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也是有有效期的,一旦錯過教育的最佳時期,再怎麼彌補,也會留下遺憾。
01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
“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
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家長開始急。
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
這確實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通病,他們對孩子小時候嬌生慣養,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滿足,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等孩子長大了,發現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好,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行,於是開始著急,卻發現孩子根本不把你說的話當回事,毛病當然也就改不過來。
02
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孩子是家裡的二胎,男孩,上面有一個姐姐。
朋友由於工作忙,孩子是讓父母幫忙帶大,老人多少有一點重男輕女,對這個寶貝疙瘩是百般嬌慣,從小是有求必應,當然孩子也就無拘無束。
所幸朋友夫婦都是溫文爾雅的君子,基因不錯,孩子雖然調皮,但品行不壞。
只不過,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本管不住自己,無心學習,兩口子為此操碎了心。
他們找老師,請家教,自己陪伴,想盡了各種辦法,但孩子是任你心急火燎,我自巋然不動,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他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及金錢,我們也跟著著急想辦法,但收益甚微。
033
一年有四季,春種秋收,其實教育孩子也是有季節的,一旦錯過了季節,也會徒勞無獲。
對於孩子的教育,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
如果孩子小時候能自己帶,儘量不要讓隔輩人帶。
因為事業忙也罷,貪圖省事也罷,除非家裡的老人是育兒專家,或者對教育孩子有足夠的認識,否則隔輩人都是特別溺愛孩子的,他們會無條件縱容孩子,在孩子最該養成規則意識的時候,卻任其瘋長,將來會變得無法收拾。
更重要的是,陪伴也是一種親情的投入,孩子對父母的親近以及認同,不能只靠天生的血緣關係,要靠情感和時間的積累。
我們對孩子從小少了陪伴,他們對我們心理上的認同感低,交流起來有隔閡,也會對教育造成影響。
2、儘早給孩子樹立起規則意識。
李玫瑾教授說,對孩子在小時候該說就得說,該立規矩就立規矩,你別小的時候放開了寵,小的時候不答應他,他大不了躺在地上打滾兒,你等他十二歲了才不答應他就晚了。
讓孩子從小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如果小時候孩子有了規則意識,那麼整個成長過程會一帆風順,如果小時候沒有規矩,可能需要用一生來糾正。
這裡面可能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對孩子要不要打。
一般情況下,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大人有足夠的手段去規範他的行為,強制措施也有很多,用不到打的程度。
當然,如果需要,偶爾打一次也未嘗不可。
需要注意的是,打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讓孩子懂得規則。
打的最高境界是不打,他知道你的底線,不去觸犯底線,父母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打孩子。
就像成年人的法律,那些懲罰措施永遠落不到我們身上,因為我們不去違反。
3、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
有些話,在孩子三歲的時候你說了他會聽,在孩子十五歲的時候你跟他說他可能跟你吵。
孩子任性犯錯誤,五歲那年你在他屁股上踢一腳他可能馬上乖乖聽話,十五那年他可能會離家出走。
總的來說,在孩子小的時候應該是我們給他確立規則,處處按我們說的來,在孩子大一些的時候他開始逆反,我們要順著他一些。
尤其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心智並未成熟,但他自以為已經長大,聽不進父母的話,容易走極端,管得太嚴厲,很可能會出事。
4、 要保持和孩子之間的交流。
在同一期節目中,嘉賓馬未都說,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先站在他的一邊考慮問題,取得他的信任,然後再談對錯。
因為孩子很容易對你關上門,物理上把門關上好辦,如果他的心門向你關閉不再開啟,那就麻煩了。
著名作家麥家,在央視的朗讀者節目就曾透露,他的兒子麥恩在初二時突然把自己封閉了起來,整整3年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除了吃飯、上廁所,幾乎不離開一步。
“你不知道他在裡面做什麼,而且他絕對不允許你以任何方式進他的房間,否則他肯定會離家出走。”
當孩子的房門和心門同時向你關閉,作為家長,那種無助、那種無奈、那種痛苦不言而喻。
一個好的家長,應該是能夠和孩子做朋友的家長,他們願意和你聊天,願意和你分享心事。
我們和孩子之間保持充分的交流,一切問題都會慢慢解決。
04
教育也是講究效率的,有個詞叫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孩子小時候教育的一點點偏差,長大後可能就花很大力量矯正。
那是效率最低的教育方式。
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孩子成長的最初階段,這樣會讓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
當然,如果不幸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機,那麼,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用更多的投入去慢慢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