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為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美]布魯爾·卡特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除了給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更應該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長,然而很多家長在養育子女的時候,很少去考慮還在的心理健康,總是把自己的想法給予到孩子身上。
有了孩子以後,父母在養育孩子的事情都會格外注意,尤其是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有性別意識,這個時候呢,家長就要懂得去迴避孩子。
5歲孫子找奶奶告狀
前幾天有寶媽分享自己的經歷,晚上趁娃睡覺夫妻倆親熱,不料孩子突然醒了,睡眼惺忪中看到媽媽坐在爸爸身上,於是很緊張問:你們倆在幹什麼呢?
寶媽隨口把孩子糊弄過去了,想著第二天孩子肯定會忘記這件事兒。沒想到到了第二天,從幼兒園回來之後,晚上一家子在家餐桌吃飯,兒子說了一句話:奶奶,昨天媽媽坐爸爸身上了,是不是倆人打架了?
這下寶媽一下子臉紅了,不知道婆婆會怎麼跟兒子說。
只見奶奶說:那不是爸爸媽媽打架,那是爸爸媽媽相親相愛的表現,他們兩個人相親相愛,才有了你,他們兩個人相親相愛才能給你提供一個溫馨的家,但是這些都是爸爸媽媽的小秘密,每個家庭都有這個小秘密,不可以出去說呀!
奶奶這樣說,小孫子似懂非懂點點頭,並沒有在這件事上糾纏,可是明顯看得出來,小孫子之間的擔心完全不見了,代替的則是開心和放心。
其實呀,孩子撞見父母親熱,不僅是父母感到很尷尬,孩子會感到害怕。記得之前有個讀者跟我私信說過,小時候撞見過父母親熱,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以為是父母在打架,自己縮在被窩裡不敢說話,假裝在睡覺,後來一直以為這是件很羞恥的事兒,童年的陰影很重。
所以呀,父母可長點心吧,不要以為孩子睡著了就可以肆無忌憚了,還是要多注意。
對孩子的性教育,父母要重視
孩子在三歲左右就開始有性別意識了,就像我家寶寶,馬上三歲了,他就開始有性別意識了。
前天晚上哄他睡覺,他突然問我:媽媽,你有小JJ嗎?當時那個尷尬呀,還是硬著頭皮回答:媽媽是女生,媽媽沒有的,男生才有!
所以你看,生活中處處皆教育,當孩子長到三歲左右,開始有性別意識,然後他就會注意到自己身體結構,比如男孩子開始注意到:我長了小JJ,那別人有嗎?媽媽會有嗎?男孩子就會有這個疑問,同樣的,女孩子也會注意到自己的身體結構,會問媽媽:我怎麼坐著尿尿,爸爸怎麼是站著尿尿?
當孩子開始有性別意識,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父母的了,要正確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別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有些家長會刻意迴避孩子,什麼都不告訴孩子,認為避開孩子最好。但家長要知道,無論是孩子撞見父母親熱,還是孩子發現自己的身體結構跟別人不一樣,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件無知的事情,而人在面對未知的事物所表露出來的情緒就是害怕和抗拒,如果父母不幫助孩子把情緒疏匯出來,孩子則會一個人去默默承受,會留下心理陰影。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去保護孩子的性安全意識呢?
迴避孩子:換衣服、上廁所、洗澡都要避開孩子,尤其是上廁所洗澡的時候一定要鎖上門,儘量避免一些尷尬!
坦然對待:同在屋簷下,即便再小心都有尷尬的時刻,比如撞見親熱,比如撞見父母上廁所,這個時候父母要坦然對待,不要遮遮掩掩。有時候父母越是迴避,孩子好奇心越重。
我是木棉媽媽,也是小學老師,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棉媽,棉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