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相信熟讀《孫子兵法》的人都非常熟悉。城濮之戰,算得上是春秋時期的重要戰事之一。為何城濮之戰這麼重要?在城濮之戰中,各個國家的下場分別是什麼?今天,小編找來了和城濮之戰相關的史實,我們一起來看看,城濮之戰,是不是真的像一般的史書渲染的那樣血腥和重要。
晉楚城濮之戰的影響是什麼 城濮之戰有什麼意義
城濮之戰(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是繼齊、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戰以後,晉國與楚國之間的一場大戰,在春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扼制了楚國的北進勢頭,穩定了中原形勢,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當時,楚國可以說是勢力強盛、聲威方張。晉國自文公即位以來,對內整頓內政,發展經濟,壯大軍旅,對外尊崇王室,聯絡齊、秦,以與楚國針鋒相對,爭奪中原霸權。晉、楚之戰勢在難免。這是城濮之戰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戰開始前,楚成王深知楚軍戰線過長,後方空虛,加之現在雙方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決定撤兵,自率部分楚軍退至申(今河南南陽北),以防秦軍襲其後方。但統帥子玉剛愎自用,不聽成王知難而退的告誡,堅決不撤宋圍。成王亦存僥倖取勝心理,又給子玉補充了少量兵力。子玉為尋找藉口與晉決戰,提出晉要曹、衛復國才解宋圍的要求。晉文公不好公開拒絕,遂將計就計,私下答應曹、衛復國,但必須以與楚斷交為條件,同時扣留楚國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決戰。果然,子玉忿而北上,棄宋直撲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東北)的晉軍駐地。晉文公下令全軍“退避三舍”(一舍30裡),以答謝自己過去流亡楚國時受到的禮遇和當時許下的諾言。這樣既可以避開楚軍鋒芒,又可靠攏齊、秦軍隊,便於聲援。
城濮之戰中,子玉以為晉軍畏懼,率軍追至城濮。兩軍對壘,晉軍分上、中、下三軍部署:上軍在右,下軍在左,中軍居中,先軫及晉文公坐鎮中軍指揮。楚聯軍亦按左、中、右三軍配置:陳、蔡軍編為右軍,實力較弱;一部楚軍編為左軍,戰鬥力較強;中軍為楚軍精銳,由子玉指揮。二十一年四月初二,決戰開始。晉下軍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軍發起猛攻,陳、蔡軍一觸即潰,全軍瓦解。這時,晉上軍豎起兩面大旗,並在陣後揚起塵土,佯裝後退。子玉不察虛實,下令左軍追擊。待其突出之時,晉元帥先軫指揮中軍向其暴露翼側攻擊,斷其退路,晉上軍亦回頭夾擊。楚左軍大部被殲。子玉見兩翼均敗,大勢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城濮一戰終以晉勝楚敗而告終。戰後,晉文公被周襄王策命為侯伯,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城濮之戰影響
城濮之戰對於楚國的影響
之前,楚國的勢力差不多已經蹂躪了整個中原,黃河下游的大國,如齊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魯、衛、鄭、陳、蔡等國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塵。……城濮一戰,楚軍敗績,南夷的勢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勢力也漸漸衰微下去,於是華夏國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維持。
城濮之戰對於晉國的影響
晉國擊破了瀰漫中原荊楚入侵勢力,壓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使中原覆呈安定之象。於是中原諸侯之逼於威勢而附楚者,魯、曹、衛、陳、鄭等國皆脫離楚國復回至中原集團,聽從晉國之領導。後,晉國舉辦“踐土之盟”。此次盟會,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 “侯伯 ”,並給了晉 文公“敬服王命,以綏四國 ,糾逖王慝 ”的任務,晉擁有了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權的 “尚方寶劍 ”。
城濮之戰的意義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