個有趣的人,而顯得既珍貴又任性。我覺得這個事不是小事,放眼今年國產電影,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部我都得喜歡。

  有趣是什麼?有趣就是審美判斷,進一步說在於你在什麼領域,做什麼樣判斷。這個題材的電影註定是一道風景:上訪題材本身就有很多限制,一個人不僅僅是沒有同類,還對抗所有人,選擇前進,而不是消隱,是主動出擊,攪亂全域性,也是無奈前行,直達深遠。局面因此而動。我覺得這個主線剛開始還是李雪蓮,後來慢慢變成了李雪蓮認得那個死理兒。這個設定和張藝謀的《秋菊打打官司》相近,李雪蓮和秋菊的不同在於,李雪蓮是節外生枝,而秋菊是一條道跑到黑。

  一條道跑到黑是執著;節外生枝則是有趣。

  《秋菊打官司》劇照

  《秋菊打官司》從頭到尾是一件事,死死盯住村長一個人,一定要讓政府給個說法,它的中心始終不變;《我不是潘金蓮》從頭到尾衍生出了四五件事,牽扯到了七八個人,李雪蓮要告的人越來越多,反而根本的問題被掩蓋了,這裡就可以看出李雪蓮不是主導者,而是接受者,這也是我們對現實的感受。

  秋菊的生活背景符合那個理想主義色彩濃烈的年代,而李雪蓮是現實主義的。現實經常把人推著做出各種各樣的荒誕之事。有時,李雪蓮的世界也會把一些她的的道理輸送到我們這個身邊的世界,於是我們會看到了幾個人物的醒悟,當他們反問自己是不是太不注意方法、這個農村婦女走到如今是不是被逼無奈之時。

  《我不是潘金蓮》劇照

  現實在這部電影裡形成了一個連鎖反應, “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就像一個繩子的一頭,這條線上拴著無數的大人物,而繩子的另一頭與其說拴著一個人,不如說佔著一個理。

  這個道理在現實中一定是被人認為多此一舉。但電影給了我們一次面對它的機會,我們因為所謂的知道、瞭解,而忽視的事物不是真不重要,而是你認為不重要。這樣的情境之中,我們忽然成了電影裡這條繩子上拴著的人物,在電影中不得不直視自己身在這個時代的恥辱,他人即我們。

  《我不是潘金蓮》劇照

  “一個人撒米,一千個人在後面拾,還是拾不乾淨”的老話在電影引導著,一個人因糾正一句話而踏上告狀之路。李雪蓮在這條路上走了十年,我以為,馮小剛導演把李雪蓮當成了一個俠客在拍,歷經磨難,矢志不渝,她的功夫是她心中的信念——把道理說清楚。她要打敗的不是人,而是大眾對事的理解。

  ——這是我說它是“民間”電影的原因。好就好這個題材的電影在當下電影圈沒可比性。據說,上映時難逃刪減,那麼上面概括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可靠的依據。

  再說電影尺幅設計,好的一方面,從解讀這層面說,故鄉是圓融的,很多事都可以巧妙解決,但在她這件事上,沒有解決,於是才開啟了這部電影。而北京是規矩的,是很多事都無法逾越的,同樣在李雪蓮這件事上,有了解決,於是推動了這部電影——這符合李雪蓮對世界的看法。

  圓形構圖

  從創作層面說,壞的地方在於圓形雖經過設計、美術、攝影上都為了圓形而努力,但還是有些內容和形式的擰巴。這個內容可不可以拍成正常畫幅的呢?我覺得,圓形略有寓意,完全換位思考,正常畫幅拍這個故事會不會損失力度?

  馮小剛導演對原著的尊重與國內某些導演比起來,令人吃驚。內容不動,所以形式的東西一下就起來了。所以說,圓形畫幅不是這個內容唯一的搭配。那麼,有點為圓形而圓形。

  總結下來,《我不是潘金蓮》的確有意思。

  你看,我更多地還是要談回內容層面,荒誕與幽默,喜劇與悲情,天方與地圓。我知道,這不可能是一個李雪蓮的所想,這是一個文人的所思。把一個告狀者當成一個俠客拍了,並且放入一個特別“中國”的構圖裡,消解掉的部分尤見用心良苦。

  李雪蓮的可敬,或者說被觀眾記住是因為她一直在講理,她簡單地活著。活得讓世界為她揪心。

  只不過,她的簡單被大家認為是複雜,這就是我覺得電影荒誕之處。我看到了一陣悲涼蔓延在我們的這個世界。沒有信任,委曲求全,得過且過,瞞天過海,失信於人等等,種種負能量。

  站在觀眾角度,這麼拍挺狠,雖然有時會有些正能量的話在找補,但我覺得導演骨子裡是大大的傷心了,悲憤出了詩人,這個情緒貫穿著世俗層面的透徹。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我不是潘金蓮》亮相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結果呢?

  網友“我也”: 一個極具風險的題材。題材為劉震雲獨有,但能寫出的人有一群,能匯出的人有一幫。 影片前三分之一故事分量不足,人物出場和塑造均倉促,使得“高階首長”訓話一場來頭太大,壓得過頭,失衡。 結尾范冰冰說自己其實是為了多生一個孩子才去告狀,完全顛覆了先前強調“我不是潘金蓮”的理由,劇情瞬間崩塌,整個故事失去基石。 大量畫外空間的應用是過去馮小剛電影不曾有過的,以“不動”勝“萬動”,雖覺新鮮,由於量大,“靜止”過多,便覺有偷懶的嫌疑。 畫面時而圓形,時而方形,觀影頗覺彆扭,導演用意不明,難以揣摩。 大量旁白解釋劇情,累贅,繁雜,失卻了電影特質。 演員都不錯,范冰冰、董成鵬、張嘉譯、趙毅、劉樺的表演皆可圈點,幾位面目生疏的演員尤其出彩。 導演對於電影形態和視點把控的曖昧讓影片減分不少,這已是老問題了。算是中國電影中的一部,為何在國外得了獎,只能去問電影節。

  網友“Derliebe”:期待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網友“Freejf”:我不是潘金蓮原著小說沒有李雪蓮的結局,不知道電影是什麼樣

  網友“Jo_Larche”:吃瓜群眾亂站隊。輿論一片烏煙瘴氣...

  網友“能不憶江南”:當今電影,就馮小剛的值得一看。

  網友“房寶衛BorvinFang”:小編,是《秋菊打打官司》,還是《秋菊打官司》。

  網友“廣東省廣州市澎友”:爛片鋪天蓋地,好片卻卡住不能上映

  網友“廣東省廣州市澎友”:爛片鋪天蓋地,好片卻卡住不能上映

  (1970-01-01)


  我不是潘金蓮/

  I Am Not Madame Bovary

  一

  馮小剛曾在2010年宣稱,“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中國人就挺好”,“想著讓法國人”“聽懂”“就不會說話”;但他並沒有真的忘記“法國”觀眾。他根據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即使在中國院線裡給中國人看時也配有英文字幕,電影的英文片名更把“潘金蓮”翻譯成一個法國人名: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潘金蓮與Madame Bovary,隔著中英文的語言界限,隔著從“宋朝”到十九世紀的歷史間隔,在電影片頭的同一幀畫面裡相遇。藉助“我不是”(I Am Not)這樣一個否定句式,藉助語法位置的相似,她們二人形成了一種可相互置換的肯定關係——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蓮都因婚姻外的情感與性而揹負著不忠與淫蕩的惡名。

  不過,這隻能是一種有限的置換,有限的肯定。“我不是潘金蓮”是這部電影內部的元素,它來自電影中的女主人公李雪蓮的自我判斷與自我認識,是當她的已經離婚的丈夫秦玉河因她婚前性行為而把她比作潘金蓮時,她為自己所做的辯護。而

  I Am Not Madame Bovary

  是這部電影的外部的標籤,來自電影編劇、導演、製片人或發行人的文學知識與商業意識,是當他們在西方國家參加電影節或營銷時,為西方電影人或觀眾擬定的入口。

  一個“法國”的故事介入了一個“中國的故事”,一個“法國”觀眾的視角被預設為一個“中國的故事”的當然的視角。對中國人而言,“潘金蓮”屬於彌散在日常生活裡的默會的知識,但對“法國”人,這是一個必須從頭講起才會被理解的名字。因此馮小剛藉助於常在西方舉辦畫展的魏東為電影創作的六幅圓形畫,在電影的開頭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潘金蓮”的故事,一個對“法國”觀眾來說由非常東方的畫面所組成的非常東方的故事。於是”法國“觀眾將體驗到電影標題與電影故事的分離,他/她確實相信主人公李雪蓮不是Madame Bovary,因為在標題之外,他/她從字幕看到的與從對話聽到的是李雪蓮辯解:她不是“Pan Jinlian”。

  二

  潘金蓮的故事,李雪蓮的故事,都由馮小剛本人的聲音直接講述或匯出。他的聲音作為畫外音貫穿電影始終,對於觀眾來說,他是這個“中國的故事”的敘述者。他經常採用小說裡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discourse)的手法,傳遞李雪蓮的內心世界。除了馮小剛像福樓拜將自己等同於“包法利夫人”一樣自稱“小女子潘金蓮”之外,或許這是這部電影和《包法利夫人》為數不多的相關之處:在西方小說史上,自由間接引語這一技術正成熟於福樓拜的這部小說。

  馮小剛用其畫外音不斷強調這是一個“故事”,透過把整個故事他者化,一方面阻止觀眾向故事的主人公移情,另一方面切斷故事與現實的直接指涉關係,將其限制在電影的內部。觀眾因而獲得了一個安全的位置,這是一個觀察與認識的位置,而不是一個體驗與感受的位置。因此李雪蓮在自己的故事裡所經歷的上訪路上的艱苦與困惑,是一個可以在笑聲裡消解的物件:劉震雲小說裡的黑色幽默,在電影裡褪去了那層黑。——如果畫外音來自於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呢?

  三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XX省”“XX市”“XX縣”,是個無地名的空間,小說僅透露出它大體上位於山東的鄰省。而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永安市”的“光明縣”,演員個個說著南方方言。電影還置入了一些地理資訊:秦玉河有個湖北的故鄉,十年後的市長馬文彬是贛南人。此外,小說中李雪蓮是個純粹的農民,電影中她經營著一家水邊的二層樓農家樂;小說中秦玉河在化肥廠工作,電影中他是製茶廠的司機。

  小說的無名空間是普遍的,隱喻的是中國本身;電影的南方空間是特殊的、審美化的。而從種地到農家樂,從化肥廠到製茶廠:小說裡有荒涼的現實(“種地”和“化肥”的共同體的崩裂是痛苦的),電影裡沒有,電影裡的職業和居家生活把現實審美化了。

  范冰冰的裸背

  電影開頭魏東所繪圓形畫

  四

  電影裡的永安市光明縣處於圓形畫幅之中。圓形畫幅內,中遠景居多,觀眾與角色拉開了距離,彷彿在欣賞一幅幅靜態的畫。據說這一畫幅是受南宋團扇畫的啟發,換言之,呈現東方化的優美是導演的企圖。表面上,觀眾透過圓形畫幅觀視到了中國的現實,其實,觀眾一直在偷窺的是女明星范冰冰,甚至是她的裸體——范冰冰的裸體呼應了電影開頭具有春宮圖氣息的圓形畫。這裡暴露了偷窺的實質,印證了傑姆遜《可見的簽名》(

  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

  )的開篇之語:“視覺在本質上是色情的。”(The visual is

  essentially

  pornographic…)

  小說裡,李雪蓮經過二十年的上訪,滿頭白髮,體形走樣。電影把二十年縮短為十年,十年之後,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竟比原先更加時尚,絲毫看不出上訪之於她的悲劇性:她依然是那個慾望化審美的物件。一個荒誕且帶有悲劇意味的故事卻要用審美化的電影語言表達,在內容與形式之間形成了一種分離的關係。

  簡言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用西方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用古代視角講述現代故事,用男性視角講述女性故事。此外,它還用首都視角講述外省故事,就像《包法利夫人》有個副標題“外省風俗”。

  五

  從劉震雲的小說到馮小剛的電影,一些角色的名字發生了變化:“那一年”的法院院長從“荀正義”變成了“荀正一”(雖然英文字幕顯示為“Justice Xun”),縣長從“史為民”變成了“史惟憫”,市長從“蔡富邦”變成了“蔡滬浜”,省長從“儲清廉”變成了“儲敬璉”。在這一序列裡,沒有發生變化的是主審法官的名字,小說和電影裡都叫“王公道”——“Justice Wang”。

  小說裡的人名由“大觀念”構成(序言一的人名都是政治的,序言二的人名都是倫理的, “公道”是二者的結合點),包含了政治哲學上的反諷意味(找不到正義);電影標註在銀幕上的人名幾乎沒有類似的功能。就此而言,後來的法官“賈聰明”的名字是個例外,因為他的功能是證明自己“假聰明”。

  電影中,法官、院長、縣長、市長、省長、首長的佔比顯然大於李雪蓮,所以很難說李雪蓮/范冰冰是主角。相形之下,小說對李雪蓮諸多行為的交待和展開則充分得多。換言之,李雪蓮很大程度上被電影弱化了。

  “潘金蓮”的意象在電影中出現的次數也很少:如秦玉河汙衊婚前有過性行為的李雪蓮是潘金蓮,李雪蓮和趙大頭髮生關係後覺得自己真成了潘金蓮。電影中的官員反倒經常把李雪蓮稱為“小白菜”。小說中,“潘金蓮”是個貫穿始終的、普遍化的概念:人人都覺得自己冤,覺得自己“不是潘金蓮”,包括那些被撤職的“長”們。

  電影把李雪蓮事件和各級官員對該事件的處理,割裂了開來。

  六

  透過電影的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前者對應永安市光明縣,後者對應北京,二者構成反差,而非矛盾),觀眾得知,李雪蓮和秦玉河為分房而假離婚。此後秦玉河另娶他人為妻,假離婚變成真離婚,李雪蓮則欲證明離婚是假的,李所求不得繼而逐級上訪。電影接近尾聲時,時任永安市長馬文彬和光明縣長鄭眾有一段對話。對話的要點有三:第一,李雪蓮本人沒什麼道理;第二,各級官員在處理這一事件時,都想解決問題,並無貪贓枉法;第三,問題的關鍵是要幹部改進作風。馬文彬和鄭眾進行這段對話時,身處方形畫幅中的圓形空間,就馬文彬的口氣,可以說,這一對話代表了北京對光明縣事件的結論。

  此後,電影進入全畫幅,高調布光。大特寫的李雪蓮向當年被撤職的縣長史惟憫吐露:當年她假離婚,其實是為了逃避計劃生育,生二胎。說出真相的李雪蓮彷彿打開了心結。最後,電影畫外音說,李雪蓮把自己過去的告狀看成是一個笑話。一個如同患了偏執狂一樣的上訪者自我治癒了。

  在電影進入全畫幅之前,觀眾或許會比較認同馬文彬的表述:李雪蓮是為了分房的利益假離婚,最後弄巧成拙,咎由自取。而當得知她是為了多生一個孩子而假離婚,觀眾或許會更泛起一點同情。但問題是,騙房和生二胎區分的只是假離婚行為正當與否,前者是不正當的,後者(一定程度上)是正當的,它們對“假離婚難題”本身而言,並不重要。電影最後為整個事件提供了一個想象性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們的幹部早點幫助李雪蓮自我解釋、自我說服,聽她講述這件事的曲折,她或許就不會一直告狀了。這毋寧是用治理問題取代了價值問題,從而取消、擱置,甚至壓抑了“假離婚難題”本身。李雪蓮告狀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中的“蟻穴”,是“防微杜漸”中的“微”和“漸”,是“因小失大”中的“小”,只是治理問題的空能的能指。她告狀彷彿僅僅是因為個人的偏執,是純粹的荒誕,其意義被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可以說,在電影敘事上,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是全畫幅的一部分。在全畫幅裡,李雪蓮會面對自己過去的故事,把自己作為自己的一部分。全畫幅部分揭示了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裡的故事的動力和結局。但在難題的表達上,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裡的“假離婚難題”,在寬形畫幅裡只是被想象性地解決,甚至被壓抑了。

  反慾望的秋菊

  慾望化的雪蓮

  反慾望的秋菊

  慾望化的雪蓮

  七

  當李雪蓮在全畫幅部分把自己的上訪的內在起因追溯至她懷二胎及二胎的流產,並與別人一起把自己的上訪當作故事或笑話,她的上訪就完全成了內部的掙扎,但在小說裡,上訪對李雪蓮而言,從不是個笑話,而是雙重的反抗:內部的反抗與外部的反抗,或者說對“假離婚”中的自我的反抗,以及對整個司法、行政系統的反抗。

  “假離婚”暗含著法律行為中當事人作意思表示時,表示和意思(意圖)之間的矛盾。無論法院,還是民政部門——在電影裡出場的是鎮上的民政助理老古,對於離婚案的判決,惟一有效的根據是當事人的表示,而不可能完全查證其離婚的內在意思(意圖)。李雪蓮的“假離婚難題”就在於,她無法讓法官、民政助理相信,她當初作離婚申請時所示的是一種虛假的意思,而在她的觀念裡,她未作表示的內在意思應該作為判決的前提。

  從法律上說,關於李雪蓮和秦玉河離婚案的判決是個正確的判決,因此李雪蓮的上訪,所質疑的是法律或治理術本身。在她看來,法律錯了,法律/治理術無法解決意圖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而她一路遇到的各個“長”,也只是關心現實,關心治理方法(阻攔上訪或寫保證書)。李雪蓮期待的是某種把內在意圖作為前提的司法,她要對既存的司法審判進行政治的考問,所以她來到全國人大——關於法律的法律機關。這是李雪蓮的第二個難題,政治與法律/治理之間的矛盾或衝突問題。

  在既存的司法/治理體系中,李雪蓮的難題是無解的。她作為人民的一分子,將其難題再現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試圖以政治的方式解決法律/治理問題,但顯然,在她的個人難題與政治的場域之間,有一個她無法跨越的裂隙。她只能自己完成自己的轉換,從“雪蓮”化為“雨荷”: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裡靜靜地站立。

  電影最後的雨荷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18145812042”:T什麼人?

  網友“18145810663”: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網友“18145811813”: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網友“18126258486”: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網友“18145812834”: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網友“行者無疆”:李雪蓮期待的是某種把內在意圖作為前提的司法。。。。存在這種司法馬

  網友“欲言又止”:電影整個把小說的基調都改了,雖然劉震雲還是編劇

  網友“woody”:哈哈題目很押韻

  網友“youarethesunshine”:鞏俐不知道比范冰冰高到哪裡去了

  網友“glee”:很專業的分析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