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朝時期,日本就向中國遞交過國書,而且在唐朝時期,不僅日本的律令來自中國,甚至一些詳細的法規細則也完全抄自唐朝——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對於日本史研究的最新發現,推翻了日本宣傳了多年的結論。之前日本《朝日新聞》用整版的篇幅,報道了韓昇教授的這一發現,認為“改變了全日本對於日本史的研究結果”。
現代發現的唐朝時期墓碑拓印,上面記載著一名公元734年在中國死去的名叫井真成的日本人的墓誌,這在日本引起了很大轟動。因為這個墓誌中第一次出現了日本國名,而且墓誌中稱此人“強學不倦”。為此,日本特地設了一個國家級基地來進行研究,最後日本的所有日本史學者和中國史學者達成共識,認為井真成是日本派到中國的留學生,在唐朝留學20年,還被唐朝授予5品官員,死在中國。
日本學者在研究時並不瞭解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唐史,因為被發現的這一墓誌只有30釐米見方,而在唐朝官員序列中,即使最小的宮女的墓誌,也要達到40釐米見方。而且所謂的“在唐朝留學20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唐朝對於留學生每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就要遣送回國,最長只能待9年。之所以日本學者會認為井真成在中國待了20年,是因為他們在日本史料中發現,日本平均每30年左右派一批遣唐使,在717年派出了遣唐使,由此推斷井真成是717年到唐朝的。
而至於墓誌中的5品官員,根據史料發現,這僅僅是贈官,並沒有在唐朝任職。因為根據我國史料,733年一個600人的日本遣唐使團來到中國,井真成是這個遣唐使團的總判官,734年1月就死了。而733年秋季,長安發生大災荒,唐玄宗帶百官到洛陽躲避饑荒。這樣一來,日本的使團也只能趕到洛陽。可是,身為判官的井真成還沒等到拜見皇帝就死了。按照規矩,使團成員拜見皇帝時,都會得到官銜,死了也要官葬。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這樣做,只能臨時找個墓碑,讓負責官員寫個墓誌,草草把他下葬。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所有來訪的使節都必須遞交國書,然後才能被承認,否則不可能自由來去。井真成在遞交國書前就死了,所以他的墓碑上沒有日本的官職,只有唐朝的官職。這也就意味著,那個時期日本已經向唐朝遞交國書了。只是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篡改歷史,否認了這一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根色澤猶羊脂玉一般,精緻純美,白玉菩提根,羊年化太歲必備,白菩提四十年開花,一生只結一次果。想要了解更多請加微訊號:torchlub(←長按可複製)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