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元二十五年的時候,晉州刺史柳渙有個外孫女姓崔,崔氏家在博陵,長的貌美如花,有沉魚落雁之美,人見人愛,許多人都盼著能和她家結親。用句俗話說就是媒人踏破門檻了汴州扶風郡有個叫竇凝的人,也想娶崔氏。竇凝的想法緣於一次公幹。他和崔氏有半面之緣,說是半面,是因為竇凝看見了崔氏,崔氏沒看見他。竇凝見過崔氏之後,就如得相思病似的,茶不思飯不想,早晚總琢磨著把崔氏騙上手。
網路配圖
但對方是有頭有臉的人家,怎麼可能得手;而且自己又有小妾,萬一人家拿這個來拒絕,那怎麼辦呢?和家人商量來商量去,也只能走正路:派媒人去崔家求親。崔氏本不願,奈何禮物極重,抹不開面子。後來有人說竇家已娶小妾,而且小妾已經懷孕。這下子崔家的理由就足了,要求就是一定要把小妾的事情搞定才行。一般的人也就算了,天下何處無芳草。但竇凝沒有打退堂鼓,而是爽快地答應了,不就是小事一樁嘛。要知道崔氏肯提條件就是給他面子了,管它如何,先答應再說。何況他在心裡已盤算好了整個計劃:他要永遠地杜絕後患。
臨行前他和小妾深情款款:“我和你一起去宋州,等我娶了崔氏之後就把你和孩子接回來。”“你懷的是我竇家的骨肉,我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個負心人,拋棄你和孩子,但你也知道,我非娶崔氏不可。”小妾很懂事,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天地間至性至情第一人,世上沒有他做不到的事。“相公可千萬來接我啊。”“一定一定,等你把孩子生下來,我也娶了崔氏,她再想怎麼樣也不能了。”小妾很幸福地仰起臉,看著自己心目中的這個白馬王子,英俊瀟灑,又彬彬有禮,有夫如此,夫復何求?小妾摸著自己鼓鼓的肚子,開心地想著將來。在大宅的後面的花園裡,她的孩子坐在鞦韆上,而她和夫君,一邊站一個地扶著,多麼溫馨的畫面啊。小妾想著想著,嘴角漾起了微笑。
網路配圖
竇凝和她坐同一條船,船到了車道口,天都要黑了。小妾看著太陽漸漸西沉,燦爛的晚霞,佈滿了西天。她似乎感覺到有什麼特殊的事情發生,她又看了看自己的肚子她對竇凝說:“相公,我只怕是要生了。”“怎麼會,還沒到時間不是嗎?”說完狠狠地盯著他的小妾,目光中早已沒有原先的溫柔。幸好小妾沒有看見。她的小妾下車去小解,可是肚子卻越來越痛了,她真的忍不住了,她覺得自己的肚子裡的生命似乎要噴薄而出,她拼命地喊著,歷經千苦,她竟然生下了兩個可愛的小女兒。她目光中充盈著母性的溫情,她對竇凝說:“老天待我們真是不薄,給了我們兩個可愛的生命。”說完,帶著疲倦睡去了、
竇凝看著這兩個剛出生的小孩子,心情很複雜,這是他的骨肉啊,看著小嬰兒初生時粉嫩的臉,他一度覺得自己也很幸福,自己竟然當爹了!只是聖光一閃,他又想起崔氏那秀麗的臉龐,想起未來和崔氏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他看著還在熟睡中的小妾,他掀起被子,直接矇住了小妾。小妾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一命鳴呼了。他把小妾的肚子剖開,填上滿滿的沙子和石頭,同時填上的還有那兩個可憐的小生命,然後就把她們一起扔到江裡去了。小妾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答應給她幸福的男人,親手把她送走了。那個答應和她一起走一生的男人,竟然給她的肚子裡裝上了沒有生命的沙子。黑夜沉沉,這兩個剛來到世上的小生命就隨流水逝去,甚至連太陽都沒見到過,就如煙花一閃,永久地消失了。
網路配圖
江水滔滔,流向何方?做完這些以後,竇凝星夜回家,第二天就前往崔家說:“我的小妾已打發走了,和我已無任何牽掛了。”於是選擇良辰吉日結婚。說不盡婚後的旖旎風光,講不完竇凝的美妙心情,婚後的竇凝就如生活在蜜罐中一般,早已將過往忘地一乾二淨了。婚後十五年,崔氏也生了無數個孩子,但奇怪的是,只要是男孩子,就一定會早死,女兒也難成活,只有兩個女兒活了下來,可喜的是都長大成人了。
《舊五代史》稱“友珪,小字遙喜,母失其姓,本亳州營妓也”;《資治通鑑》稱“郢王友珪,其母亳州營倡也”。不論是“營妓”、“營倡”,還是“逆旅婦人”,都是古代“軍妓”(相當於近代的慰安婦)的別稱。在正史記載中,朱友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生母是妓女的皇帝。
朱友珪是怎麼出生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關於朱友珪的出生,各種史籍的記載是一致的。《新五代史》稱“友珪者,太祖初鎮宣武,略地宋、亳間,與逆旅婦人野合而生也”;《舊五代史》稱“友珪,小字遙喜,母失其姓,本亳州營妓也”;《資治通鑑》稱“郢王友珪,其母亳州營倡也”。不論是“營妓”、“營倡”,還是“逆旅婦人”,都是古代“軍妓”(相當於近代的慰安婦)的別稱。在正史記載中,朱友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生母是妓女的皇帝。
“婊子養的”這份尷尬,也由不得朱友珪;做兒子的,又怎麼能選擇自己的生身父母呢?誰讓他的父親朱溫荒淫好色,在私生活上不管不顧,以至於在行軍途中和拼殺間隙,還要忙裡偷閒地與軍妓風流快活一番呢?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誰讓“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無婦人”的漢武帝心疼那些為他賣命的將卒,而“始置營妓,以待軍士之無妻者”(《漢武外史》)呢?朱溫,這位被後人稱作“最流氓的皇帝”,這個被老婆管得相當嚴的男人,自然不肯放過這一自由縱情的絕好時機,所以,便惹出了朱友珪這條人命。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及期,妓以生男來告”,朱溫聽說添了兒子,鑑於遠離這對母子,又不敢去探視,便為嬰兒起名“遙喜”。後來,朱溫實力強大了,腰桿子硬了,在家裡說話有份量了,才說服張氏將這對母子迎回汴州,並將朱遙喜更名為朱友珪。成長於“單親”家庭,加上生母曾做過“軍妓”,這樣的遭遇讓朱友珪覺得自己很卑賤,很鬱悶,在眾人面前始終抬不起頭來。而朱友珪偏偏又是個辯黠多智、自尊心極強的人,因此與朱溫以及眾兄弟的關係很糟糕,尤其是因為爭位而與朱溫的養子朱友文更是搞得水火不容。
朱溫稱帝后,朱友珪雖被封為郢王,卻始終與太子的位子無緣。這是因為,其一,朱友珪是軍妓所生,出身賤,口碑差,朱溫從內心裡多少有些看不起他;其二,朱溫晚年愈發好色,甚至經常召諸兒媳入宮侍寢,朱友文妻王氏與朱友珪妻張氏“常專房侍疾”。因為王氏長得漂亮,最受朱溫寵愛,朱溫便有意要立養子朱友文為太子。對此,朱友珪憤憤不平。在朱友珪看來,大哥朱友裕死後,自己成為朱溫的嫡系長子,太子的位子非他莫屬,而不是朱友文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外人。這種不可調和的傳位衝突,最終導致父子反目。
圖片來源於網路
雖然繼位無望,但朱友珪卻不甘就此消沉,何況他骨子裡就帶著幾份狠毒和蠻橫。乾化二年(912)五月,朱溫在情色的消磨下病倒在床上。不久,朱溫命兒媳王氏“召友文來,與之決”,意思是要正式傳位朱友文。當時,朱友珪之妻張氏也在場,便立即告訴了朱友珪。朱友珪聞訊,急忙與左右隨從策劃奪權。然而,沒過幾天,狡黠的朱溫又在病榻上下令,將朱友珪貶為萊州刺史,目的是讓朱友文順利接班。按照當時的慣例,被貶之人多半會在途中被賜死。朱友珪察覺到情況緊急,便選擇了另一種極端方式,即弒父奪位。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舊五代史》稱“友珪,小字遙喜,母失其姓,本亳州營妓也”;《資治通鑑》稱“郢王友珪,其母亳州營倡也”。不論是“營妓”、“營倡”,還是“逆旅婦人”,都是古代“軍妓”(相當於近代的慰安婦)的別稱。在正史記載中,朱友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生母是妓女的皇帝。
光看名字就知道,王忠嗣肯定不是他的本名,事實也的確如此。九歲那年,他老爹在抗擊吐蕃的戰爭中英勇犧牲,唐玄宗見他孤苦無依,便把他接到宮中撫養,還收他為乾兒子,並賜了他這個名字。因自幼受到傳統薰陶,經歷坎坷,加上是名將之後,王忠嗣長大後有勇有謀,剛毅寡言。唐玄宗曾與他討論兵法,他對答如流,喜得唐玄宗當場表態:“好好幹,一代名將非你莫屬。”
開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戰。此前他已得知,吐蕃贊普(吐蕃王)正在鬱標川檢閱軍隊,便決定打對方個措手不及,卻遭到其他將領的一致反對,但他固執己見,帶領精騎奇襲敵軍,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這一戰,王忠嗣打出了名聲。
開元二十六年,河西節度使謀劃攻佔新城,但唐軍需長途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領兵之人必須善於用兵,這時有人推薦了王忠嗣,唐玄宗立即命令王忠嗣開赴河西。王忠嗣果然不負眾望,攻下新城,得到了左威衛郎將的職位。
網路配圖
但吐蕃也不是好惹的,同年秋天,吐蕃集結大軍南下報仇。眼見敵軍步步逼近,己方勢力又遠不如敵軍,不少將士開始害怕起來。為鼓舞士氣,王忠嗣趁吐蕃軍駐紮未穩之際,率親兵衝入敵營,吐蕃大軍頓時陣腳大亂,唐軍見狀,紛紛策馬奔入敵營,吐蕃大敗而歸。由於戰功顯赫,唐玄宗下詔授予王忠嗣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之職。
此後,王忠嗣又憑軍功扶搖直上,官至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其間,王忠嗣非常注意安撫邊境民眾,不希望為了自己的功名而給百姓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在朔方時,他在互市時故意用高價買馬,使塞外各國爭相來賣馬,最終唐軍得到很多好馬,胡人卻沒多少好馬來組成騎兵。同時,為了加強防禦,他在要害地方設定了城堡,有舊城的修復後繼續使用,沒有的則修建新城,這種做法不但能夠達到軍事目的,而且節省勞力、財力,他因此獲得了上下級的一致好評。
勢力逐漸壯大之後,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又率騎兵北出雁門,與突厥軍隊在桑乾河展開會戰,三戰三捷,王忠嗣因此威名大震。同年,後突厥因內亂反唐,王忠嗣向唐玄宗獻《平戎十八策》,隨後聯合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大敗後突厥,後突厥部眾千餘帳相繼歸唐。從此,後突厥再無力對唐帝國邊境產生實質性的威脅。但王忠嗣並未就此罷手,第二年,他再度率兵打敗突厥,塞外的局勢因此得到根本性轉變。
功勞如此巨大,加官晉爵自是常態,天寶四載,王忠嗣加攝御史大夫,兼河東節度使。第二年,唐玄宗又任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至此,王忠嗣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整個北方的政治、經濟均在其掌握之中,自唐朝開國以來,可謂前無古人,風光無限。
樹大招風,王忠嗣當然明白—按唐制,邊將立功到一定程度後即可入朝當宰相,他完全有這資格,但時任宰相的李林甫怎會讓他如願?而且李林甫已經有所行動,他不光瞅準一切機會詆譭王忠嗣,還建議唐玄宗從少數民族將領中挑選一人來擔任節度使,理由是以防王忠嗣尾大不掉。
網路配圖
傻瓜都知道功高震主的後果,於是王忠嗣立即上書請辭河東、朔方節度使之職。不過,唐玄宗雖然算不上一代明君,但智商還算不錯—王忠嗣熟悉兩鎮邊事,又很受士兵們擁戴,倘若換了其他人,難免軍心不穩,因此並未准奏。但功名與性命哪個更重要,是個人都能想明白,所以王忠嗣又多次上書請求,唐玄宗也只得答應了。不過,經過此事,王忠嗣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下降不少。
不久,王忠嗣察覺到了安祿山的異常,多次上書說安祿山要造反。當時,安祿山正受唐玄宗寵信,唐玄宗怎能聽得進去,不光不信,還對王忠嗣起了猜忌之心。這一切全被李林甫看在眼裡,之後他就一直在尋找機會除掉王忠嗣,而且機會很快就來了。
當時,西部和北部邊境在王忠嗣的治理下,逐漸由守勢轉為攻勢,唐玄宗的野心也膨脹起來,下令王忠嗣攻打石堡城。但王忠嗣認為,石堡城是吐蕃舉國守衛的軍事重鎮,易守難攻,不死幾萬人根本打不下來,不如厲兵秣馬,等待有利時機一舉拿下。
王忠嗣不願意出兵,但有人願意,比如他的部下董延光就認為攻克此城只是分分鐘的事,便上書表示要帶兵去攻打石堡城。唐玄宗立即批准,命王忠嗣領兵相助。王忠嗣無奈,只得出兵,但畢竟不是自己所願,因此不是很積極。所以到期未能拿下石堡城時,董延光便把責任全推到了王忠嗣身上,說他阻撓軍事計劃,導致戰事無功。
網路配圖
好不容易等來了王忠嗣的“小辮子”,李林甫怎能不趕緊揪住?他忙派爪牙誣告王忠嗣與太子勾結意圖不軌。這一招可謂直擊唐玄宗的軟肋—作為皇帝,特別是唐朝的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太子勢力過大而引起宮廷政變,而且唐玄宗本人就是透過宮廷政變奪得皇位的,因此他一直對太子防範甚嚴。唐玄宗大怒,立即召王忠嗣入朝,命三司審訊。在李林甫的操作下,王忠嗣最終被判死刑。後因其一部下拼死求情,王忠嗣才免得一死,被貶為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病而亡,年僅44歲。
同年,唐玄宗命大將攻打石堡城,以犧牲數萬唐軍的代價攻克此城,而俘獲的吐蕃兵才400人。不知道唐玄宗收到這份戰報時,是否想起了那個為大唐鞠躬盡瘁卻不得好死的王忠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