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捱過打和不捱打有啥不同?孩子:那是一種良好的成長經歷

由 費莫白竹 釋出於 健康

還記得以前,父母教育孩子,說不上幾句話就開始動手打人了,甚至在上學的時候,父母還給老師特別交代:“要是孩子不聽,你就打嘛。”

估計不少70吼、80後,甚至有些90後,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結果自己還很乖的接受捱打,而家長也不會找老師的麻煩,甚至直接說孩子自己不聽話,活該捱打。

這要是在現在的情況下是不敢想象的,孩子受到點什麼委屈,家長都心疼死,更捨不得打孩子,也不允許別人打自己的孩子。


可事實上,孩子又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聽話,有的家長也會打孩子,甚至打得還比較重。有的家長認為打孩子,傷害了孩子,不打孩子,而是會吼孩子,責罵孩子,來讓孩子改正不好的。

一種是打孩子,一種不是打孩子,那麼兩種做法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1、捱過打的孩子,更容易長記性

朋友家的孩子2歲多了,還經常隨地撒尿,朋友先是教孩子如何上廁所,然後告訴孩子,想要上廁所要叫人,或者自己去衛生間。然而孩子經常貪玩而忘記了上廁所,也就導致憋不住而尿褲子了,這可把朋友惹生氣了,對孩子就是一頓吼,看著孩子害怕的樣子,以為下次應該會記得了,可是下次依然尿褲子。因為生氣,朋友直接開打,沒想到孩子之後再也不尿褲子, 想上廁所會及時去。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對孩子的教育意義還是很深的。


2、沒捱過打的,孩子會一遍遍試探父母的底線

表嫂對孩子的方式就是說教,不打孩子,也捨不得打,但是天天能聽到她對孩子大吼大叫,而也當沒聽見一樣,自己想怎麼就怎麼。

現在快7歲了,還經常尿床,不管是在自家還是在別人家,都是那樣,讓人很不可思議。而針對孩子尿床的事情,她也沒少說孩子,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下次再這樣,就會怎麼怎麼樣”,然而到了下次又重複上一次的做法。

孩子慢慢也就成了習慣,也似乎知道了家長的底線,反正每次都是一樣的結果,反正又不會捱打,無所謂改不改。


雖然同時都是尿床的事情,但是因為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樣,也影響著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

朋友家的孩子,因為被捱過打,更容易知道界限感,而不隨意做出出格的事情。而表嫂家的孩子,有種讓人嫌棄的感覺,隨時都是淘氣的樣子,甚至用熊孩子來形容都不為過。

孩子捱過打和不捱打有啥不同?20年後,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在朋友圈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小時捱過打的人,長大了不會覺得那是不好的經歷,甚至還感謝當初挨的打,才有現在的踏實。

而沒捱過打的人,往往更任性,有種別人都欠的感覺,而事業發展往往很侷限,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成了啃老族。


為什麼被打罵過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1、能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現實中,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犯錯,又屢教不改的,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少不了打罵孩子一頓。看上去,孩子捱打更可憐,勸家長不要打孩子。

其實正常情況下,沒哪個父母會有事沒事的打孩子,也是迫於教好孩子,而自己又沒有更好的方式,才有了打罵,但並不是無休止、無輕重的打孩子,會做到適可而止。

孩子在被家長打罵的情況下,孩子也會慢慢總結,從家長打罵的輕重,來判斷自己犯錯的嚴重性,從而學會判斷做事情的後果,是否是自己能承擔的。


2、透過家長的打罵來了解父母的底線

人們常說,做人要有原則,要有底線。其實家長也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才能讓孩子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

能說教讓孩子改正的自然更好,可是現實中,不少孩子沒有自覺性,也不明白家長的說教是什麼意思,口頭上答應改正,過後又忘了。

如果家長有自己的底線,對孩子進行適當打手心懲罰,就會在孩子心中有畏懼感,從而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底線,孩子不管是怕捱打,還是怕父母,都會讓孩子經過思考之後再做出決定。


3、捱過打的孩子,規則意識更強烈

人們共同生活在一起,就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保持好的行為,才能促進和諧和進步。而國家為人們設立了很多的法律法規,如果遵守規則,我們的生活也會越過越好。

而孩子小,有很多事情都不懂,也不知道後果是什麼,所以少不了家長的教育和引導,要讓孩子有規則意識。對於孩子犯了嚴重的錯,家長不僅要口頭教育,更可以使用“打”的方式,來讓孩子產生更深的認識,有過做錯事捱打的經歷,下次便會努力避開了。

家長以教育孩子為目的的打罵,其實自己會很有分寸,並不是真正為了打孩子而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別怕打孩子會傷害孩子。


而某些家長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對孩子進行嚴厲打罵,那是不可取的,家長要分辨清楚,要用適合孩子成長教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