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美食變成“致命誘惑”,梁寒教授告訴你胃癌防治要點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激起了人們對食物的狂熱,也為我們展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當面對美食的誘惑大快朵頤時,我們的胃或許正承受著煎熬。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2018年全球有100萬例新發胃癌,同時超過78萬人將會因胃癌而死亡。其中,我國胃癌發病例數和死亡例數分別佔全球胃癌發病和死亡的42.6%和45%。

胃癌為何如此“偏愛”中國人?應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胃部健康?怎樣做到胃癌的早診早治、個體化精準化治療?5月28日,《醫師報》連線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侯任主委、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外科專業委員會侯任主委、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胃部腫瘤科主任梁寒教授

帶來深入的解讀。

本次訪談節目在《醫師報》、騰訊新聞、騰訊影片、騰訊健康、今日頭條、新浪微博等平臺同步直播,22萬餘人次線上觀看並參與互動。

梁寒 教授

全球近一半胃癌在中國

高鹽飲食是最主要誘因

“胃癌是我國的第二大癌症。我國胃癌具有發病率高、確診時70%以上都是區域性進展甚至是晚期,死亡率高等特點。”梁教授介紹,根據我國最新資料,按照發病人數來統計,我國胃癌發病人數約47萬,佔全球近一半,胃癌在男性惡性腫瘤發病排第二位,女性中排第五位,死亡率基本都排在第二位。

高鹽飲食

從全球來看,東亞地區中日韓三國是胃癌高發的典型代表。發病因素跟飲食結構、飲食習慣、烹調方式直接相關。高鹽飲食是造成胃癌的最主要因素。“中日韓三國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烹調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日本雖然飲食清淡,但偏好海產品,喜食醃製的魚蝦、鹹菜、各種大醬湯,含鹽量非常大。韓國的泡菜文化、燒烤都是造成胃癌的致病因素。其實日本韓國的胃癌發病率比中國還要高,韓國胃癌發病率排在惡性腫瘤首位。”

早診率低

中國因幅員遼闊,胃癌的發病也呈現明顯的地域差異。根據此前中國胃腸外科聯盟近9萬例胃癌患者的統計資料顯示,最高的地區為甘肅武威,50~60/10萬,最低為雲南,8/10萬,差異非常大。“正是由於地域差異,以及人口基數大,無法全民普篩,我國胃癌的早診率非常低,根據胃腸聯盟近10萬例資料,確診的早期胃癌不足20%。而日本在60年代起就開展全民胃癌篩查,早期胃癌比例非常高,佔近70%,患者可以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韓國雖然起步較晚,70~80年代開始做胃癌普查,早期胃癌比例也達50%~60%。”

年輕化趨勢明顯

此外,近10年來,胃癌的發病呈現明顯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下青年人發病比例成倍增加。主要原因是工作節奏快、飲食不規律。如不吃早餐導致胃酸過度分泌,造成胃黏膜損傷。晚上10點以後胃酸分泌最低,年輕人熬夜吃夜宵又加重了胃的負擔,長此以往勢必造成胃黏膜破壞,造成腸化增生。此外,長期心理處於高度緊張、焦慮狀態也會損傷胃黏膜。青年人胃癌通常惡性度更高、預後更差,這與青年人不注意查體,對於慢性胃病症狀不重視有關。

近端胃癌增多

遠端胃癌主要是由於長期高鹽飲食、幽門螺桿菌感染破壞了胃黏膜屏障,造成黏膜炎症、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最後導致胃癌發生。而近段胃癌主要是反流造成的,治療更困難。“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的肥胖比例越來越高,除了三高問題,肥胖導致腹壓增加、膈肌上抬,造成胃食管反流患者增加,最終導致近端胃癌比例增加。”

幽門螺桿菌

WHO認定幽門螺桿菌為胃癌1類致癌因素。梁教授表示,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非常高,可能超過總人口的50%以上,主要與我們的桌餐文化有關,因此分餐制的提出勢在必行。此外,雖然是1類致癌因素,並非感染幽門螺桿菌就要進行殺菌治療。國內各大指南均明確建議,有明顯的慢性胃炎、慢性胃潰瘍病史的患者要在門診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者進行抗菌治療和定期複查。

新藥的不斷出現

為中晚期胃癌患者帶來生存獲益

“如果是早期胃癌,現在有很多微創手段,包括內鏡下ESD黏膜完整切除等;再稍微晚一點,T2N0的患者,腹腔鏡或機器人微創手術就完全能解決問題,5年生存率達95%以上。而區域性進展期胃癌則需手術加圍手術期綜合治療才能切實提高患者遠期生存。”

梁教授表示,近10年來,腫瘤藥物的研發進展突飛猛進,胃癌患者也獲益良多。其中,赫賽汀為HER2陽性患者帶來巨大的獲益。將赫賽汀用到常規化療中,能使HER2陽性的患者獲得非常神奇的療效。”

“我們強調對於胃癌患者,在病理診斷同時要做HER2檢測。如HER2的患者預後較差,多見於近端胃癌,用赫塞汀 化療後效果非常好,特別是一些晚期甚至4期的胃癌患者。我們MDT討論時經常碰到非常年輕的晚期胃癌患者,已經出現全身轉移,但最後萬幸是HER2,用上標準的奧沙利鉑 卡培他濱後,加再赫塞汀這種抗血管靶向藥,病灶控制得非常好,可以使患者獲得長期生存,部分患者甚至可以獲得根治手術的機會。”

近兩年,癌症治療進入了免疫治療的春天,PD-1、PD-L1單抗的出現也開創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然而,免疫治療在胃癌中似乎沒有預想的那麼好,但也不是沒有進展。”梁教授介紹,“我們發現對於這種有PD-1靶點、微衛星DNA不穩定性或有EB病毒陽性的患者,抗PD-1單抗效果非常好。近年來隨著抗血管藥物、靶向藥、免疫抑制劑等新藥的不斷出現,對於無法進行根治手術的晚期患者,透過分析HER2靶點、微衛星DNA不穩定性的靶點等,篩選出一部分患者進行綜合治療,用傳統化療 抗血管甚至免疫抑制劑,可使部分患者達到腫瘤降期,符合完整根治性手術切除標準,再進行手術治療,有可能獲得長期的生存機會。”

規範化治療是胃癌診療的工作重心

“然而正如我們調查顯示的那樣,我國的早期胃癌診出率不足20%。且由於人口眾多以及地域間發病率的巨大差異,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日本韓國那樣的全民篩查。因此我國胃癌強調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重點工作還是放在儘早的規範化治療上,切實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

梁教授表示,首先需要呼籲有關部門重視胃癌的專科化建設,迅速提高各地腫瘤中心的治療水平。其次,加強一級二級醫院醫生的培訓,推廣規範化指南的實施。

“對於區域性進展期胃癌,手術還是最根本的治療方法。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在季加孚院長的帶領下,從2008年開始做全國胃癌規範化手術巡講。我們覆蓋了全國30個省市地區,深入各地級市和縣級醫院,培訓了5000多腫瘤科醫生。當然,這還遠遠不夠,規範化手術巡講工作將作為學會的重要工作一直開展下去。”

如今,胃癌治療進入了微創時代。腹腔鏡機器人、4K超高畫質攝像顯示系統、3D、5G等技術的應用,對微創外科的手術方式發展、技術規範與培訓等方面均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不管什麼樣的手術方式,強調根治是根本。如近年來,飛速發展的胃癌腹腔鏡手術,一定要嚴格把控腔鏡指徵,即強調早期胃癌。不能追求術式而放棄了質量把控。”

梁教授表示,目前對於進展期胃癌的腔鏡治療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CLASS-01研究比較了局部進展期胃癌腹腔鏡和開放手術,結論三年生存沒有統計差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納入的開展腹腔鏡手術的國內十幾家中心都是國內做微創最好的醫院,對於普通醫院開展還是需要非常慎重。同時從亞組分析看,N2以上區域性較晚期患者,腔鏡較開放手術仍有一定的差別。

此外,圍手術期的規範化治療也非常重要。圍手術期的綜合治療,包括術前的降期治療、術後標準化療,如卡培他濱 奧沙利鉑是循證醫學級別最高的標準方案。

“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對全球生活方式帶來了非常大的改變。對胃癌診療的影響也不言而喻。在做胃癌診療如胃鏡檢查、各種腔鏡/外科手術,都要做好潛在感染的防控。遠端醫療逐漸顯現出優勢。”梁教授表示,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從2012年就開展胃癌的MDT診療,新冠疫情發生後,醫院開發了一款遠端醫療MDT軟體,方便患者就診。“區域性進展期胃癌要嚴格掌握術前治療規範,可透過遠端醫療指導患者在當地治療,包括根治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對患者的隨訪、以及學術交流、培訓都轉到線上開展。”

杜絕舌尖上的“致命誘惑”

梁教授最後表示,防病於未然永遠都比得病後治療來得重要。“預防其實說起來非常簡單。病從口入,要改變我們傳統的飲食結構、烹調方式,提倡健康飲食。中國營養協會建議每日攝入鹽的量要低於6 g,高鹽飲食不光造成胃癌,也是造成心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同時,脂肪類、蛋白類食物經過高熱的處理產生了很多化學致癌物。傳統的鹹菜、泡菜、醃製食品也有很多接觸一類致癌物的風險。加之現在快餐文化盛行,也是高鹽飲食、非健康飲食的重要來源。是時候從健康中國的層面來引導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了。”

針對目前胃癌年輕化的問題,梁教授提醒,胃癌早期沒有任何特殊的指標性徵象,造成特別是年輕人得胃癌後根本想象不到。一定要有胃部健康的意識,同時一旦最近有胃部明顯不適,包括消化不良、飯後打嗝、反酸、空腹胃痛、進食後胃痛等,千萬不要自己買點藥扛過去就沒事了,一定要第一時間要去醫院做胃鏡,這樣才能儘早發現胃部早期病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05 字。

轉載請註明: 別讓美食變成“致命誘惑”,梁寒教授告訴你胃癌防治要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