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家子親戚聚一起玩,二姑端來幾節甘蔗,2個小外甥也想吃,二姑便說:“拿兩節去廚房,去掉節,切短點,小孩子比較好咬。”
梓陽一聽甘蔗要拿走,以為不給他吃,抱著一根甘蔗不撒手,他媽媽跟他解釋:“只是拿去切下,方便他咬。”梓陽就是不聽,著急著要吃,哭喊著“我要吃,現在就要吃。”
而新宇只是問了下媽媽“我可以吃甘蔗嗎?”得到媽媽肯定的回覆後,便安靜地等待,繼續玩玩具。
梓陽和新宇兩個孩子不同的性格,源於從小媽媽不同的育兒方式。
梓陽媽媽月子後,就開始給孩子定時餵奶,不按孩子的需求哺乳,想要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心中的完美寶寶。對於需要及時滿足的嬰兒,孩子和媽媽都失去了,哺乳的樂趣。
孩子不知道何時能喝到奶,從媽媽那裡感受不到安全感。等到了哺乳時間,孩子會瘋狂地吸奶,即使喝飽也不會停下,直到把自己撐到吐,有時還會咬破媽媽的乳頭,發洩自己的憤怒。
跟隨自己母愛天性的媽媽,會在寶寶飢餓哭泣時,第一時間哺乳。寶寶吮吸媽媽的乳汁,露出甜甜的笑容,媽媽溫柔地看著,寶寶享受和滿足的表情,是最美妙的母嬰共處時刻。
1、寶寶的“全能自戀期”得到充分滿足,才能獲得安全感
嬰兒出生後的前2個月,處於“正常的自閉期”,感覺自己還在媽媽的子宮中。所以嬰兒出生的前3個月,也被稱為“第4妊娠期”(1個妊娠期為3個月)。嬰兒出生後處於和媽媽一體的感覺中,不存在單獨的嬰兒,只有母嬰關係。嬰兒離開母親,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生理的都無法存活。
嬰兒空間邏輯思維還未發展,父母故意延遲5分鐘滿足孩子,對於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來說,他感覺到的是獨自被放置在,孤寂的深淵中,無論自己怎麼呼喚,都得不到父母的回應。 寶寶的哭泣,就是在告訴媽媽:“媽媽我現在需要你,我很害怕,你能抱抱我嗎?”
0-6個月的嬰兒寵不壞,寶寶的“全能自戀”得到充分滿足,寶寶與媽媽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孩子由此獲得安全感,對外部世界產生信任,注意力向外發展,從關注自己,發展為探索世界。
2、安全感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需求
經常聽到女孩的父母說,我對我家姑娘沒有太多要求,就希望她每天開開心心、健康平安。但男孩似乎就沒有女孩的待遇,父母對男孩有更高的要求,要堅強、有擔當,男孩哭泣就會被父母認為軟弱無能。父母為了讓男孩堅強,不嬌氣,會極力阻止孩子哭泣,或者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
孩子在自身力量不夠強大時,迫於父母的權威,會強忍自己哭泣的行為。這種方式看似孩子減少了哭泣,但並不是孩子變得堅強了,而是孩子封閉了情緒出口,切斷了與父母的情感聯絡。
孩子與父母無法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無法從中獲得安全感。用不了幾年,便到了孩子回家關上門,不和父母溝通的年紀,父母又開始苦惱,孩子為什麼這麼叛逆,不和自己溝通。所以,從親密的親子關係中,獲得安全感,是男孩幼時最重要的成長需求。
3、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信任父母
坐公交車時,人們會爭先恐後地衝進車廂佔位置,但在機場候機,大家卻都從容有序。關鍵區別在於,我們確信飛機是按票入座,無論早晚到機艙內,始終有自己的座位,而公交車上,充滿不確定性,晚了就沒有座位了。安全感讓我們能更從容地應對事情,孩子也一樣。
棉花糖實驗經常被人引用,說的是,孩子能等1個小時後,吃麵前的棉花糖,就能得到2倍的獎勵。後來的跟蹤調查發現,能夠忍住不馬上吃的孩子,獲得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父母錯誤地認為,是延遲滿足孩子,讓孩子獲得更大的成就。所以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試圖讓孩子明白需求必需等待,從而訓練延遲滿足的能力。
實際上是把原因當結果了,孩子之所以能等待1小時再去吃棉花糖,是因為孩子確信1小時後,實驗人員會兌現2倍獎勵的承諾。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會認為把眼前的棉花糖吃掉才是最保險的,1小時後能否兌現充滿未知。孩子迫不及待地消費掉眼前的利益,一旦父母不能及時滿足孩子,因為恐懼得不到,孩子會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兌現。
孩子是因為信任,所以能夠耐心等待。嬰兒從小飢餓、哭泣、抱抱都能被及時、充分地滿足,與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安全感成為孩子的生活底色,對父母和世界充滿信任,確信自己的需求可以被滿足,和情緒可以自由地表達。孩子的所有需求都需要被滿足,被滿足夠了,才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