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婚戀觀 | “初始設定”決定愛情?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數字傳播

青年婚戀觀 | “初始設定”決定愛情?

前兩天與朋友閒談,當聊到對另一半的期許時,他談到,“另一半不能是離異家庭”是重要條件。當問及原因,“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性格不好。”他坦率表示。

這個回答,多少讓我有些吃驚。畢竟,在這個時代,父母離異已不算罕見,在此類家庭長大成人的,自然也不在少數。

據媒體報道,此類現象在各大城市的“相親角”中,更為常見。不少父母將“原生家庭完整和睦”這項條件,作為子女相親篩選物件的基本要求。

青年婚戀觀 | “初始設定”決定愛情?

其實這背後,是相親市場越來越注重“性格良好”的趨勢使然。

從看外貌、看車、看房,到嘗試瞭解性格、注重個人內在素養,這是時代的發展,意識的進步。就婚戀關係而言,另一半性格是否健全良好,雙方性格是否匹配,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而相比於外貌、工作、財產等一目瞭然的顯性指標,“性格”是否良好,是很難被準確洞察的。而“相親”這種 “大海撈針”的接觸方式,時間投入又是重要成本,所以有部分家長,就嘗試用各種標籤來提高初篩效率。

毋庸置疑,初始性格的產生與家庭環境分不開。出生在不幸福的家庭環境中,多半會受到影響。

執拗、控制慾、缺乏安全感、甚至暴力……那些在成長中看到、遭遇到的影響和傷害,像一道道傷痕刻在心裡,也會毫無顧忌、甚至添油加醋地顯現在今後的生活中。那些影響,或體現在自己遇事的方式方法中,或呈現於對他人尤其是另一半的態度上。

青年婚戀觀 | “初始設定”決定愛情?

因此,有人說家庭環境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性格的迥異,不少人將此作為衡量另一半的標準之一。

但是,篩選“性格良好”的另一半,一定要“一票否決”原生家庭不完美的人嗎?

它不能作為一把尺子,衡量一切,尤其是未知的未來。

家庭情況只是性格成因中的一部分,只是用來理解行為的方法。《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這麼提到:“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雖然父母對我們影響極大,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確保了我們不是父親或母親的複製品,而是獨立的個體。”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觀也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要知道,變化中的我們,其性格也並非一成不變。

青年婚戀觀 | “初始設定”決定愛情?

當一個人,懂得與其等待治癒,不如學會自愈;懂得決定自己人生狀態的是自己;懂得成長改變命運。這樣的人,豈不更值得敬佩,值得相交,值得相伴一生。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曾談到愛情的重要性時提到,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

可見,一部愛情劇本,是需要雙方共同編撰。倘若不去了解,便在一開始就選擇右上角的關閉鍵,或許會錯過愛的號碼牌。

作者 | 李嫚

責編|楊澤英

圖源 | 網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35 字。

轉載請註明: 青年婚戀觀 | “初始設定”決定愛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