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為“六邪”之一,中醫經常說“十人九溼”。
人體內的溼氣,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外溼是指由於外界氣候引起的。
另一個是,內溼,主要是,脾胃虛弱,影響運化所致。
“溼邪在,百病在,溼邪除,百病無”。
其實,天氣越來越涼,溼氣和寒氣勾在一起,對身體是雙倍的打擊和傷害。
那麼,溼氣重的人,有哪些表現呢?我們該如何祛溼呢?
5大症狀一出現,說明體內溼氣重,需要立刻祛溼毒!
1:觀察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如果發現舌苔厚膩,像鋪了一層類似苔蘚的東西,舌頭邊緣有明顯齒痕,說明你體內有溼氣了。
2:排便異常
晨起大便時,明明沒有腹瀉,大便卻不成形、便溏,且大便之後,難以擦乾淨,馬桶總是衝不乾淨
這些症狀都代表體內的溼氣重了,需要抓緊祛溼了!
3:皮膚油膩瘙癢
溼氣在體內長期的鬱結所致,在皮膚上表現出來。
如果皮膚愛出油、面部油亮,前胸後背愛起痘,並且皮膚會感到癢癢的,出現很密集透明的小水泡等都可能是溼氣重引起的。
4:身體發沉
如果體內溼氣較重的話,使身體部分氣血執行失調,執行不暢。
此時就會出現頭昏腦脹、渾身不舒服,總是感覺渾身發沉,身體疲倦等。
5:小肚子大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溼。
脾臟健運,運滑水溼功能正常,溼邪則不易致病。
然而,當脾胃功能下降時,就會導致溼氣過重溼留在人體,小肚子就會出現水腫。
隨意小肚子大的人,就要選擇如何去除溼氣,而不是亂減肥。
常做四件事,會招惹溼氣“纏身”,最好一個不做!
1、長期熬夜
熬夜傷陰,容易引起陰虛、氣虛,不僅傷害脾胃,引起溼氣,五臟都很受傷。
長期熬夜也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就容易讓溼氣趁虛而入!
最好睡“子午覺”,即晚上睡覺不能晚於11點,中午再睡半個小時,才有益於健康。
2、口味重食物
天氣慢慢變涼了,人們也適當的進步,經常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
而這些食物容易導致腸胃吸收不好,造成經絡堵塞,很容易引起體內溼氣蔓延。
3、太貪涼
生冷食物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造成脾虛胃寒,誘發食物。
除了要減少冰飲料、冰啤酒,這些都會刺激腸胃食物。
這個時節也要主要做好保暖。
很多愛美的少年少女們仗著年輕,穿衣服只要風度不要溫度,衣服穿得較少很容易引起體內溼氣發生。
4、溼發入睡
一旦睡前洗髮,要注意吹乾後再入睡,切莫溼發入睡,否則會加重體內溼氣。
最好的方法是,洗頭後用吹風機吹乾,這樣不但頭髮幹得快,還會避免頭髮上的水分侵入人體,造成溼氣。
教你5招,祛溼排毒:
一、運動
運動,,不僅可幫助祛溼,還可促進血液迴圈,提高免疫力。
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迴圈,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每天堅持半小時的運動,增加排汗量,促進身體各項機能的功能。
二、常飲祛溼茶
華花郎薏仁茶,泡水,健脾的同時,更有利於排溼,有益健康。
玉米鬚、薏仁、赤小豆、馬齒莧、華花郎、芡實、山楂、淡竹葉,炒熟後做成茶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玉米鬚,入肝、腎、膀胱經,可利水消腫、平肝利膽,涼血、瀉熱,可去體內的溼熱之氣。
華花郎,利尿利溼,洩溼熱,改善溼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紅腫痘痘等症,還可排除更多毒素。
薏仁,利溼健脾、祛風勝溼,利腸胃,消水腫。與赤小豆搭配後,健脾利溼、消腫解毒,祛溼效果更突出。
芡實,既能健脾,又能除溼。它能去除體內溼氣,讓機體獲得輕鬆感,消除睏倦。
淡竹葉, 以滲溼洩熱見長。山楂,歸脾經,可健脾,有助於祛溼。馬齒莧,清熱解毒、利水祛溼。
幾種搭配在一起,健脾祛溼,十分有益。
三、常按祛溼穴位
水分穴:主要就是通調水道,增加身體的代謝,健脾利水,排溼祛溼。
按摩手法:以拇指按壓,順時針輕輕按壓5圈,重複20-30次。
承山穴:是溼氣最佳的排洩的通道,是最佳的穴位,
點揉方法:輕輕地按、輕輕地揉,以感覺到酸脹微痛為宜,
四、睡前泡腳
中醫認為,“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溼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燙腳,丹田暖和。”
泡腳可以「引氣下行」,引導陽氣到足底、助眠強身,也有發汗排溼氣的作用。
泡腳時,最好使用沒有用油漆刷過的木桶,水溫最好在40度左右,時間在晚上8-9點。
泡腳時,可以加點花椒、生薑、白醋、艾葉等都是不錯的祛溼方法。
五、排汗祛溼
汗蒸也是祛溼的好方法!
蒸汗是透過高溫發熱流汗,使體內的溼氣化作汗水從皮膚排出,但此時不要著涼了。
若是沒有時間汗蒸,也可在家裡用熱的吹風筒吹一吹身體,也有祛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