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周星馳的喜劇巔峰,每個人的看法不同,小編認為就是《九品芝麻官》,這部電影很多諷刺的地方都挺到位。近來我又重新認真觀看了一遍。
這次觀看,發現了很多當初並不注意的細節,原來這部堪稱周星馳巔峰時期的喜劇作品中,藏著很多大陸方面的硬知識,或者說,藏著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幾個非常值得注意。
第一個,義莊。
在電影中,戚家被常威滅口之後,官府驗明之後,十幾具屍體停在何處呢?《九品芝麻官》裡邊顯示,這些屍首被放在一個叫義莊的地方。這其實便是電影中的一個硬知識。現在很多青年影迷已經知道的不多了。
義莊,是宋代的范仲淹建立的。就是用自己的俸祿購買一片田產,這片田產的所得用來賙濟自己的族人。這些田產上也有做一些建築,無家可歸的族人可以來暫時居住等等。宋代以後,這種宗族維繫方式在南方得到很好的普及。
而到了清末民國,義莊上的房屋,有時候便用來停放族人的屍首了。而電影《九品芝麻官》正是慈禧時期,算是清朝的最末期了。義莊這個詞,真正被髮揚光大,實際上是在香港。
自香港被滿清割讓之後,很多流落香港的人,在死後都選擇迴歸中原故土。而等他們的屍首回到故鄉,實際上已經沒有停放的自家田宅了,也就只能放在義莊的房屋裡邊等待安葬。
因此,《九品芝麻官》裡邊出現義莊這兩個字,內在裡邊有一種香港文化對中國文化的遙望與鄉情。
第二個,小篆。
周星馳飾演的角色與其父有一段對話。他的父親提到自己有一本青天秘籍,周發現這本書正在被墊桌子角。他拿起書,發現裡邊的文字都看不懂。
其父告知,這是小篆,你早前不好好讀書,當然看不懂。
這麼一個看似無心之舉,實際上蘊藏著很多對大陸文化的鄉情在其中。明清兩代,是音韻訓詁兩門學問最鼎盛的時期,不少文人都藏身於古代典籍的研究當中,所以,懂小篆文字,成為一時的風尚。
《九品芝麻官》以這個做故事梗,其間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電影創作的年代,1994年前後,香港正經歷迴歸前的最後時刻,不少的香港影迷實際上也是在漢語和英文之間搖擺的。
因此,這個故事梗,很能刺痛香港的影迷。
第三個,說書。
在《九品芝麻官》當中,周星馳飾演的芝麻官與方唐鏡聯合作惡,故意欺負貧弱,最終被當地的老百姓抵制。而抵制的方式,便是大家把包龍星的事情轉化成了說評書的內容,進行揶揄。
而鬧事上,也出現了油炸臭豆腐的換名字為油炸包龍星。這些橋段設計,實際上深諳了中國傳統時代的風俗。
在古代,民眾向包龍星之流表達不滿的方式,正是以街頭巷尾的娛樂藝術方式而存在的,大夥極盡揶揄之能事。而說書藝術,作為街頭最重要的娛樂方式,實在可以觀看一個地域甚至一個時代的民風訴求。
說書藝人的表演內容,也是大家想聽什麼便說什麼,很具備感染力。賈平凹先生的中篇小說《藝術家韓起祥》有細緻講述。
在電影《九品芝麻官》中,說書藝人諷刺包龍星,對包以後的所為有一個直接的刺激作用,是他由壞便好的第一次故事性衝突。這種劇情設定,也是港人編劇深諳中國傳統文化所致。
在中國,最講歷史。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精神》裡邊直言不諱,中國古人,實際上就是歷史指導現實。所以,很多人都是懼怕歷史的,尤其是像包龍星這樣,被編排成評書,以說書的方式傳遞惡名。太多的時候,生後的名聲,比生前的榮辱更重要。這便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其實,這樣的暗藏的包袱,在電影《九品芝麻官》裡邊俯仰皆是。中國古人喜歡拆字,所以,在電影裡邊,大反派九門提督就叫常昆,便是把最後一個字拆掉,來暗示劇情。
這麼多年過去之後,我們再重新觀看港片電影,他們真正的味道,或許正在此處。
《九品芝麻官》更像是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它的劇情本身便是要求懲惡揚善的,而劇情之後的主旨,又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邊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
包龍星的父親做官為惡,所以生了十二個兒子都死掉,最後捐了自己的所有財產,才保住包龍星。包龍星最後幫寡婦伸張正義,因此子孫滿堂。這些,均為中國傳統小說的慣用筆法。
梁文道先生在《一千零一夜》中曾說,香港文化中有一些具備中原文化情節,因為地處中原文化的偏遠地帶,所以更願意以自己特有的藝術形式來還原一個想象中的中原文化。
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我今天再幫助比如一個的,便是周星馳的這部《九品芝麻官》。我們分明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一個想象世界的中原包青天暢想。因為陌生,所以香港影迷會覺得異常美好。
結語:一味討好別人,一味忍讓都是不可取;討好每一個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刻意去討好別人,只會使別人產生厭惡。親近別人要自然,“投機”心態要改變。有時間討好,不如踏踏實實做事,討好別人總是靠不住,自我努力才實實在在。一味忍讓,意味著喪失原則;一味忍讓,意味著沒有人格;一味忍讓,意味著軟弱可欺;一味忍讓,意味著面臨步步進逼的危險;一味忍讓,意味著將走入絕路。有時候挺身而起奮力反抗效果更好,一再忍讓反而助長其囂張氣焰。該出手時就出手,給點厲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好了小編今天的文章就到此結束了,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