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經濟帳:軍閥混戰甚至啞彈來,啞彈去

  軍閥的行為也受經濟學支配。

  喬治·奧威爾曾參加過西班牙內戰,後來他把這段經歷寫在了《向加泰羅尼亞致敬》一書中。在書裡他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交戰的雙方常常使用不會爆炸的啞彈你來我往,有一發炮彈上居然還刻著“1917”的字樣,簡直可以作為古董收藏。最誇張的事情是有發炮彈你打來,我修補一下打過去,你再修一下打回來。就這樣,這發炮彈每天在陣地上方呼嘯飛翔但從不爆炸。

  密歇根大學的教授羅伯特·埃克斯羅德對此類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發現在多輪囚徒困境博弈中,以牙還牙是最有效的策略,也就是別人怎麼對你,你也怎麼對別人(你給我吃啞彈,我也給你吃啞彈)。他邀請了全世界最好的專家來設計其他的策略,結果都無法和“以牙還牙”模式相抗衡。

  以牙還牙的條件是有穩定的參與者,雙方要反覆打交道。最典型的例子是一戰中的塹壕戰。在很多戰場上,雙方趴在戰壕裡對峙的時間長達數年,他們勢均力敵,都不能擊敗對方,於是他們面臨兩種選擇:要麼狠狠地打,雙方都承受慘重傷亡,要麼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互相放水。

戰爭中的經濟帳:軍閥混戰甚至啞彈來,啞彈去



  歷史學家託尼·阿什沃在其著作中這樣描述一戰中協約國軍隊和德軍的對壘:巡邏的英國人和德國人達成了默契,要是出現碰面的情況,兩邊都不發起進攻,而是掉頭裝作沒有看到對方。假如上級要求發起進攻,兩邊則佯攻一下敷衍了事。即便轟炸也是在一天裡特定的時間,還要避開對方薄弱的環節。

  民國時的軍閥混戰,按照我們的理解,想必是屍橫遍野,死傷無數,但事實也許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軍閥非常珍惜他們的軍隊和武器,決不會貿然開戰,更多的只是裝裝樣子,象徵性地打一仗,甚至有軍閥向對方提議:要不咱們不用槍炮,用弓箭幹上一仗如何?我猜想對方會回答:還是用彈弓比較好。

  軍閥常常採取恐嚇和反恐嚇,互相警告或其他戲劇性姿態,真正打仗的很少。即使真打起來,戰爭也往往是低強度的,很少傷亡。

  最誇張的事情發生在四川。兩支軍閥部隊正在郊外混戰,而他們的軍官居然在同一張桌子上打麻將,這邊在吃你的七筒碰我的八萬,那邊各自的下屬都跑到麻將桌前來彙報戰況。象徵性的戰鬥結束後(老大還在一起搓麻,弟兄們當然不會拼命),軍官如朋友般依依告別,這一幕真是“感人至深”。

  之所以發生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因為即使是軍閥的行為也受經濟學支配。當他們的侵略性過強時,便會遭到其他軍閥的懲罰和報復(以牙還牙)。由於軍閥眾多,沒有誰能單挑所有人,過強的好勝心會使挑釁者在多次博弈中屢屢受挫,於是有經濟人本能的軍閥會認為維持現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戰爭更多的只是起到儀式的作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66 字。

轉載請註明: 戰爭中的經濟帳:軍閥混戰甚至啞彈來,啞彈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