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居然有科學依據?聽聽醫學專家怎麼說

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聽到過這樣的俗語,“不乾不淨,吃了沒病”,但還有一句話說的是“病從口入”,講的也是飲食衛生與健康的關係。這不就矛盾了嘛,那麼,到底哪個說法是正確的呢?

在農村,常聽到有人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句話常受到現代人的批評指責,認為這是那些不講衛生的懶惰人的一種藉口,並常被“衛生專家們”嗤之以鼻。

不乾不淨,不是說非常髒的食物,是指不是特別乾淨的食物,比如,剛從田間摘下來的西瓜,樹上剛摘下來的水果等,隨便擦一下就可以吃。一般的東西稍微沖洗一下,不需要特別仔細的清洗。在手沒有接觸到很髒東西的前提下,可以不洗手拿東西吃,或者不洗手拿筷子吃東西。小朋友到地上玩耍,用手隨便拿東西玩。

平時接觸一些比較少的致病源,也就是當我們成長過程中接觸到足夠多的菌群型別,而細菌個體的數量不多的環境,這些數量極少的致病物質,會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使我們的免疫系統認識這種致病物質,以後碰到大規模的,毒力更強的致病物質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有準備的對抗了,和打減毒疫苗一樣的原理,就不會生病,這才是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正確理解方式。

科學家曾做過一項關於嬰幼兒與致敏物的實驗,當1歲以內的嬰幼兒生活的環境中,適度衛生,但存在一定的皮屑、蟎蟲、灰塵等,嬰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免疫力明顯高於“清潔過度”環境中成長的孩子。

農村老話“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居然有科學依據?聽聽醫學專家怎麼說

不過“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句原本是人們嘲諷那些不講衛生之輩的戲言,如今卻成了科學家得出的結論,生活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絕對乾淨或安全的世界。我們只有在選擇食物上儘可能的做到新鮮、乾淨衛生,食物出現發黴變質就不要吃了。另外,透過飲食的多樣性,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吸菸喝酒等,加強運動,多方面來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防禦細菌病毒的侵襲。

有研究發現:太過於乾淨或衛生,反而更容易出現哮喘,炎症性腸病等免疫性疾病。“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有一定道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美國學者研究發現,嬰兒時期在“超淨”的環境中成長,會對其免疫系統的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待他們成年之後,很有可能會罹患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多種疾病。我們在生活中也發現,那些長期生活在骯髒環境中的人,比如環衛工人,其抗病能力反而強於生活在潔淨環境中的人。

此外,還有那些依靠撿破爛為生的街頭流浪人士,也未見得經常鬧腸胃病。美國有一位遺傳學專家也在他的學術演講中指出,細菌有時是有益於健康的微生物,可以增強人體防禦病菌的能力。

現代研究表明,這是由於這些人經常跟致病的微生物打交道,機體免疫系統不斷地受到刺激,產生相應的抗體,同時免疫活性細胞倍增,吞噬功能異常活躍,從而形成一支強大的防疫武裝,殺滅入侵的微生物,人體得以安然無恙。每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免疫系統逐漸發育完善,就是依賴外界病菌的不斷刺激促成的。如果刻意追求潔淨,過分講究衛生,使絕大多數病菌在人體外圍被消滅,機體免疫系統就得不到刺激,無法產生相應的抗體和免疫活性細胞,當機體突然遭到病菌侵襲時,就容易被感染而得病。

總而言之,農村俗語“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醫院等特殊場所除外,筆者認為,過分講究清潔衛生,甚至養成“潔癖”,唯恐病菌隨時隨地來侵襲,而不厭其煩地清洗消毒,未必能太平無事,平時少量接觸細菌,與細菌“和平共處”,反而有益於健康。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清潔衛生適可而止,凡事把握一個度就行。雖然說某些過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與“過分”乾淨相關。但是,不講究個人衛生的“不乾不淨“卻會招致更多、更嚴重、可以產生更大危害,甚至是致命性感染性疾病。

因此,“不乾不淨不得病”的說法是對“衛生假說”的歪曲,是錯誤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40 字。

轉載請註明: 農村老話“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居然有科學依據?聽聽醫學專家怎麼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