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玫瑾教授:孩子常用哭鬧要挾你,做到4個基本原則,輕鬆解決

由 沈建伏 釋出於 健康

  在孩子小的時候,最常用的表達方式就是哭鬧,餓了會哭,不舒服會哭,受了委屈會哭,爸爸媽媽沒有滿足要求也會哭.....

  記得小時候姐姐的日記是這麼寫我的:“妹妹真討厭,我吃什麼她要什麼,不給就哭;我玩什麼她要什麼,不給還哭,舅媽說等妹妹長大了會說話了就不哭了。”

  足以說明孩子的哭鬧不僅僅給爸媽帶去困擾,就連同輩的兄弟姐妹也很無奈。自從自己有了寶寶,升級為媽媽才發現這哭鬧真是讓人一個腦袋兩個大。

  孩子常用哭鬧要挾,我該怎麼辦?

  小靜的孩子今年3歲半了,小靜是個溫柔的人,但小靜的孩子似乎沒有隨了小靜的性格,哭鬧是常事兒。

  前幾天小靜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孩子搶了別人正在玩的小車,小靜趕忙給人家道歉,把車還回去。

  但是小靜的孩子卻大哭起來,怎麼也不放手,小靜和孩子說:“在外面玩要有秩序,懂得先來後到,把車還給人家,一會等小朋友不玩了,你再玩。”

  但小靜的孩子卻不依不饒,最後還演變為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小靜實在生氣打了孩子的手板。

  小靜為此很頭疼,擔心孩子這種性格以後會在社會上吃不開,可又不知道除了講道理和打罵還應該做什麼。

  面對孩子哭鬧,家長的普遍做法

  1. 講道理型

  上文中的小靜就是以講道理為主的媽媽,會和孩子說:“你這樣做會更好”“我們應該怎麼怎麼樣,你看其他小朋友都不這樣。”

  但結果卻不盡如意,孩子壓根聽不進去爸爸媽媽說的話,甚至會抓住爸媽“溫柔”性格的特點,鬧起來沒完沒了。

  2. 恐嚇型

  對於孩子的哭鬧還有恐嚇型的家長“你在這麼鬧,我就不要你了,你就自己在外面吧”“再哭我就把你送到警察局關起來”

  這種恐嚇雖然一時有效,但也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讓孩子感到不安,無助,性格也會越來越自卑,甚至當遇到危險的時候不敢求助。

  3.迂迴型

  還有的家長在哭鬧的時候採用的是迂迴戰術,轉移孩子關注的注意力,“不哭了,咱們一會去吃冰淇淋。”

  “好孩子,乖,你是大哥哥了,你挺好,媽媽帶你去遊樂園”

  這種情況會造成兩個結果,第一答應孩子的事情做到了,孩子會認為哭鬧有效,以後越演越烈;

  第二家長答應的事沒有做到,以後這種哄孩子的方法也不再見效了。

  李玫瑾教授的四不要

  如何才能更好的改掉孩子哭鬧的壞習慣那?

  第一、不要罵,會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

  所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不要罵,也不要說難聽和諷刺的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

  第二、不要打,孩子還小,你打他不公平。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打他,會讓孩子覺得不公平,反而更加叛逆。

  不如等孩子冷靜下來再進行溝通,聽一聽孩子的心裡話,同時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的底線是什麼。

  第三、不要說教,孩子正鬧著,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孩子正在鬧的時候,情緒完全控制了大腦,此時家長說什麼都是徒勞。

  我們不防等待著孩子把情緒發洩完,或者拿出鏡子讓他看看自己糟糕的狀態,偷拍一張發脾氣的臉,讓孩子自己去對照,自己去思考。

  第四、不要走開,他鬧給你看,你就看著他鬧,等他情緒平復。

  孩子哭鬧無非就是要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他們其實在瘋狂試探你的底線,既然要鬧,我們就看著他鬧,並適時的給擦擦眼淚就好。

  等他情緒平復了,再安撫孩子,並告訴他正確處理問題的辦法。

  【木蓮媽媽寄語】

  3-6歲是孩子形成意識的關鍵時期,此時家長要用行動和語言告訴他,爸媽的底線是什麼,遇到問題應該如何的正確表達,教育孩子不是簡單的事,需要家長的細心和耐心。

  【今日話題】

  面對孩子的哭鬧,你是如何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