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三不要,飯後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文 |儒風君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每個節點上,都有需要特別注意的養生要訣。

傳統中醫養生主張,養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律。

一天當中,早起,飯後,睡前,恰是養生的三個關鍵節點。

每個節點上,都有需要特別注意的養生要訣。

早起不要

早起,是人體機能從沉睡中恢復運轉的時候,有三不要。

1、不要猛地起身

早上,身體經過一夜的休息,還處於混沌狀態。

睡眠時,人的心跳會放緩,血液流速也隨之變得緩慢。

此時猛地起身,血液驟然迴流,容易引發腦出血、心臟病。

古代醫家有言:“平明睡覺,先醒心,後醒眼,兩手搓熱,熨眼數遍,眼睛左旋、右轉各九遍,團住少頃,忽大睜開,除卻風火。”

早上起床之前,不妨平躺在床上,把雙手對搓熱,用手心捂住眼睛。

如此重複幾遍,然後再轉動眼珠,睜眼、起身。

這樣做能有效保護面部神經,避免受到冷風的刺激。

2、不要憋大小便

《黃帝內經》講:“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卯時,也就是早晨5點到7點之間,是大腸蠕動最活躍的時候。

此時大腸剛剛結束了夜間水谷營養的吸收,正準備排出多餘的殘渣和廢物。

飲食規律、身體健康的人,一般會在早晨起床後立刻產生便意。

二便規律,是人體氣機運轉正常的一個顯著標志。

晨起按時排便,更能為大腸和肝臟減負,也為膀胱減壓。

因此一旦產生便意,千萬不要憋,應當儘快排出。

起床後可以喝杯水,有助於溼潤腸道,幫助身體排毒。

3、不要輕視早餐

《黃帝內經》有言:“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辰時即早上7點至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候。

也是一天之中,食物最容易消化吸收的時候。

不吃早餐,胃就會空運轉,對五臟六腑都是損傷。

尤其經過晨起“排毒”之後,更該給身體補充點兒養分。

因此,早餐的時間不能拖、分量不能少、用餐不能急。

早起半小時,坐在桌邊安安穩穩吃頓早飯。

有了充足的營養,才能更好地支撐一天的工作、學習。

飯後三不急

飯後,是營養物質吸收的關鍵階段,有三不急。

1、不急著躺下

藥王孫思邈說:“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飽食即臥,是指剛吃飽飯,就迫不及待地躺下休息。

食物在腹中未及消化,積而淤滯乃生疾病。

故飯後宜適當散步活動,所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既能夠促進消化,更使體內津液流通,有益於身體健康。

2、不急著運動

剛吃飽飯,胃腸中尚且留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

此時大量運動,很容易造成胃下垂。

因此《黃帝內經》裡講,飯後“四肢微動溫衣”。

意思是說,飯後不要急於運動,更不要劇烈運動。

用完飯半小時左右,可以出門散散步、遛遛彎。

運動到身體微微發熱的程度,也就足夠了。

3、不急著吃水果

《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五穀雜糧、蔬菜肉類,能為人體提供最基本的養分。

餐後再吃些水果,更有助於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然而,飯後馬上吃水果,會給本就飽脹的腸胃增添負擔。

可以等食物消化一段時間後,再適當進行補充。

睡前三不宜

睡前,是身體與精神調息的關鍵時刻,有三不宜。

1、不宜吃宵夜

有些人喜歡晚上吃宵夜,尤其是燒烤等脂肪豐富的食物。

這些會給本該休息的脾臟,帶來巨大的負擔。

《黃帝內經)認為“脾主涎”,故有“脾在液為涎”之說。

涎水,也就是口水,是由脾臟產生和控制的。

脾氣充足的情況下,能夠固攝涎水,不會溢位口腔。

而脾的負擔過重,“固攝”功能失調,就會發生睡覺“流口水”的現象。

2、不宜勞累

夜晚本該是陽氣收斂、陰氣上行的時間。

《黃帝內經》講:“陽氣者,煩勞則張。”

睡前過度勞累,會造成陽氣亢盛、虛耗。

陽氣一旦亢盛,就全都散掉了,既傷氣又耗血。

人體氣虛血虧,進而會導致夜臥不安。

因此睡前不宜太過勞累,給身體一段休養的時間,有助於進入睡眠狀態。

3、不宜思慮

《黃帝內經》講:“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貴在靜養。

睡前過勞則身不安,睡前思慮則心不靜。

想要保障睡眠質量,不但要讓身體得到休息,更要讓精神迴歸平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73 字。

轉載請註明: 早起三不要,飯後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 楠木軒