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像!郭德綱徒弟撞臉“感動中原”的他……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延遲退休如何進行(政策解讀)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為什麼要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如何理解這些原則?記者採訪了人社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
延遲退休有利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金維剛表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主要是基於4個方面的考慮,即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其中與退休年齡直接相關的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與之相對照的是,我國職工法定退休年齡1951年確定後,70年沒有調整。因此,有必要根據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退休年齡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兩者能夠科學匹配。
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到18.1%,預計“十四五”時期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齡不作調整,意味著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從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7年,開始工作的年齡不斷推後。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工作年限縮短導致人力資源浪費、人力資本利用率降低,特別是在高校、科研機構等高學歷人員集中的單位和行業,情況更為突出。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在300萬人以上,並且減少幅度在加大。如果延遲退休政策適時適度推進,開發利用好規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力資源,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參與率,改善資本和勞動力配置狀況。
“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即將從輕度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這一歷史性轉變,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多方面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更高層面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域性性謀劃、戰略性佈局,做到及早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改革節奏總體平緩,個人有自主選擇空間
綱要提出要堅持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原則,如何理解?
金維剛分析,小步調整,簡單理解就是延遲退休改革不會“一步到位”,而是採取漸進式改革,用較小的幅度逐步實施到位,每年延遲幾個月或每幾個月延遲1個月,節奏總體平緩。
改革前期,臨近退休的人,只會延遲1個月或幾個月,對個人工作、生活的影響不會太大。對於年輕一些的勞動者,延長的幅度雖然大一些,但距離退休的時間較長,是10年、20年後的事情,那時候的社會環境、生活水平和人們的健康狀況、心理狀態等都會發生很多變化,個人也有比較多的時間來調整和適應。
彈性實施,也就是說延遲退休不會搞“一刀切”,不是規定每個人必須達到延遲後的法定退休年齡才能退休,而是要增加個人自主選擇提前退休的空間。這也是延遲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一個特徵。
客觀地講,不論是從不同職業群體、不同崗位的就業穩定性和工作強度看,還是從個人身體狀況、家庭需求和價值追求看,都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此產生的訴求各不相同。延遲退休改革,應該充分考慮這種多元化需求。在統一實施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以及歷史沿革等情況,增加彈性因素,允許個人根據自身情況和條件,選擇提前退休的具體時間,充分體現改革的靈活性和包容性。
不同群體繼續保持退休年齡差異,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協同推進
綱要提出要堅持分類推進、統籌兼顧原則,如何理解?
金維剛認為,分類推進,意味著延遲退休不是“齊步走”,而是要與現行退休政策平穩銜接。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男職工60週歲、女幹部55週歲、女工人50週歲,政策有所不同。實施延遲退休改革將區分不同群體,採取適當的節奏,穩步推進,逐步到位。對於現有不同職業、地區、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異,改革後也會保持政策延續性,確保政策調整前後有序銜接,平穩過渡。
統籌兼顧,即延遲退休不能“單兵突進”。退休年齡問題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因此,延遲退休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與之相關的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非常多,需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一方面,過去一些與退休年齡相關的政策,要隨著延遲退休進行相應調整;另一方面,延遲退休改革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機遇、問題和挑戰,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及時跟進。
例如,如何透過更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措施促進大齡勞動者就業創業;如何更大力度地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幫助其再就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